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啥?
原创 老艺术家 九行 收录于话题#中国最美目的地61个
说起青海,我们能想到的,总是明黄如海的油菜花,绕不完的青海湖,收纳着蓝天白云的盐池茶卡等美景。
但对于广袤版图上的城市,我们却知之甚少,比如德令哈。
乍听这个名字,不甚了解的人会想起宗教氛围浓郁的中东;一看它写做“Delhi”的英文名,又叫人联想起了印度德里。
△高山下的德令哈。 / 图虫
可你如果读诗,德令哈或许会让你想起一个名为海子的诗人。
那个写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在1988年的一个雨夜,把一首名为《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的短诗留在了这座坐落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小城。
夜色笼罩的戈壁,让这座城在雨水中显尽荒凉之态。而作为诗眼存在的那句“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更是把德令哈吟咏得氛围十足、惹人爱怜。
△德令哈,自带文艺气息的名字。 / 图虫
二十多年来,因为海子和他的诗,德令哈一直是文青朝圣之地。可不少人怀着期望而来,也带着失望而去。德令哈既不像他们设想的那般苍凉诗意,也没有跟上时代的繁华和热闹。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河流、草原、戈壁、沙漠勾画而成的德令哈,或许魅力不足以让人达成共识,但风情,却无法用一首诗歌写尽。
茫茫戈壁里的金色世界
青海湖以西,青藏高原以东,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在柴达木盆地上环绕出了苍茫绝美的海西。
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州府,就是德令哈。
看德令哈的第一眼,最先爱上的,一定是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名字。
△现代德令哈,海西州的中心。 / 《今夜,我在德令哈》
德令哈来源于蒙古语中的“阿里腾德令哈”,汉语译为“金色的世界”。
这个名字的存在,已有一段历史。相传在明末清初,成吉思汗的后裔、当时和硕特蒙古族的统领固始汗,带领着族人由新疆向南迁移,至青藏高原后定居于柴达木盆地。
习惯游牧的他们按草原划分部落,而分到德令哈一带草原的部落首领在视察牧场时,恰逢金秋八月,丰茂的水草如灿烂的地毯一般,无边无际铺满了视野所及之处。映衬着耀眼的阳光和澄澈的湖泊,可谓水天一色,光芒四射。
△一到秋天,德令哈就成了金色的世界。 / 图虫
望着群山合抱下的金黄牧场,巡视的首领大为惊喜,称赞这里为“金色的世界”。于是,德令哈的名字就此流传下来。
海拔高达3000米的德令哈,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与高原群峰的交会处。远处山顶的皑皑雪峰,雪水融化成的甘泉源源不断汇成河流。因为水流的滋养,和祁连山相连的柏树山,长满了苍翠的祁连圆柏,为德令哈铸起了天然的绿色城墙。
△柏树山 / 图虫
当雪水在山腰汇聚,逐渐流出了穿城而过的巴音河。生命的源泉途经之处,长出了灌木丛、梭梭树、芨芨草、枸杞林。连片的芦苇围出了湿地,东北部的沙漠也覆盖着胡杨林……山川湖泊彼此勾兑,让原本是戈壁和沙漠平分秋色的德令哈,慢慢有了湿地和草原的版图,这座被高原雪水浇灌出的城市,成了大西北戈壁滩上罕有的绿洲。
