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YM治天下:走红41年的英伦神剧诞生记

2021-08-09 13:54
日本

6月26日,英国卫生大臣与女助手在办公室热吻的偷拍视频流出,瞬间引爆舆论。有网友在回答“知乎”相关提问时贴出了这样一段台词:“如果你想找乐子的话,一定要看内阁大臣的安全档案。”——似乎早已看穿一切。

 

(字幕翻译来自:破烂熊字幕组)

次日,英国媒体再次爆出大新闻,英国国防部的机密文件被遗失在肯特郡某公交车站,引起一片哗然。又有细心的中国网友发现,这一“剧情”可能几十年前就已经上演:

 

 

以上截图都来自英剧《是,大臣》(Yes, Minister / YM,包括1984年的圣诞特辑)及其续集《是,首相》(Yes, Prime Minister / YPM)。事实上,如果你关注英国政治,极有可能在网络讨论平台上刷到过类似的截图和表情包。从“脱欧”、“群体免疫”到近期的“卫生大臣出轨门”和 “机密文件丢失事件”,剧中总有几句台词能一语中的、完美贴合当下。

在一众影视剧中,最能激起中国网友“申遗”热情的,除了《让子弹飞》,就是《是,大臣/首相》了。1980年,《是,大臣》第一季开始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二频道播出。一部20世纪诞生于英国的政治讽刺类情景喜剧能够火遍21世纪的中文互联网,除了制作精良之外,一定拥有可以跨越时空、引起广泛共鸣的思想和表达。

两强相遇

刚到BBC工作时,安东尼·杰伊(Antony Jay)一心想成为伟大的板球评论员,不知不觉中却与喜剧结缘。1972年,杰伊和约翰·克里斯(John Cleese)一起创办了寓教于乐的“影像艺术”(Video Arts )公司,编写有趣的教学培训影片—— “人们在睡觉和无聊的时候是学不到东西的”。在为公司寻觅演员时,克利斯找来了他在剑桥的老友乔纳森·林恩(Jonathan Lynn)——二者都是剑桥著名喜剧剧团脚灯社(Footlights)的成员,在60年代一起合作出演过自创讽刺剧《剑桥马戏团》(Cambridge Circus)——杰伊同林恩因此相识。

彼时林恩是一位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演员,在加入“影像艺术”之前,他重要的代表作是喜剧《医生当家》(Doctor in the House),但同时也尝试撰写剧本并赢得了不错的反响。在克里斯投入《弗尔蒂旅馆 》(Fawlty Towers)的创作之后,林恩受邀承担起教学影片的编剧任务,杰伊和林恩的写作合作很愉快。创作《是,大臣》的想法来自杰伊。杰伊告诉林恩,他想创作一种不同类型的情景喜剧,聚焦权力中心、政府和公务员,但在林恩看来,这是“毫无吸引力”、“最无聊的建议”,因此拒绝了杰伊,但转行做了两年导演后,林恩改变了想法。

杰伊和林恩的创作初衷并不完全一致。杰伊认为,人们在屏幕里见到的政客只展示了政府运作的1/4,事实上,政府幕后的新闻部门和文官们才真正掌握着政府的运行,而不是那些乱哄哄的议员,杰伊想做的是揭露体制背后的秘密,展现封闭的世界。而林恩则对政客充满鄙夷,他想做的是揭露政客的虚伪和矫饰。刚到剑桥读书时,林恩也抱有从政的理想,但他发现不少同学在辩论时浮夸自恋、丑态百出,俨然前座议员,感到十分扫兴。讽刺的是,20年后他们真的成了议员,滑稽而做作。林恩心想,既然与从政无缘,“我对政治界能做的唯一贡献就是嘲笑政治家”。这种明察秋毫和讽刺奠定了《是,大臣》的基调。

 

《是,大臣》的两位编剧乔纳森·林恩(左)和安东尼·杰伊(右)
(图片来源:https://wooller.com/yes,_prime_minister_press_night_11400)

