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作品沉淀之后,再编辑

2021-07-29 18:07
北京

在倾盆大雨中,我看见孩子们放学回家。前期拍摄的照片并不出彩,而是经过后期的编辑、剪裁,最终才得到这幅作品。

对任何一名摄影师而言,编辑艺术艰巨而富有挑战,它和拍摄同样重要。如果编辑不当,没人会知道我们拍的照片到底有多好。大量拍摄意味着会给你带来更出色的作品,也无疑增加了编辑的难度,但这又是一件好事。通常,拍摄的好作品越多,编辑就越困难。你在如此多的精彩照片中会难以抉择,摇摆不定。优秀的摄影师会把每一次拍摄做到极致,优秀的编辑则意味着能够优中选优,万里挑一。

需要说明的是,我谈论编辑时,不是指照片的后期制作,尽管两者联系紧密。不管你用什么后期编辑软件处理你的影像,你需要不断提升你的后期处理能力,让你的影像更加出色。我这里所说的编辑是指怎样挑选你最好的作品。

客观编辑自己的作品并非易事,因为它和你离得太近,以至于“当局者迷”。当你在看这些文件上的客观数据时,同时附着的还有你的情感值,它让你无法成为一名绝对客观和无情的编辑。你要想既如此贴近作品,又能成为自己作品最好的编辑,该怎么做呢?

已故街拍摄影大师盖瑞·温诺格兰德相当多产,他56岁死于癌症,留下了大量未完成的工作,包括2500卷未冲洗的35mm胶卷(每卷 36张,大多是柯达Tri-X黑白胶卷),6500 卷已经冲洗却还没有矫正曝光印相的胶卷,以及3000卷未经编辑整理的印相照片,真是有成千上万张未经编辑的照片!

这些底片没能编辑只是因为他的过早离世,他似乎从不着急编辑处理他的作品,仿佛在刻意等待,直到那些拍摄的记忆烟消云散。《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官网“摄影作品”板块发布的弗兰克·范·里佩尔(Frank Van Riper)的专栏文章中,曾引述盖瑞·温诺格兰德的话:

“我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如果我某天拍摄时的心情很好,就会立刻冲洗胶卷,因为拍摄当时的感觉太美妙了。这之后我会让胶卷有一个沉淀的过程,便于更加客观的态度评判正片与印相。”

编辑时必须注意那些能强化照片效果的微妙细节。在这张照片中,舞者姿势的保持同步,她们举起的手大多处于白色背景区域,从而使画面变得耐人寻味,更加出色。

野生动物摄影大师汤姆·曼格尔森经常会等上一段时间才去看自己的作品。他谈到,我的一些同事,每拍一张照片就要在显示屏上看看效果;而我很多时候都是全部拍完后再看,可能隔一两天,也可能隔个把月。毫不夸张地说,我大概有15000张从未看过的底片,以及超过25万张的数字照片没看。抛开个人感受和心理作用,这种方式对于观看和编辑自己拍摄的影像是有益的。对我来说,摄影最重要的部分是现场拍摄的经历,它超越了对于照片回放、编辑的欲望。我常想着等到哪天下雨,或者摔伤了腿、身体抱恙时,我就有时间阅读完书架上所有的书,编辑完所有的照片。

当下的数字摄影能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影像那惊人的清晰度,于一个个像素、一帧帧画面之间,尤其是眉目传情的瞬间都清晰无比。过去,摄影师必须瞪大眼睛用放大镜检查印相,现在可以自由地在电脑屏幕上对比观看,我们就更没有理由错过自己最精彩的作品。人无完人,当你编辑照片时还是有可能出错,所以你在删除影像文件时要格外小心。我一直不赞成现场删除照片的行为,更何况如今市面上物美价廉的大容量存储卡、硬盘遍地都是,更没有理由这么做。我甚至不喜欢在拍摄时看显示屏的回放,更不要说删照片了,我享受并专注于自己在现场的拍摄。

同温诺格兰德和曼格尔森一样,许多摄影师都是等到作品“沉淀”之后再去编辑,时间的流逝让他们对那情那景的记忆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以更加冷静、客观的态度审视作品。

试着重新审视过去历经岁月的作品,这样的编辑会发人深省,随着你的进步、成熟,你的“编辑眼光”也在不断成长。在你回顾审视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那些被遗忘、埋没的珍珠,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在之前的编辑中它们没能进入你的“法眼”。

图文摘自

作者:[英]史蒂夫·西蒙

译者:王 真 刘 航

版次:2021年2月第1版

定价:89.00元

本书作者是英国纪实摄影师史蒂夫·西蒙,作者将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切身体会向读者传授拍出精彩之作的10个秘诀。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可以帮助你探索个人拍摄项目激发你的创造力,让你脱颖而出,这里有易于上手的方法建议,有穷尽一生的实拍经验及总结,足以让你将炽热的目光凝视于深刻瞩目的情感,对准扣人心弦的影像,“摄”下你眼中的万千风情。

原标题:《等作品沉淀之后,再编辑》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