荒漠中的德令哈,也因此成了濒危动物的避难所。在茂密的山林、草地之间,经常会闪过诸如雪豹、猞猁、棕熊、马鹿、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的身影。
△巴音河带来的生机。 / 图虫
能够喂饱牛羊的水源和草场,也吸引来了各族的牧民。这座人口不到10万的小城,聚集了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和撒拉族等多达二十余个民族。
也因此,德令哈是热闹的。扎堆涌现的节日,简直能让这里的每一天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
△和睦相处的各族人民。 / 《今夜,我在德令哈》
在传统的那达慕大会和夏夜沙漠篝火晚会之外,德都蒙古族们在查干萨日这天盛装集会,载歌载舞,分享查嘎、图德和须弥尔等特色食物;土族则会在纳顿节上表演庆祝丰收的传统剧目。
农历六月,藏民们迎来了六月六歌会。在这场长达7天的欢庆中,他们携家带口,自备食物,在草原扎起帐篷。赛马、骑射、对歌的节日氛围,几乎会从日升持续到月落。
人潮以外,可摘星辰
未加修饰的德令哈,可以说一沙一石里都藏着造物主对这座西北小城的偏爱。
早在亿万年前,柴达木盆地还处于汪洋大海之中。随着地壳的抬升,海水退,陆地显,海盐和砂砾板结而成的地块,在经年累月的风化剥蚀后,被雕刻成了一座座形如城堡的大小沙丘。而这些沙丘群,便构成了西北最为常见的雅丹地貌。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就有“风化土堆群”的意思。我国大部分雅丹地貌都分布在新疆,但要论面积,没有一个能比得过德令哈的雅丹林。
△雅丹地貌。 / 图虫
在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盐碱滩上,高低错落的沙丘竟能绵延两万平方公里。不只大小高低各异,形状也千姿百态。有的直立高耸如宝塔,有的低矮狭长如游龙,有的甚至如一朵撑开蘑菇巨伞的蘑菇。
看着眼前这个宛如来自火星的异景,听着穿行其间的西风发出如怪兽般的狂吼,旷野之中人类的渺小,都被这座“魔鬼之城”完美道尽。
而在德令哈,让人心怀敬畏的不止于自然,还有宇宙。在托素湖畔,同样有一处荒无人烟的砂岩地。这座被当地人称为“巴音诺瓦山”的迷你山丘,高不过200米,在鬼斧神工的大西北着实算不上什么奇观,但山脚下的一处神秘洞口,却告诉世人这里的一切并不简单。
△山下的神秘之洞。 / 图虫
高达5米的洞内,勘探家们找不到一丝人工挖凿的痕迹,却在岩体中意外发现了一根锈迹斑驳的铁管。随后,山坡和连接着山体的托素湖的沙滩上相继发现了大量的粗细、长短不一的铁管。
从腐蚀程度来看,这些金属铁管诞生于人类还不曾学会用火的远古时代,那么是谁留下了它们?在脑洞横飞的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个神秘山丘,就成了活在传说中的外星人遗址。
△神秘莫测的山洞留下未解之谜。
不知外星文明何时踏上过这片土地,但早在3万多年前,人类就已经来到了这里。经年久月的文明演化,在德令哈留下了诸多历史的足迹。
周代时,西羌民族在此游牧;之后,吐谷浑率领鲜卑部落迁居于此,至今日月山脚下还能找到他们生活过的古城;而在怀头他拉草原,嶙峋的岩石成了一本本加密的画作,其中可见飞禽走兽的形象,也有狩猎舞蹈的场面。创作于隋唐时代的怀头他拉岩画,生动地还原了当时先民的生活场景。
△怀头他拉岩画动画复原。/《今夜,我在德令哈》
犹如一尊完美的容器,不被打扰的德令哈把这些时间拂过的痕迹都一一保留了下来。和远去的文明一同留下的,还有美丽的故事。
在距离城区不到50公里处,分布着一咸一淡两大湖泊,青藏铁路会从两湖连接的中心点穿过。
它们虽然通过一条小河相连通,但北边的可鲁克湖芦苇丰茂,鱼群肥美;而南边的托素湖却寸草不生,毫无生机。传说中,湖泊由两位恩爱的夫妻化作,背盐死去的男人成了托素湖,因悲伤而流干了眼泪的妻子,成了可鲁克湖,因此,这两处湖泊又被称为“情人湖”。
