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与诗 | 木星:岁星乘木德,展望耀东乡『明月几时有』(74)

2021-08-14 11:53
北京

原创 靳舒馨 我们的太空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1209期 】

木星是一颗巨大而耀眼的星星,夜空中,它的平均亮度仅次于月亮和金星,甚至偶尔也能在白天看得到。

因此,木星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史记‧天官书》中说,它可以观测到橙、白、青等不同颜色云雾带,尤以青色居多,五行中青与木对应,故而将其命名为“木星”。

而早在司马迁之前,人们就发现,这颗星星在天幕上绕行一周的时间刚刚好是12年,而“12”既整齐又好分割,是个颇受古人喜爱的数字,于是在更早的时代里,人们把木星称为“岁星”,以星空作“表盘”,以岁星作“指针”,将黄道附近的周天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次”,每一次都有自己的名字,而岁星走到某次,就叫做某岁。据《尔雅·释天》记载:

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这样一来,我们所熟悉的“十二地支”,就与岁星纪年中的年岁名一一对应上了。就像我们今天会用属相来代表自己的年龄,古人也经常用这个“年岁”来介绍自己。比如在《离骚》的开篇,屈原就曾这样简单明了地介绍自己: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我是高阳帝的后人,我的先父叫作伯庸,岁星在摄提格那一年的孟春,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了。” 所以,看起来晦涩难解的几句话,其实只要有了一点对古代天文历法的了解,也就很好理解了:不过就是“我属鸡、我属虎”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嘛!

不过,汉代以后,人们渐渐发现岁星这座时钟走得并不那么准确,它走完一圈的时间比12年稍稍短了那么一点点,所以每80年,就会多出“一次”,所以这种纪年方式也就逐渐被人们废止了,但岁星之于年岁的象征意义,却一直根深蒂固地留在人们的印象里。

孟浩然《岁暮海上作》中有句:“昏见斗柄回,方知岁星改”,说的是看到斗柄调转,于是知道新的一年已经到来了。其他如“别离感寒暑,岁星行十二”、“甲子会逢三朔旦,岁星行看两周天”之类的诗句数见不鲜,可见,这种虽不甚精确但浪漫至极的纪年法,依然为文人墨客们津津乐道。

除了纪年,岁星在星象占卜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它的行星兄弟荧惑、太白所不同的是,岁星并不单单是带着灾兆和杀气的,而是比较中性的。《易传》说:

帝王人君行道德,德至仁利,则岁星明大润泽;明大润泽,则人君昌寿,民富乐,中国安,四夷服。人君行酷虐残暴,则岁星时时暗小微昧,微昧则国亡君死。

看来,岁星是吉是凶,要看它是暗是亮,所以若是抬头看到一颗明晃晃、亮闪闪的木星,则真可以说是“福星高照”了。唐代高道杜光庭有一首《木德星君咒》写到:

岁星乘木德,展望耀东乡。

淩天姿润泽,正色滉明皇。

寻华歌浩漾,掷水咏芝芳。

经时频祷祝,获福自然长。

作为一首诗,它并没有太高的艺术价值,但却是对道教教义的精到总结,也是人们以木星为福星的最好的佐证。

说到“耀东乡”,就不得不提起另外一桩趣事了。西汉辞赋家东方朔,博学多才又能言善辩,常常以滑稽幽默的方式,对皇帝正言直谏,颇受汉武帝器重。相传,东方朔死前曾留下了一句“遗言”:“天下人无能知朔,知朔者唯太王公耳。”汉武帝听说了,就召太王公来问:

听说你知道东方朔的身份?

没有这回事。

那你会点啥?

我会夜观天象。

那你说说看,众星可都在位?

都很好就是岁星消失了18年,最近又回来了。

汉武帝听罢大惊,仰天叹道:“东方朔生在朕旁十八年,而不知是岁星哉!”

不过,我总觉得这个故事即使不是后人杜撰,也一定是东方朔临死前给汉武帝开的最后一个玩笑,毕竟岁星有“东方木德星君”之号,他又姓“东方”,再加上太王公的配合,一通“组合拳”下来,汉武帝信以为真也不奇怪。想来,若岁星有知,也当莞尔吧。

同为“行星下凡”的诗仙李太白,似乎对这个故事颇为欣赏,多次在自己的诗中像这位岁星大哥致敬,比如“岁星入汉年,方朔见明主”,再比如“谓我是方朔,人间落岁星”。这便是中国人的可爱之处了:不独鸟兽鱼虫,就连花草木石、星辰日月,也尽皆有灵,它们通人气、懂人情,它们也会偶尔化作人形,和我们一起分享这个世界的种种美好。

所以,我虽然是个无神论者,但汉武帝和李白相信的事情,我倒也乐得相信:那黑暗中闪烁着的两颗星,是李白与东方朔在喝酒,如此瑰丽浪漫的想象,谁又不希望它是真的呢?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原标题:《繁星与诗 | 木星:岁星乘木德,展望耀东乡『明月几时有』(74)》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