71年前的冬天,真实的长津湖-40℃

2021-10-11 13:23
广东

以下文章来源于那一座城 ,作者南看台

那一座城.

在这里,发现城市的骄傲。

本文受权转载自那一座城(id:thecity2015)

国庆假期,《长津湖》成为了最火爆的电影之一。

抗美援朝的故事背景,充满着爱国热情,英雄先辈的壮烈事迹,更是让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泪下沾襟。

△ 电影《长津湖》海报

毫无疑问,《长津湖》的场面是壮烈无比的,但现实显得更加残酷。今天,就带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长津湖。在催人泪下的壮烈史诗背后,有更多值得反思的东西。

01

慷慨悲歌背后,一个真实的长津湖

真实的长津湖战役,比电影描绘的更加惨烈。

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三八线”,为了保障国土安全,中共中央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 朝鲜战争期间的形势,绿色为韩国(联合国军),红色为朝鲜(志愿军)。图/ 维基百科

彼时建立一年的新中国,面对咄咄逼人的外部势力,只能打响抗美援朝这场“立国之战”。

长津湖之战,就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一次关键战斗。

经过第一次战役之后,志愿军稳定了朝鲜战场的局势,但联合国军仍企图发起总攻,希望用“钳形攻势”攻占全朝鲜。

△ 电影《长津湖》剧照海报

当时敌方总司令麦克阿瑟曾笑称,“如果搞得好,可以在圣诞节以前让大家回国”,所以这次战役又被称之为“圣诞节攻势”。

为了作出应对,志愿军采取“诱敌深入、各个歼灭”的方针,对敌军实施包围打击,长津湖之战就是东线战场的一部分。

战况之惨烈在电影中已经有所描绘,历史记述的数字则更加冰冷。

△ 电影《长津湖》剧照海报

中共党史出版社《开国第一战》给出的统计显示,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总计减员48156人,其中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死亡3000多人),冻死1000多人。

美国战后公布的资料则显示,美军陆战一师阵亡604人,伤重死亡114人,失踪192人,伤3508人,战斗伤亡总数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战斗减员。另外美军第7师伤亡约2200人。

志愿军用整个军团的兵力围住了美军的陆战一师,敌人还是靠着舰队和空军的掩护,成建制地完成了撤退,带走伤员和武器的同时,转移了大批难民。

△ 电影《长津湖》剧照海报

从简单的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到,为了达成逼退敌军的战略目标,志愿军付出了数倍于敌人的代价,而这其中的60%的减员,都是因为长津湖的极端天气。

由于装备上的落后,志愿军战士只能用血肉之躯去面对枪林弹雨,在天寒地冻中怀着信念战斗。

可以说,我军是用血肉之躯的牺牲,达成了让联合国军完全撤出朝鲜境内的战略目的。画面悲壮,但亦值得深思。

△ 电影《长津湖》剧照海报

02

长津湖为什么那么冷?

即便不谈作战,朝鲜战场的天气也让人难以忍受。1950年的冬天,长津湖尤其冷。

长津湖位于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是长津江上游为发电站蓄水的人工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朝鲜由日本控制,这里就是日本人的战争后勤基地。

△ 长津湖位于朝鲜半岛东北部的盖马高原。图/ 网络

盖马高原海拔1000—1500米(最高峰达海拔2522米),是整个朝鲜半岛地势最高的区域,因此也有“朝鲜屋脊”的称号。

尽管与中国北方纬度相当,由于海拔较高和独特的海陆位置影响,让盖马高原的气温远远低于同纬度的北京。

类似于青藏高原,盖马高原蓄热能力较弱,加上冬季需要直面南下的寒潮,时常受到日本海水汽影响,极易形成降雪,称得上是一片“苦寒之地”。

△ 长津湖在地图上的形状。图/ 网络

进行长津湖战役的第9兵团3个军原本在东南沿海进行修整,为解放台湾进行准备,他们虽然都身经百战,却大多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缺乏冰雪天气的作战经验。

第二次战役期间,志愿军指挥发现围歼美军的战机,将第9兵团从华东紧急抽调至边境进行入朝作战。由于准备仓促,除了最后一批奔赴战场的26军,参加长津湖之战的大多数志愿军战士都是身着薄棉衣在冰雪中作战。

△ 奔赴前线的志愿军战士。 图/ 网络

何况,那一年冬天的长津湖尤其之冷,让先辈们的战斗变得愈发悲壮。

03

50年一遇之寒冬

根据《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1950年10月下旬,长津湖地区开始降雪,气温急剧下降。到11月下旬,气温已下降到-27℃左右,到处是白雪覆地。

△ 风雪中行进的志愿军战士。图/ 网络

进入朝鲜第一周,志愿军战士遇到的是50年一遇的寒潮。这股寒潮与“拉尼娜现象”和极地涡旋有关。

极地涡旋(又称“极涡”),指的是两极附近中高层大气内终年存在的冷性大低涡,它的强度和位置变化对中高纬天气有较大影响。

△ 极地涡旋南下示意。图/ 网络

北极极涡中心常偏离北极或分裂为2、3个中心,当它向南扩展时会导致寒潮爆发,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危害。

“拉尼娜现象”,又被称作“反厄尔尼诺现象”, 它指的是赤道的中东太平洋受海水泛滥和寒流增强影响,海表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

△ 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图/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

拉尼娜现象,每3—5年发生一次,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但1950年的冬天,它恰恰就发生了。

自1949年冬季开始,秘鲁寒流不断增强,持续到了1951年,其拉尼娜现象强度与2008年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时相当。加上极涡影响,朝鲜东北部陷入极度严寒。