三人成行

虽然杰伊和林恩深谙喜剧之道,也曾早年参与时事评论节目或出演政治讽刺剧,但他们都没有实际从政经验,所以《是,大臣》的编剧还应包括“第三人”——来自威斯敏斯特甚至唐宁街十号的“线人”,这使得故事本身不仅有趣,而且真实。

找到高层的爆料者其实并不难,林恩在采访中透露:“级别越高,嘴巴越大”。担心丢饭碗的低级文官往往守口如瓶,议员则是一问三不知,只有位高权重的高级文官、政治顾问以及内阁成员简直口无遮拦——只要请他们吃顿美餐,再来一两杯美酒,他们就会跟你分享任何你感兴趣的八卦。所以两位编剧总是带着线人出入伦敦的各种高级餐厅。

当然,双方的保密工作都十分到位,从2004年竞选英国最佳喜剧奖的纪录片中,人们才首次得知了两位主要线人的身份:前首相哈罗德·威尔逊的私人秘书马西娅·法尔肯德(Marcia Falkender);前首相哈罗德·威尔逊和詹姆斯·卡拉汉的高级政策顾问伯纳德·多诺霍(Bernard Donoughue)。《是,大臣》的很多情节都来自他们的亲身经历,据法尔肯德夫人回忆,杰伊和林恩会把剧本带到她家一起研究,大家边讨论边发笑,就这样度过整个上午。

 

“线人”之一马西娅·法尔肯德(左)和首相哈罗德·威尔逊(右)
(图片来源:https://consumerwatchfoundation.com/radio-pirates-said-stick-pipe-smoke-mr-wilson)

在编剧和线人的共同创作下,政治讽刺喜剧《是,大臣》的三位重要角色诞生了——充满理想主义的行政事务部(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ve Affairs,为编剧虚构部门)大臣詹姆斯·乔治·哈克/吉姆·哈克(James George Hacker / Jim Hacker),狡黠善辩的常务次官(Permanent Under Secretary)汉弗莱·阿博柏(Humphrey Appleby),还有乐此不疲纠正语法和措辞的首席私人秘书(Principal Private Secretary)伯纳德·伍列(Bernard Wooley)。

《是,大臣》的核心剧情是以吉姆·哈克为代表的政客和以汉弗莱·阿博柏为代表的文官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年轻的伯纳德·伍列则周旋于二者之间。这种角色设定实际上也来自两位编剧“左右互搏”后的“殊途同归”,在某种程度上,杰伊是汉弗莱·阿博柏的守护者,而林恩则成了吉姆·哈克的守护者——杰伊是撒切尔的支持者,但是林恩显然偏左一些,但他们创作的对象是一致的,即那些白厅里暗潮汹涌的勾心斗角。

半部YM治天下

《是,大臣》的试播集是1979年录制的,三位重要角色分别由保罗·埃丁顿(Paul Eddington)、奈杰儿·霍索恩(Nigel Hawthorne)和德里克·福德斯(Derek Fowlds)饰演。BBC早已预料到剧集内容的敏感性,为了避免影响大选,直到选举结束后才正式播出。此外,该剧决定采取情景喜剧的方式录制,邀请250多名观众到现场参与,因为大尺度的政治喜剧极有可能遭遇禁播,只有观众的笑声才是最好的“保护伞”。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通货膨胀严重,以“不满之冬”(Winter of Discontent)为代表的罢工席卷全国,卡拉汉领导的工党统治岌岌可危,1979年5月保守党在选举中获胜,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0年2月25日《是,大臣》开播,在人们普遍对政治和政治家失去信心之时,这部剧直面政治家的虚伪和谎言,充满了对民主政治的插科打诨,出色的情节和表演大受观众喜爱。

 

《是,大臣》海报
(图片来源:https://www.imdb.com/title/tt0080306/mediaviewer/rm599367424/)

