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记忆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所高等“红色学府”——上海大学

2021-09-02 08:08
上海

申城记忆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所高等“红色学府”——上海大学 原创 朱少伟 上海城建档案

石库门里办大学

红色教授传真知

五卅运动多喋血

革命火种播四方

谈到红色高等教育的开创地,上海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沪创办、领导的上海大学人才辈出,在党的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五卅运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上海大学师生冲锋陷阵,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

实际办事全靠共产党员

1922年10月23日,上海《民国日报》登载《上海大学启事》:“本校原名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因东南两字与国立东南大学相同,兹从改组会议议决变更学制,定名上海大学,公举于右任先生为本大学校长。”

上海大学遗址(青云路)

上海大学在形式上为国共合办,实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沈雁冰(茅盾)的《回忆上海大学》说:“私立东南高等师范学校,这个学校的校长想用办学的名义来发财……学生团结起来,赶走了校长,收回已交的学费。这时学生中有与党有联系的,就来找党,要党来接办这学校。但中央考虑,还是请国民党出面办这学校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且筹款也方便些,就告诉原东南高等师范闹风潮的学生,应由他们派代表请于右任出面担任校长,改校名为上海大学。于是于右任就当了上海大学的校长,但只是挂名,实际办事全靠共产党员。”

建校初期,上海大学位于青岛路青云坊(今青云路323号,原建筑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日军炮火,遗址现为上海市第六十中学)的一幢旧式石库门,虽条件简陋,但人才济济。

上海大学旧址(青云坊)

1923年4月,李大钊抵达申城。于右任因常离沪赴西北从事政治活动,他与邵力子(副校长,后为代理校长)一起会晤李大钊,恳请对上海大学校务给予帮助;李大钊推荐邓中夏担任总务长(后改称校务长),主持该校行政工作。不久,陈独秀为了加强上海大学的领导力量和教学力量,又推荐瞿秋白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这两位著名共产党人的到来,为上海大学确定了新的办学方针和教学方案,师资阵容逐渐增强,胡朴安、周建人、俞平伯、赵景深、朱光潜、朱自清、刘大白、丰子恺等均是一时之翘楚。

1926年7月1日,上海大学中文系、英文系丙寅级毕业典礼师生合影

翌年2月,上海大学的学生增至400多人,遂迁到上海西摩路132号西式楼房(今陕西北路342弄,1930年代初改建为新式里弄),分部(社会学系和中学部课室)设于斜对面的时应里522-526号(后为陕西北路299弄4-12号,5幢旧式石库门房屋已不存,遗址处即今恒隆广场),同时租用甄庆里、敦裕里等民房作为校舍或学生宿舍,办学条件有所改观。

时应里,位于今恒隆广场处,图为1947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无疑最为重要,它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主,着力于劳动问题、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研究。瞿秋白精心设置近40种课程,并强调基础能力训练,注重扩大知识视野。1924年5月5日,学校举行马克思诞辰106周年纪念会,瞿秋白在会上发表演讲,并与任弼时一起引吭高歌《国际歌》,点燃了与会者的激情,那雄壮嘹亮的歌声立即使会场的气氛达到高潮。

北有五四的北大

南有五卅的上大

由于陈独秀曾亲自参与学校筹划,因此上海大学的教师共产党人颇多:邓中夏、瞿秋白、施存统、陈望道、蔡和森、张太雷、李汉俊、恽代英、沈雁冰、郑超麟……

这些“红色教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启迪学生们的革命觉悟。邓中夏在《上大的使命》中写道:“教职员的薪水,有的完全尽义务,一文也不拿;有的为维持生活,亦只拿到很少的数量,还比不上一个高等机器工匠的工资;有的原有别项职务,收入已丰……都情愿多吃辛苦来上大兼课。”

李大钊虽未在上海大学担任教职,但非常重视和关心它的发展,抵沪时曾多次前往。如在1923年4月15日,他去上大作了《演化与进步》演讲,11月,他又分别在上大作了《社会主义释疑》《史学概论》《劳动问题概论》3个演讲,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及资本主义和工人阶级等问题作了深刻的剖析和阐释,鼓励青年奋发向上,追求社会进步。

1923年4月15日 《新闻报》关于李大钊赴上海大学演讲的报道

上海大学师生中的中共党员和青年团员,在全市党团员中占相当的比例。1923年7月,上海大学有党员11人,占全市党员总数的四分之一;1926年2月,上海大学党支部从中共闸北部委划出,成为独立支部,直属中共上海区委领导,到12月党员从61人增至130人。1923年12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地委第一支部(上海大学团支部)有团员48人,占全市团员总数的三分之一;1925年11月,上海大学团支部从团闸北部委划出,成立上海大学特别支部,直属团上海区委领导,有团员120人左右,占全市学生团员总数的二分之一强。1924年底,在沪出版的《大陆报》曾将北京大学和上海大学并称为“共产党活动的两大中心”。

1924年《民国日报·觉悟》 刊登悼念黄仁的诗歌

上海大学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引导学生投入大革命洪流;1924年10月10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生黄仁到天后宫参加各团体举行的国民大会,散发“打倒一切帝国主义,打倒一切军阀”的传单,在与国民党右派理论时被从高台推下受重伤,经救治无效身亡,成为上大第一位革命烈士;1925年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据《上大五卅特刊》记载当天上大受伤的学生有10多人,被关押的达131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上海大学师生在闸北、南市、沪东、沪西参加对直鲁联军的战斗……

因上海大学师生在五卅运动中奋战于第一线,“北有五四的北大,南有五卅的上大”的说法在当时的上海不胫而走。

武有黄埔,文有上大

1925年6月,上海公共租界当局以“过激”为借口,强迫关闭上海大学,后者不得已迁至华界辗转多处,8月,以青岛路师寿坊(今青云路167弄,原建筑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日军炮火)15幢民房用作校舍,弄口挂上于右任题写的“上海大学临时校舍”牌子。《杨尚昆回忆录》说:“它和广州的黄埔军官学校一起被称为‘武有黄埔,文有上大’。在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上大的师生与租界的武装巡捕英勇搏斗,更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随着上海大学声誉日隆,各地追求革命真理的进步青年纷纷慕名而来。到1926年,学生人数已增至800多人。胡允恭的《我所知道的上海大学》回忆:“上大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不断向外输送人才。”去往黄埔军校的有恽代英、萧楚女、安体诚、欧阳继修(阳翰笙)等8人,赴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东方大学学习的有秦邦宪(博古)、杨尚昆、王稼祥、卜世琦等14人。

“一二八”期间遭日军炮火毁坏的原上海大学江湾新校舍

1926年3月22日,上海《民国日报》登载《上海大学为在江湾购买地基通告》。翌年春,位于江湾镇圣堂路3号的新校舍落成(原建筑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日军炮火炸毁),上海大学于4月1日迁入。然而,蒋介石在沪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学校被强行封闭,被改为“国立劳动大学”。1936年9月,《上海大学留沪同学会成立大会特刊》问世,前言中这样说:“大家继续过去的革命精神,肩负复兴民族、打破国难的重作,以完成当前的使命。惟有这样,才不愧为真正的上大同学!”

曾经的上海大学虽仅存在4年半时间,但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造就了不少文化精英。作为第一所 “红色高等学府”,它的历史贡献将永不磨灭。

时光如烟

建筑百年

原标题:《申城记忆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所高等“红色学府”——上海大学》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