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艾森:熬过黑暗
这是Figure的第277支 ▼ 原创视频
「金牌再拿一次,和只拿一次是不一样的。」20岁的年纪,在奥运会赛场上一鸣惊人、开创历史,如果故事这样在5年前的里约热内卢收尾,对大多数人而言无疑已经是完美,但陈艾森还想继续挑战自己。
然而,身体伤病、心理挫折,乃至跳水队中的激烈竞争……他接下来的5年人生,甚至用「煎熬」两个字都不足以形容。
陈艾森挺了下来,但没能继续赢得比赛。
导 演|钟徐姣
撰 稿|艾 奥
编 辑|鲜 于
出 品|FigureVideo
又是完美的最后一跳,但这一次,冠军不是他的。
五年前,20岁的陈艾森首次出征奥运便开创了历史,在单人和双人项目中两次摘金,成为了男子10米跳台这个项目上的第一个奥运双料冠军。
单人决赛前他发微博说自己「好方啊,求安全求正常求不跪」,结果以50多的分差高居榜首。最后一跳他发挥出色拿了满分,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对「近乎完美」的那一跳念念不忘,以至于媒体报道中,对陈艾森的有句形容,「从名不见经传到名震天下,只用了一场比赛的时间」。
但走到那一场比赛,陈艾森花了15年。当他还是广东省队里一个不起眼的小队员,因为性子慢、训练不够积极而面临队内调整的危机时,同龄人张雁全、曹缘在13、14岁的年纪已经早早进了国家队,在国际大赛上有了声名。
对普通人而言,20岁的花样年纪,意味着人生才刚刚开始,对于一名跳水运动员来说,这个年龄却已经算得上是一名「老将」了。
五年过去,陈艾森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将,世界冠军的名号并没有给他带来过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可能带来更多的是压力和心理挫折。
里约奥运刚结束,他就在想「不知道下一个四年还有没有机会」。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这个周期将从四年变成五年,更想不到在接下来这段时间里,自己会遭遇如此漫长的低谷期。里约奥运会之后仅一年,2017年布达佩斯世锦赛,陈艾森输给了英国选手托马斯·戴利,屈居亚军——4年后,陈艾森再次憾负戴利。
运动员的巅峰状态总是可遇不可求,即便是一直保持高强度的训练也很难维持,年龄增长、体能下降,更不必说还有各种新伤旧伤带来的力不从心。
陈艾森也没能逃过状态的下滑和伤病的折磨,「每逢大赛必受伤」,几乎成了一个魔咒:2017年冬训期间,他的肩膀、手腕和脚等多处受到伤病的困扰,一直进行康复理疗,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没能参加队里的系统训练;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落选单人资格的他虽然在双人比赛中以领先亚军60多分的优势夺冠,但和自己的历史成绩相比,依旧相去甚远;而在2019年的东京奥运选拔赛上,他甚至开始输掉双人比赛。
走上10米跳台的路一次比一次漫长,他有时觉得自己好像不会跳水了。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比如你本来是会吃饭的,拿起食物想都不想,就知道该怎么往嘴里放。而我在那个时候的感觉,就好像如果我不仔细想想的话,说不定会把食物塞到鼻子里去。」
这个总给人阳光爱笑的印象的95后大男孩,用「煎熬」来形容自己职业生涯中最灰暗的那两年。「每天对训练很抗拒,因为觉得练不好、练不起来,然后还要跳那么危险的动作,真的是挺煎熬的。每天都觉得很难受,觉得自己练不下去了。」
状态低迷,以前能轻松完成的动作现在无论怎么努力都跳不好,还要背负长年累月的伤病和「里约奥运双冠王」的多重压力,陈艾森无数次陷入过自我怀疑,开始动摇是否还要这样坚持下去。
当时有记者在赛后问他关于自信心的问题,他很不解,反问道「奥运冠军就不能没有自信吗?自信与否跟我是不是奥运冠军没有关系,我走下跳台之后就是一个普通人……他们一直都是世界最高水平,而我只是运气最好。」
如今回望,两年时间转瞬即逝,但那几百个具体的日日夜夜,大概只有陈艾森自己知道到底是怎样熬过来的。他只说最后是因为队友的支持,还有家人、教练员对他的关心让自己慢慢坚持了下来,是他们「一步步把我拉起来的」。
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东京奥运延期一年,对陈艾森来说这或许不全是坏消息,伤病有了更多时间康复,状态也有了更多机会去调整。
距离东京奥运会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在上海的全国跳水冠军赛上,他与杨健搭档拿下了双人10米台的冠军,单人比赛获得了季军。综合几站奥运选拔赛的成绩,虽然没有机会参加东京奥运的男子单人10米跳台比赛,但当时他几乎已经锁定了双人资格,对于东京奥运会他希望自己可以实现卫冕,「不要浪费掉了这五年来的辛苦」。
然而,在东京,陈艾森和搭档曹缘,最后一跳接近完美,但总分还是以极微弱的1.23分之差,与冠军擦肩而过。
也许,这就是人生吧,没有100%的必赢。中国跳水虽然被称作「梦之队」,但每一次冠军、每一个金牌都是竭尽全力,可以输,绝不放弃,绝不认输。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