战役发生时,长津湖地区的最低气温在零下35℃左右。与美军不同,志愿军长期埋伏在山脊上,风力更大,气温低至零下40℃。

△ 电影《长津湖》剧照海报

习惯南方天气的战士本就不适应严寒条件的作战环境,50年一遇的寒潮又让气候条件变得更加糟糕。除此之外,志愿军战士还要面对后勤远优于自己的敌军,局面当然是无比糟糕。

04

血肉之躯换来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补给线在敌军面前显得“十分原始”。

长津湖位于山区,大量物资走水运已经没有可能,志愿军只能走“公铁两运”的渠道。铁路运输运送量大,受天气影响小,但灵活性差,铺设成本较高。公路运输则运量小,较为适合短途。

△ 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与联合国军的装备差距巨大

相比之下,美军拥有强大的工业背景。利用着制空权上的优势,美军持续进行空运输送的同时,在白天不断轰炸志愿军的补给线。

南方部队没有充足的御寒装备,后勤也很难跟上,有时甚至连盐都吃不上。因此,也就出现了电影中的那一幕——美军感恩节派对喜气洋洋,志愿军在严寒中靠意志硬扛。

缺乏必要的营养和盐分补给,志愿军在生理上面临严峻的考验,但为了实现战略目标,他们只能选择坚持。

△ 中国人民志愿军。图/ @维基百科

面对武器装备远优于自己的敌人,“小米加步枪”的志愿军战士没有退却,他们在零下40度的朝鲜,以无畏的牺牲精神为身后的祖国而战。

暗红色的伤疤、溃烂的皮肤、合不上的眼,就此长眠于异乡。

那一年,他们正年轻,有亲人,也有家。

但为了弥补条件上的差距,为了对抗险恶的自然条件,他们没有其他路可以选择,只能毅然赴死。

这恰恰从侧面反映出“冰雕连”的伟大,他们对抗钢铁洪流,他们无惧极端天气。

志愿军战后的报告写道:“最后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除一个掉队战士与一个通信员外,其余200多名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察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在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单薄的衣服里,战友们找到一张薄薄的纸条,上书: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

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 战士宋阿毛的绝笔

没有哪一个春天会迟到,但是有人却永远留在了寒冬。热血难诉衷肠,有种决绝敌人永远读不懂。

05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英雄先辈壮烈牺牲的故事催人泪下,长津湖真实的历史也值得我们深思。

△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形势图,长津湖之战位于东线。图/ 《楚天都市报》

从伤亡比和美军成建制撤退的结果看,这似乎并不是一场完美的战役。

从血肉之躯赢得战略目标达成(联合国军退回“三八线”以南)的角度看,这样的故事又可歌可泣。

△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美军。图/ @维基百科

在缺乏足够的御寒装备、后勤补给,与武器配置天差地别的条件差距下,志愿军用生命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正可谓: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战士。图/ @维基百科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学习过无数关于抗美援朝的歌曲、电影和课文。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激昂旋律总是勾起爱国情怀。

《上甘岭》中堵抢眼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黄继光令人敬佩,一首《我的祖国》也被传唱至今。

△ 电影《上甘岭》海报

《英雄儿女》塑造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直至今天,“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气壮山河的呼叫,依然震撼着几代中国观众的心。

△ 电影《英雄儿女》画面——“向我开炮!”

就在去年,一部《金刚川》上映,又一次让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感受到前辈浴血奋战的艰苦历程,感叹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 电影《金刚川》画面

而在这些影音之外,还有藏着血泪的数字——

在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役中,有197653名志愿军战士壮烈牺牲,其中包括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

△ 电影《长津湖》画面

历史总是残酷又现实,抗美援朝战争也时刻警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弥补实力差距,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这代价,有时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06

《长津湖》的意义

“震撼!”

“心潮澎湃难以平静!”

“三小时居然没看够!”

“看完《长津湖》,我已经找不出形容词可以表达内心的感受。”

△ 电影《长津湖》海报

对于电影《长津湖》,多数观众都有这样的评价。仅仅一句“这场战役如果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 ”就可以赚足眼泪。

△ 电影《长津湖》海报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话曾这样形容抗美援朝:“这场战争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击败的。”

△ 抗美援朝时期历史照片。图/ 网络

中学历史课本则诠释了抗美援朝的意义:新中国是在帝国主义势力把战火烧到了家门口的情况下,被迫进行“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它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援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这一点毋庸置疑。

△ 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双方代表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图/ @共产党员网

所谓“立国”,很好理解,便是将国家威严、地位都树立起来的意思。

当然,更有着树立精神丰碑的内涵。

△ 电影《长津湖》剧照海报

71年前,那些战士正年轻,他们可以拥抱大好青春,但毅然决然地为祖国踏上枪林炮雨的战场,因为战争,他们或伤或残,或永远躺在了那一片冰冷的雪地…

71年之后,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之林,前辈的故事仍然发人深省。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和平年代,我们更该居安思危,反思过往,展望未来。

△ 抗美援朝纪念碑。图/ 公众号@丹东发布

铭记历史,坚定地朝前走去。

这,或许是对那些战死的英灵,最好的铭记。

——谨以此文,致敬长眠于朝鲜战场的先辈英灵

来源:那一座城

图片来源:本文图片来自图虫·创意、@南看台及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作者:南看台,那一座城特约记者,在伦敦学习的专栏作者

原标题:《71年前的冬天,真实的长津湖-40℃》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