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彝走廊:褶皱中的前世今生

2021-09-18 16:03
福建

2021年8月13日,雾里村村民曾新芝,在自家门前编织怒毯。摄影/王景春

滇藏环线,

镜像拾遗

摄影 / 王景春 李少卿

撰文 / 马萨 王田牧

编辑 / 章文

——

这是学者费孝通民族学概念中“藏彝走廊”的组成部分,亦是地理学层面里“大横断”地区的单元象征——滇西北-藏东南区域。这片高原之上三江并流高山叠嶂,不同民族与种群、马帮与工匠、传教士与信徒,在漫长历史时空中不断迁徙、共生、重塑、融合,形成了独特丰富完整的生活形态、民俗、文化、宗教、建筑和历史图景。

2021年8月5日,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日照金山。梅里雪山,位于西藏察隅县东部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云岭乡西部,是雍仲苯教圣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主峰为卡瓦格博。

2021年8月6日,“怒江72拐”远景。“怒江72拐”位于川藏南线的邦达镇至八宿县城间,16公里,在西藏昌都地区的八宿县境内,中途经过怒江,坡陡路险。

从云南大理出发,可以沿214国道经过丽江、香格里拉进入西藏。在昌都地区芒康县,214国道与318国道在这里握手。继续向前,翻越4658米的业拉山垭口,经过让人眩晕的怒江72道拐,在然乌镇离开318去向察隅县开启另一条国道219即丙察察线,最后沿怒江峡谷中的美丽公路回到大理,道路闭合环线完整。

2021年8月12日,丙察察路段上的大流沙。

214、318、219,在中国版图上,这三条国道承载的不仅仅是道路连通的地理概念和功能,它们还是中国人的民俗展示、贸易流通、文化交融走廊和景观大道。在滇西北-藏东南区域,它们交汇、闭合犹如一条丝带,圈出大横断地区独有的部分,除去它的三江并流和扑面而来的壮山阔水,巍巍高原的褶皱里,点缀着亮若星辰的人文留存。

它们是城镇和村落、寺庙和教堂、建筑和遗存,以及风物和传说。

2021年8月3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当地人正在小广场上立火把庆祝火把节,火把上悬挂水果与硬币。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寿国寺

禾娘的传说

云岭之南澜沧江东岸的寿国寺,藏名“扎史达吉林”,位于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岔枝村,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寺院,始建于清雍正7年(1729年)。在滇藏交汇处,就民族、宗教和建筑形态来说,这是一座典型的融合型寺庙。

这里位于三江并流腹地,是傈僳、纳西、藏、汉等多民族聚居区,当地傈僳族信仰原始宗教,纳西族信奉东巴教,藏族信奉藏传佛教和原始苯教,汉族信奉道教和儒教。

2021年8月3日,从照壁窗洞窥见寿国寺正门。寿国寺位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为滇西北藏传佛教噶举派十三大寺院之一。

寿国寺建成后,寺僧组成以纳西族为主,还有部分傈僳族、藏族和汉族僧人。

这虽然是一座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但其中也供奉孔子牌位,遗存的壁画也大量反应了道教和自然崇拜,以及汉族、白族的民间世俗题材。

2021年8月3日,寿国寺大殿一侧。

它的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和装饰彩绘也反应了风格共融的理念,汉、藏、白等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结合,形成鲜明的地域民族特点。整个建筑群以大殿为中心,按照汉族传统中轴线布局,主建筑群与活佛院、黑神殿又借鉴了傈僳族依山傍水的居住理念,大殿外观为汉式三重檐阁楼样式,内部格局采用了藏族佛堂风格。

2021年8月3日,同乐村远景。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高山峡谷中“三江并流”核心腹地的同乐村,是维西县澜沧江流域典型的最具代表性和最古老的傈僳族山寨。

2021年8月3日,同乐村傈僳族传统民居木片屋顶。当地傈僳族民居以木楞房为主,屋顶覆盖木片,用石头压住防止脱落。

2007年,人们在寿国寺一间伙房糊满旧报纸的墙壁上发现了一幅壁画,据考证,壁画绘于清乾隆年间。壁画的内容印证了纳西族女土千总禾娘,率领其统辖的澜沧江、怒江、独龙江流域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属民归附清朝的历史事件。

在这一区域,纳西族女土千总禾娘留下了她的传奇。

禾娘,女,纳西族,丽江白沙乡人。长成后嫁给康普土弁禾家为媳,育有一儿一女。禾娘丈夫早逝,她顶替丈夫承袭土职,统辖澜沧江、怒江、独龙江流域。

2021年8月5日,郎巴郎增寺的斯郎多吉站在寺庙二层上。斯郎多吉8岁开始进入寺庙,今年25岁,来郎巴郎增寺刚满一个月。

继其丈夫离世后,禾娘的儿子也早逝,这对她的内心造成难以释怀的伤害。雍正10年,73岁的禾娘请辞土千总职。她反躬自省,认为因罪孽深重招致后嗣无人的报应,于是决定应心行善、赎罪忏悔。她拿出大部分家产用来建寺礼佛,先后兴建了寿国寺、兰经寺两大佛教寺院,后来资助修理或新建了13座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

