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诞辰一百四十年|查苏娜:像鲁迅那样,做坚定的爱国者
为纪念鲁迅先生140周年诞辰,继承和弘扬鲁迅精神,9月28日上午,上海作协在文艺会堂召开座谈会,上海各界学者、鲁迅研究专家代表、作家代表、评论家代表齐聚一堂,探讨鲁迅的作品和精神对当下的启示。鲁迅研究专家代表杨扬、郜元宝,作家评论家代表滕肖澜、黄平以及青年大学生代表在会上发言。
1935年,作家鲁迅。人民视觉 资料图
今天我作为高校学生代表来到这里,心情非常兴奋。140年过去了,但“青年与鲁迅”的话题历久弥新。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今天的青年在表达自己时,会主动向百年前的“鲁迅”寻找话语资源:在社会热点新闻的评论区,鲁迅被频繁地引用;大热历史剧《觉醒年代》中,鲁迅“圈粉”了无数年轻人;甚至有大学生用16篇《野草》创作了一首说唱作品,收获了将近900万播放量……不难看出,今天的青年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地拥抱鲁迅。这也令我开始反思:当我们频繁地用输入法打出“破折号 鲁迅”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认识这位“熟悉的陌生人”?
我认为,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应该得到更为深入的理解。首先,鲁迅的爱国主义不是他所批判的“自大”的爱国主义,而是清醒、真诚的爱国主义。他曾经说过“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但这不代表鲁迅对中国文化的全盘否定,恰恰相反,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正体现在其深刻的批判与期望之中。他说“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给予国民性以最尖锐的揭露,也是因为鲁迅对于中国的未来寄予了真诚的期待,并且相信中国人经得起这样的自我反思。可以说,没有鲁迅式的“睁了眼看”,再激烈的爱国情感也会陷入盲目与失落。
其次,鲁迅的爱国主义建立在坚定的个人意志与勇气之上。早在留日时期,鲁迅就写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样血气方刚的诗句;十余年后,鲁迅在《新青年》上探讨爱国主义时,依然赞美独异个人与多数庸众战斗到底的意志;甚至在《野草》中,反映着鲁迅内心彷徨与挣扎的“过客”依然本能地说出了“我只得走”。鲁迅式的坚强意志是其“立人”主张最直接的体现,是现代中国无数爱国志士最鲜明的底色。140年过去了,中国早已不似从前那般“风雨如磐”、“寒凝大地”,但鲁迅锐利无比的勇气与韧性具有永恒的感召力量。
最后我想补充的是,对于今日的中国青年而言,呈现在眼前的“鲁迅”形象是多样且复杂的。我们知道鲁迅是伟大的启蒙者,但是也知道鲁迅深刻地超越了精英—庸众的启蒙结构;我们知道鲁迅在坚定地为拯救中国百姓而奔走,但是也知道他有时会感到“梦醒了无路可走”;我们知道鲁迅大胆地剖析国民性,但是也知道他在深刻地拷问自己的灵魂,以至于要“反抗绝望”。但我认为,正是鲁迅的复杂与深刻才体现出鲁迅先生爱国之深切,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国主义仍然是我们理解鲁迅所最应当深入理解的一个面向。鲁迅的爱国主义是清醒深刻的,是坚定勇敢的,也是伟大深沉的。
作为肩负重大使命与责任的青年一代,我们应该从鲁迅那里寻找一双更为明亮的眼睛,这双眼睛看得见“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看得见自己生活世界之外广阔的天地。在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愿全体青年共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