1980年《是,大臣》一共播出了7集,每集大约30分钟,笑点密集,金句频出。它向我们展示了英国政治运行的潜规则。公务员(文官)在英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远比想象中重要——“铁打的公务员,流水的大臣”。部门里的文官承担了管理各部的重要责任,而他们和大臣往往背道而驰:“反对党并不表示敌对,他们不过是在野的反对党,那些公务员才是在朝的反对党。”文官为了维持既得利益,努力保持制度不变更,剧中总结了他们的“拖延战术”五部曲:一、声称内阁新建,尚有许多事务要处理;二、质疑政策施行的方式;三、表示现在不是施行政策的恰当时机;四、借技术、行政、法律上的托词显示重重困难;五、以上四步大约可以拖延三年,到了最后阶段,告诉大臣:下一届大选近在咫尺,你能确保这项政策通过?(S1E4)

它对民主政治极尽嘲讽之能事。在第一集“透明政府“(Open Government)中,它尖锐地指出,”透明政府“这个短语本来就互相矛盾——要么透明要么有个政府,而民主政府的公民最好是无知的,因为“知识代表着阴谋和罪行,无知倒有一定的尊严“。它这样露骨地嘲笑议员、大臣和选举制度(S1E3):

 

 

它揭露了外交风云背后的机关算尽。其中大家最熟悉而且被反复证实的就是剧中汉弗莱和吉姆·哈克关于英国欧洲政策的对话。汉弗莱指出,英国外交部亲欧实际上是为了打入欧洲内部反欧——“大臣,英国的外交目标500年来没有变过:创造一个分裂的欧洲。因此,我们联荷兰制西班牙,联德国制法国,联法国和意大利制德国,联法国制德国和意大利,分而治之,您看,一贯效果很好,为什么要改变?”(S1E5)

它还无情戳穿政治家的话术:官方回复“‘在考虑当中’意思是文件已经丢了,‘在积极考虑当中’的意思是我们正在找”(S1E2)。在《是,大臣》编剧的笔下,一切事物都成了可以被嘲笑和抨击的对象,甚至连出品方BBC都不放过(S1E7)。正如撒切尔夫人的首席新闻秘书(Chief Press Secretary)伯纳德·因查姆爵士所言(Sir Bernard Incham),这部充满自黑和自嘲的剧非常“英式”。

剧集播出之后,汉弗莱爵士俨然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喜剧人物”和“唯一的文官超级巨星”。剧中,文官们致力于抵制变革,而剧外,无论在英国还是中国,该剧所揭露的政治现实和表达的政治思想似乎永不过时。林恩表示,“这个剧的意义就在于告诉大家,什么都不会变。”正因为放之四海而皆准,才有了“半部YM治天下”。

但我们真的要用《是,大臣》治天下吗?林恩说,《是,大臣》确实是一部政治家的教学片,可它不是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不要怎么做。青年学者孔德罡说,“我们需要《是,大臣/首相》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不需要它。”然而,讽刺的是,剧情和现实却一次次撞车。在《是,大臣》诞生的41年前,人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今天它会在中文互联网重获新生。这意味着什么?或许是这部良心剧的质量值得我们顶礼膜拜,或许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剧情和我们对政治的认识如出一辙,也或许是我们终于有资格把汉弗莱爵士的表情包甩到西方政客的脸上了。 

(作者:魏运高丽,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

 参考文献:

1.Comedy Connections S6E2, Dir. Ellen-Raissa Jackson, Perf. Doon Mackichan, Antony Jay, Jonathan Lynn, BBC, July 25 2008, Documentary.

2.Britain’s Best Sitcom S1E5, Dir. Andy Devonshire, Perf. Derek Fowlds, Armando Iannucci, Antony Jay, BBC Manchester, February 7 2004, TV Series.

3.https://www.videoarts.com/our-story/

4.https://www.liquisearch.com/cambridge_footlights_revue/1963_revue/a_clump_of_plinths_%e2%80%94_cambridge_circus

5.http://www.beyondthetitle.co.uk/portfolio/jonathan-lynn/

6.孔德罡,“预言了群体免疫的《是,大臣/首相》,永恒的人类政治悲喜剧”,2020年4月24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066591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