公元1753年,禾娘逝世,享年90岁。

茨中村

教堂与葡萄酒

澜沧江干热河谷,茨中村因为一座天主教堂和盛产葡萄酒而被赋予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近年又因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的规划而被人们熟知。

多年以前,因澜沧江修建阶梯式电站导致道路中断,我曾被困于此地大半月,寄居在藏民家,跟小孩打篮球,在教堂跟神父姚飞喝茶晒太阳聊各自的故事,天天喝红酒吃鸡。无论夜晚还是白天,那时的茨中枯燥又安静。

2021年8月4日,茨中教堂建筑内景。茨中教堂位于云南省德钦县燕门乡。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原在自菇村,法传教士主持兴建。

2021年8月5日,盐井天主教堂建筑内景。盐井天主教堂位于芒康县上盐井,1855年由法国传教士创建,是西藏目前唯一保存下来并持续在使用中的天主教建筑。

这次从维西县叶枝镇出发,沿澜沧江蜿蜒而下,道路宽广。车辆转上一座宏伟的水泥大桥,这已是我不认识的茨中村,它像一座城镇一样在继续生长。

客栈和餐馆到处都有,人们在门口大声拉客,推销自产的“玫瑰蜜”葡萄酒。这是一种传教士当年从法国带来的葡萄品种,据说这个品种的葡萄树已在它的源生地法国绝种。天主教堂,游客络绎不绝,神父姚飞跟一拨游客聊天,我上前跟他打招呼,他满脸茫然,露出尴尬的笑容。谁也无法阻止一座被规划进旅游圈里的村庄的变迁,茨中天主教堂由法国传教士彭茂设计并主持兴建,在西式宗教建筑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式及纳西族建筑元素,教堂于1914年建成。

2021年8月3日,小维西村一名村民开着三轮车,从小维西天主教堂门前路过。小维西天主教堂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讯乡统维行政村小维西村民小组内,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外籍传教士丁德良主持修建。

盐井

阳光和风的作品

从214国道进入西藏境内,盐井是大部分初次入藏的人们绕不开的一个地方。这里是大横断区域澜沧江干热河谷,盛产青稞、大麦、核桃和花椒。但赋予它盛名的,却是澜沧江两岸跨越千年岁月风尘的古盐田,它们是“阳光和风的作品”。

2021年8月5日,盐井乡远景。盐井乡位于横断山区澜沧江东岸芒康县和德钦县之间,是滇藏公路上云南进入西藏的第一站,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

被当地人称为“桃花月”的三月,是这里出产高品质桃花盐的季节。人们背着木桶,从盐水井中的盛满卤水,再把它们倒进用土木搭建的盐田,剩下的就交给阳光和从澜沧江面吹来的风,一天后,水分蒸发,结晶出盐。

这里因为盐,成为的历代政权争夺之地,也是茶马古道最重要的节点之一。在马帮的全盛时期,络绎不绝的马队驮着盐,从这里出发,浩浩荡荡,前往左贡、芒康、德钦、丽江、巴塘、理塘等地,更远的马帮去向的缅甸、印度。

2021年8月5日,盐田结晶。

这里的人们大部分是纳西族,但都身着藏族服饰,说藏语。我们拍照的时候,迪西拉姆和明明拒绝出镜,她们见过太多的游客,已经厌倦这些过路人相机手机拍来拍去却什么都不买。我们买了盐、核桃和花椒后,她们释放了明显的快乐和热情。这是合理的,无可厚非。

上盐井村的天主教堂,是藏地唯一一座教堂。

2021年8月5日,盐井天主教堂公示牌。

错高村

搬迁后的应许之地

我曾经多次沿318国道路过林芝、工布江达去往拉萨,走马观花式的自驾旅行让我遗漏了错高村。此行在著名建筑设计师王星推荐和引领下,我发现它如同发现世外桃源。

这是一片被造物主垂青之地,它拥有藏地海拔最低的湖泊巴松措,拥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绝美的草原,它被四周的雪山环抱。

2021年8月8日,巴松措景区内,雪山湖泊与玛尼堆。巴松措位于距工布江达县巴河镇约36千米的巴河上游的高峡深谷里,是红教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西藏首个自然风景类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错高村已有千余年历史,这里完整保留了工布藏族传统村落布局、居民建筑风格、习俗、文化和信仰。这个村落保留了半木半石或全石结构的藏式传统民居,石砌的院墙上堆放薪柴,院落宽敞,既可堆放草料,又能圈养牲畜。

2021年8月9日,错高村藏香猪养殖场。藏香猪一种古老畜种资源,也是我国唯一的放牧型猪种,生长在海拔3000——4000米的高原地带,以天然野生可食性植物及果实为主食。

