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愿封万户侯,武大“永远的校长”

2021-08-11 18:31
北京

刘道玉,1933年生,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现任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文、编:高等教育人文素养贫瘠,职业教育也步履维艰。中国教育到底怎么了?每当反思中国教育,人们总习惯将目光转向欧美,或者追溯到上世纪的民国时代,其实,三十年前的中国教育,曾经诞生过一段可以媲美欧美和民国教育的奇迹——刘道玉和他创造的“珞珈山奇迹”。

▍如果老师的课讲的不好,学生可以不听

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让神州大地生机勃勃。除了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千里之外的武汉,更是后来居上,开一时风气之先。而这一切,都源自一个人和一所大学——刘道玉和他的武汉大学。

1981年至1988年间,是刘道玉先生主政武大的黄金岁月,学生们称呼他“刘道”或“我们的刘道”。那个年代,武大最耀眼的不是它的樱花,而是由刘道玉和他的教授、学生们共同缔造的珞珈山奇迹。

何为奇迹?如果用今天的标准去看——当年的武大,校长不像校长,学生不像学生。

有学生记得,在开学第一天,刘道玉就讲:“如果老师的课讲得不好,你们可以不听。”

据当年武大学生回忆:学生们在路上可以轻易地拦住他们的校长,讨论问题。他们的校长永远面目和蔼、举止优雅。因此学生们形容他说,仿佛不是回家吃午饭,而是去赶一个外事会议。

学生们可以组成讨论会,探讨各个学科最前沿的问题。据说,只要学生们邀请,刘道玉校长会尽可能推掉其他事情,参与讨论,倾听学生们的声音,这个被称为“快乐学院”的群体,至今仍是刘道玉的骄傲。

与刘道玉血脉相连的武大,位于美丽的珞珈山

▍改革之“士”:不自由,毋宁死

刘道玉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曾不无骄傲的说:“80年代任职的大学校长之中,没有谁像我一样呼吁教育改革了,也没有谁对中国的教育理解更深刻了。”

遗憾的是,就在武汉大学如日中天的1988年,刘道玉突遭罢免,不得不离开武汉大学校长一职。对此,外界有很多说法。但最终可归结为两种:一是他与主管教育的部门不和。二是他因“霸座事件”,与省里不和。

“霸座”一事,说来话长:

1986年,刘道玉校长为争取在武汉大学,建立国家级空间物理实验室,与科学家梁百先教授等5人一起,从武汉乘火车前往北京汇报工作。

因考虑到梁百先教授年事已高,刘道玉校长便与他一同买了卧铺票。他们上车后,便在规定车厢内休息。

当时的省领导一行也在这趟列车上。谁曾想到,省领导的随从们因嫌弃自己的车厢离厕所太近,强行要求刘道玉一行与他们交换了包厢。

这一事件,后来被香港媒体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刘道玉也因此被罢免。

我们的文化,向来崇尚的是一团和气的“和”文化,“不和”二字,从来都是贬义词。然而,“不和”似乎是刘道玉与生俱来的性格。刘道玉求学的时候,老师就指出他的缺点是“个性强、自负、爱表现”。对此,刘道玉不认为这是缺点,他说:个性强比没有个性要好,自负比自卑和自责要好,爱表现比不表现和无所作为要好。

是什么支撑着刘道玉甘冒与上面“不和”的风险,推进几乎“革命式”的教育改革?其实,刘道玉先生早已给出答案,他说:

我记得王国维1927年6月2号早上,到别人家里借了两块钱,坐人力车到了昆明湖,穷到那个地步,后来自杀了。他的墓志铭我不全记得,但是有两句话:独立其精神,自由其思想;不自由,毋宁死。

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和市侩学者的区别,一个真正的追求美的学者和一个追求金钱的学者的区别!

正是这一可贵的品质,刘道玉从没有把大学校长当“官”来看,在他不得不卸任武大校长后,拒绝了去教育部当“京官”、去某省担任市长的邀请。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人生就是这样,刘道玉也不例外。卸任武大校长,让他的教育改革夭折,却成为他人生认识上的一个分水岭:“如果说之前我还有作为工具的一面的话,之后我成为一个自由主义者。”

▍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

“卸任”武大校长之后,刘道玉开始攀登他人生的第二个高峰——教育研究和演讲,并留下长达100多万字的著作和无数次的演讲。《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大学的名片》《创造教育书系》以及最新出版的《其命维新:刘道玉口述史》,无一不指向中国教育的病根所在。

“刘道玉”三个字,是武大学子的信仰。他在武大的每次演讲,听讲者数以千计。

刘道玉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因为他的国际视野和触及教育灵魂的改革理念:思想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刘道玉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曾说:“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的名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学生成长为出发点。”

刘道玉参加学校义工、出国访问的影像资料

由于身体每况愈下以及其他原因,2008年3月22日,刘道玉做了最后一场公开演讲,并宣布正式关闭演讲。

这一消息宣布后,学生们热烈的掌声长达半小时,然而,所有学生都不退场,他只得穿过人群,但未料到1000多人尾随出来。刘道玉不停地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我的讲座门关了,但我的家门没关,欢迎你们随时家访。”

一位听完讲座的学生在日记中说,得以近距离接触老校长,来武大几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老校长是我们心目中永远的校长,直到今天,老校长翩翩的风度,敏锐的思维,远瞻的眼光,和蔼的态度,可敬的人格,武大历史上无出其右者。”

▍生不愿封万户侯,武大“永远的校长”

刘道玉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与中国40年的教育改革画上了等号,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说:“人们肯定刘道玉,其实是肯定改革;怀念刘道玉,其实是呼唤改革。改革是没有‘任期’的。惟其如此,刘道玉才成为了‘永远的校长’。”

就像武大里至今没有刘道玉一个题字,也没有一座建筑、一条道路冠上他的名字。然而世所公认:他的生命历程、改革历程,早已与武大、与中国教育血脉相连。

作为改革家,他大胆创新、甘冒风险;作为教育家,他慧眼识珠、成就斐然;作为良师益友,他爱才如命、义薄云天;作为知识分子,他刚直不阿,不慕权位……如易中天所说,刘道玉不是一个圣人,他是一个战士。

离任武大校长后,刘道玉“生不愿封万户侯”——拒绝了担任某部部长的仕途安排,也拒绝了国外诸多名校请其担任校长的邀请。三十年来潜心研究教育、公益和中国的改革命运,并不断有新的文章问世。

刚刚出版的《其命维新:刘道玉口述史》一书,除了真实还原80年代的教育奇迹以及台前幕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还汇集了刘道玉最近三十多年的思想历程与研究成果,书中最后一章,更是刘道玉未完成的改革设想的首次公开。因此,《其命维新》是88岁高龄的刘道玉迄今最看重的一本书。

原标题:《生不愿封万户侯,武大“永远的校长”》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