△可鲁克湖,群鸟飞跃。 / 图虫
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让可鲁克湖和托素湖之间的这7公里距离,成了一部让人不舍得眨眼的西部风景片。从可鲁克湖的芦苇荡自驾出发,会依次穿过绿色的灌木、紫色的红柳、黄色的沙漠、褐色的盐碱地以及灰色的戈壁滩。
不想错失德令哈的美,不只需要看路,也需要抬头。紫金台天文站青海站就设在德令哈,得益于优良的天文观测条件,观测恒星的国际项目也落户于此。
△德令哈天文站,抬头即星空。 / 图虫
但更多时候,德令哈的星空之美,远不需借助13.7米毫米波望远镜也能欣赏得到。在这处人迹罕至、几乎没有大气污染的高原小城,只需要驱车稍稍远离市区,就能遇上肉眼都能观测到的璀璨星河。
近可奔赴网红的茶卡盐湖,远可沟通人烟罕至的茫崖,德令哈不仅成了现实中的海西自驾中转站,也因为这无垠旷野中所散发的荒凉和神秘,成了宇宙文明在地球的中转站。
在诗意之地,惬意生活
德令哈的风景,在远离人烟的郊外,也在空荡安静的城市里。
海子诗歌陈列馆就坐落于穿城而过的巴音河畔。除了海子的诗歌碑林,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陈列馆大门匾上那句诗人吉狄马加的题字:“一首诗天堂花开,几个人尘世结缘”。
△海子纪念馆。/《今夜,我在德令哈》
在海子写下诗歌的二十多年之后,西域歌手刀郎也曾像万千朝圣的文青一样,沿着海子的足迹来到德令哈。
他驾车从乌鲁木齐出发,先是到达敦煌,而后又从敦煌穿越数百公里的无人区到达德令哈。连跨三省的漫长旅途,诗中凄凉唯美的意向,被俗世的热闹和旅途的疲惫驱散殆尽。
没有见到那座“雨夜中荒凉的城”,刀郎觉得失望,感叹“和王老的达坂城一样,真正的德令哈已经被海子带走了”。之后,他带着对海子的怀念写下了《德令哈一夜》。
△穿越高山、戈壁到达德令哈。/《今夜,我在德令哈》
不管是仍有希望的《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还是只剩失望的《德令哈一夜》,诗意仿佛成了这座城市最夺目的底色。可在诗意之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更爱的,还是那个虽然世俗却有着人间烟火气的德令哈。
在德令哈,最不可错过的美食,便是高原牦牛肉。因为这里有水草丰茂的牧场,牦牛肉质清新,没有腥膻只有草饲之后的鲜甜。所以不需要加香料,只需要盐水白煮,就能得到最鲜嫩的肉质和一锅上好的汤头。
加点粉丝,配碟烤馕,就是一份最平价也最能带来幸福感的街头碳水大餐。当然,也不能错过大口吃肉的“牦牛退骨肉”。
△简单熬煮就能得到鲜美无比的牦牛肉。/《今夜,我在德令哈》
一盘画风粗犷的炖牦牛骨架在被端上桌前,先要称重。与骨架相连的牦牛肉在经历了多达数小时的炖煮后,已经酥烂到可以轻松脱骨。肉吃完后再把干净得只剩骨架的盘子过秤,按前后的重量差,也就是纯肉的重量结账即可,可谓良心。
高原淡水湖还为当地人供应着源源不断的水产。内陆引进的草鱼、鲫鱼、明虾、大闸蟹在可鲁克湖找到了家的感觉。丰盛的渔获,也为远在西北的肉食者们解锁了另一种的快乐。
△高原湖水滋养的大闸蟹别有一番风味。
酒足肉饱之后,看着草甸上散养的牦牛,山地上种满的土豆;油菜会在夏天开出耀眼的黄,枸杞会在秋天点缀出满枝头的红,就是只属于德令哈的愉悦时刻。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九行】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你对德令哈有什么印象?
笺语
编辑 | 二叔公
排版 | 慕娉婷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