曲折的小巷在院墙之间婉转逶迤,通向玛尼拉康、玛尼石堆和经幡柱,串起村民们祈福、转经和拜祭的脚印。这些宗教场所与周边的雪山、神湖以及村民们口口相传的古老神话,构成了错高村工布藏族充实的内心世界。

2018年,错高村整村搬迁,新址就在老村落边上,空出了保存基本完好的老村落。设计师王星和他的团队多次来到这里,试图给这座古老的村落赋予新的生命力,他企望通过合理适度的改造,让这个村落保留它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元素的同时,也能接近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2021年8月9日, 秀巴村白玛巴桑与嘎玛练习响箭。秀巴村位于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东部,巴河镇东南部,是秀巴千年古堡所在村。响箭是藏族的一种传统射箭运动。

2021年8月9日, 秀巴村响箭手白玛巴桑与嘎玛在秀巴古堡前。

白玛巴桑的家位于错高村旁边的秀巴村,他是一位优秀的响箭手。中午时分,在村里的箭馆,白玛巴桑和他的叔叔嘎玛练习射箭。响箭是工布藏族的传统射箭运动,响箭比赛也是当地人的集体狂欢,大家唱歌跳舞,箭手射中目标后,大家举杯敬酒,鼓掌欢呼。

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秀巴古堡就坐落于此地,原有的七座古堡按照北斗七星阵排列,但其中两座已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倒塌。古堡的用途和来历众说纷纭,传说古堡跟格萨尔王和松赞干布都有关系。而意大利学者杜奇《西藏考古》一书中认为,古堡是吐蕃崩溃后,纷乱时期最强大家族的瞭望台,并成为各个家族领域的象征。

2021年8月9日, 秀巴村响箭手白玛巴桑与嘎玛在秀巴古堡前。

雾里村

“雾里看花”的村庄

从察隅县沿219国道出发,经过察瓦龙乡离开西藏进入云南境内。在怒江边远望雾里村,雨季还没有过去,村落在白雾涌动中时隐时现,宁静又遗世。它远望的美,曾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100个最美景观拍摄点。

2021年8月13日,雾里村村中悬挂的经幡。雾里村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村庄,位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北面。村中生活着藏、怒和傈僳族,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然而,沿久远的茶马古道步入其中,在最美景观的背后,依然是人们现实的烟火和生活的世俗图景。

这里被高山和江水隔离,至今依然不通公路,生活物资还需要马帮托运。曾经的马锅头李自珍如今年事已高,他坐在火塘边忍受背和腿的疼痛,这是他25年赶马生涯过度劳累的后遗症。

2021年8月13日,雾里村村民正在赶骡子运送货物。

那时他们赶马驮着贡山的粮食、土布、棉线等,去向察瓦龙、独龙江,或者去向盐井,换回贝母、陶器和盐巴。马帮的流动促成物资流通,形成一个时期的商业活动并延伸至西藏和云南腹地。如今,现代文明随着公路不断推进,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已是记忆遗产。

很多雾里村的年轻人去了丙中洛镇、贡山县城或更远的六库去打工,刘春星留在了村里,他把自家的屋子改造成“雾里人家”民宿,但因交通不便游客稀少,民宿举步维艰。“绝大多数游客就站在江对岸,远远地拍了照片就走了”。

2021年8月13日,雾里村村民曾新芝,在自家门前编织怒毯。怒毯是怒族自制的一种特殊花纹的毯子,纬线为白色,经线为不同色彩的线,白色和彩色经纬交错织成。

2021年8月13日,雾里村村民从窗口探头进来。

王秀丽在自家门前的空地上织做怒毯,这是一种具有特殊花纹的毯子,纬线是白色,经线搭配不同色彩,形成对称、统一又有变化的手工编织品。王秀丽织好的怒毯会送去丙中洛镇出售,那里的游客明显多一些。

2021年8月13日,雾里村村民李自珍家中一景。

2021年8月13日,雾里村村民李自珍孙女和孙子门前合影。

在漫长时空和变迁中,在这条滇藏环线区域,纳西、藏、傈僳、汉、怒等民族,带着共有的期望和冒险,不断迁徙、交融和彼此影响,衍生了独特、繁盛、区域性鲜明的文化遗存,而我们讲述的不过百不得一。

2021年8月13日,雾里村村民李自珍家中一景。

[ 摄影师简介 ]

王景春

1969年出生于陕西西安,199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同年分配至南方报业集团。先后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任摄影记者;2008年至2015年任《南方都市报》视觉总监、编委。

第十三届中国《金像奖》获得者

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三次金镜头获得者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

2012年 世界新闻荷赛(WPP)新媒体评委;

2014年 北京外国语大学与英国伯顿大学获多媒体硕士学位;

2016年 《极光视觉》CEO、联合创始人。

原标题:《藏彝走廊:褶皱中的前世今生》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