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铸警魂 | 从皖北、皖南区党委到中共安徽省委

警方
2021-07-30 17:18
未知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从皖北、皖南区党委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共安徽省委,虽然只有三年多时间,但在这期间,皖北、皖南区党委领导人民一方面肃清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势力,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另一方面稳定经济秩序,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完成土地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这一阶段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为随后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

提到中共皖北和皖南区委的成立,还要从安徽全境解放前夕的政治形势说起。1949年2月,鉴于当时皖南还没有解放的实际情况,中央决定暂不成立安徽省委,而以长江为界,分别成立皖北区党委和皖南区党委,统一领导皖北地区和皖南地区的党政军工作。这样,在1949年4月6日,皖北区党委、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皖北军区在合肥成立;5月,随着渡江大军南下,皖南全境解放,皖南区党委、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皖南军区在屯溪成立,后于7月迁至芜湖。

皖北区党委和皖南区党委成立后,首先就开展了对城市的接管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以尽快恢复城市的生产和正常秩序。

皖北、皖南的国营工矿企业几乎都是在没收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解放初期,皖北有20多万工人,皖南有10多万工人。为确保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工人的合法权益,从1949年7月开始,皖北、皖南区党委和行署,对接收的厂矿、交通等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废除旧社会各种压迫工人的制度。皖北、皖南两区都建立了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会议,吸收工人代表参加对工矿企业的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恢复成立各级工会组织。

据档案记载,1949年10月,皖南区工会工作会议召开,成立皖南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在全区公营企业中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和工人代表会。到1950年6月,皖南全区两个市22个县都先后建立了工会筹委会。“1950年3月,皖南区党委就派工作组进驻芜湖裕中纱厂,建立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废除对工人带有侮辱性质的‘搜身制’;6月,皖南区废除女工‘搜身制’,并要求企业做到女工在待遇上与男工同工同酬。”中共芜湖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相关人员介绍。

而在皖北区,各地也相继成立了工会组织。蚌埠成立市总工会筹委会,创办工人学校9所、俱乐部4所;1949年春,淮南矿区成立工会,创办各种学校、技术研究班,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改善职工的生活福利,工会会员人数剧增,工会组织有了很大发展;合肥市不仅在1949年成立了总工会,创办夜校4所,而且在工业企业中实施一系列民主改革。例如,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吸收工人参加企业管理。12月12日,合肥汽车修造厂选出7名工人参加工厂管理委员会,企业重大问题由工厂管理委员会决定,成为合肥市首家实行民主管理的企业。1950年,合肥新华染织厂、人民烟厂、合肥电厂、皖北日报社印刷厂等企业,亦先后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

供销合作社促进经济发展

除了对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外,在推进农业、商业等经济发展方面,皖北和皖南区党委也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解放之初,安徽的生产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92%左右,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耕作方法陈旧,农作物产量很低,再加上多年的战争破坏和频繁的自然灾害侵袭,更加剧了农村经济的衰退,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因此,解决农村问题成了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的突破口。1949年八九月,皖北和皖南区党委都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农村,开展生产救灾、爱国丰产竞赛和土地改革、合作互助等一系列工作,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而在发展商业流通上,当时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成立了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是农民集资入股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合作组织,担负着计划产品的购销任务,包括为农民推销产品,供应生产、生活资料。1949年,皖北、皖南全区自上而下都建立起区、市、县供销合作社,到1951年时基本达到一乡一社。

○解放初期,供销社举办的物资交流会场景(资料图片)

在发展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同时,皖北、皖南区党委和行署开始组织筹办一些物资交流会。同时,规范市场交易规则,取缔封建陋规,打破私营商业控制商贸的局面,为发展商业经济做出了不小贡献。数据是最好的说明:1950年,皖北区举办110多场次物资交流活动;1951年5月,在合肥举办全区范围的物资交流会;1952年上半年,皖北、皖南先后有47个县与芜湖、蚌埠、合肥、屯溪等城市召开土产交流座谈会;1952年6月下旬到7月初,皖北、皖南行署联合在合肥举办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据统计,仅1952年,全省共举办物资交流会345次,购销总额1.6万元。到1952年底,全省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8.9万元。其中私营商业零售额6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68%。

剿匪斗争见成效

安徽全境解放后,国民党军队在逃离时遗留下数以万计的土匪、特务、散兵游勇,散布在各县边界地区、大别山区等地,他们进行反革命叛乱、造谣、抢劫杀人等破坏活动,严重地危害着社会治安和人民的生活安宁,也危及基层人民政权的巩固。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从1949年春开始,皖北和皖南各级党组织就把剿匪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在皖北区,到1949年6月,皖北军区重点剿灭了岳西、六安、金寨、霍邱、肥西等地股匪2636人,7月底,歼灭股匪共74股。为彻底消灭盘踞在大别山区的残匪,皖北区党委还联合湖北、河南等地驻军,于1949年8月在武昌召开剿匪工作会议,决定成立鄂豫皖边区指挥部,统一指挥剿匪部队。

据党史资料记载,剿匪部队接受任务后,在统一号令下,一齐行动,向各地盘踞的土匪进行分进合击。到10月底,全歼了占据大别山区的国民党股匪“鄂豫皖人民自卫军”东线的7个支队,共6724人。到年底,共歼灭股匪22088人。至此,皖北残匪基本被剿清。皖北的社会秩序得以安定,基层政权全部建立,为全面实行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皖南区党委领导军民共同剿匪

1949年5月上旬,皖南地区全境解放后,由于解放军进展神速,对国民党及其封建残余势力来不及清理,5月又发生大水灾,国民党残余势力及其地方反动组织乘机造谣惑众,胁良为匪。仅宣城地区有番号的土匪武装就有34股,匪徒837人,拥有各类枪支500余支。这些土匪可以分为政治土匪、封建土匪以及抢劫杀人越货的经济类惯匪三类。

为彻底剿灭这些土匪,华东军区在1949年8月6日召开了皖南全区剿匪工作会议,确定“军事扑灭,政治攻势,发动群众三者密切结合,军事与政治双管齐下,而以政治为主”的剿匪工作方针;中共宣城地委于8月份首先发出《关于剿匪指示》和《关于剿匪工作的补充指示》,使得皖南剿匪工作全面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宣城地区共歼灭土匪1848名,缴获一些枪支弹药;歙县人民政府在驻军的协助下,于7月至9月肃清了7股土匪;池州专区一举歼灭了以洪国顺为首的“中国人民自救军池徽边游击指挥部”1000余名土匪武装,肃清了在池州境内活动的刘东飞、汪汉、吴一飞等股匪武装……至此,皖南的股匪基本肃清,匪患基本杜绝。

虽然中共安徽省委成立的时间曾被推迟,但随着渡江大军的胜利进军和安徽全境解放,建立统一领导全省党的工作的安徽省委的时机和条件逐步成熟。据党史资料记载,1951年12月20日,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的决定,皖南、皖北两行署在合肥市合署办公,酝酿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1952年1月2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同时撤销皖北、皖南区党委。省委机关驻合肥市;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皖北、皖南行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正式成立。

○1952年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留影

从皖北、皖南区党委到中共安徽省委成立,虽然只有三年多时间,但在这期间,党领导两个区人民一方面肃清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势力,剿匪反霸,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开展渡江战役支前工作和抗美援朝运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稳定经济秩序,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完成土地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扫除旧社会的一切痼疾……这一阶段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为新安徽的建设创造了前提条件,更为随后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 | 安徽党史方志 编辑 | 王娅飞 校对 | 孙延

原标题:《学党史 铸警魂 | 从皖北、皖南区党委到中共安徽省委》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