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旁观者|与美争夺地区话语权,中国勿忘反帝反霸这块招牌

Jeremy Friedman,Sergey Radchenko/美国哈佛商学院及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
2015-09-02 11:55
来源:澎湃新闻

8月14日。将在9月3日受阅的武警部队抗战英模部队方队队员在训练。新华社 图

二战结束70周年纪念日在一个重要地缘政治时刻到来,令人充满好奇。

两个主要受害国——俄罗斯和中国——将自身视为崛起的大国,受到西方、尤其是美国领导的外部权力结构的遏制、攻击和颠覆。他们也将自身视为对单一大国推行国际霸权的重要反制力。

相反,西方国家倾向于将俄罗斯和中国视为对现状的挑战者,并寻找历史相似性以反对采取绥靖和容纳政策。

尤其是针对俄罗斯和西方围绕乌克兰的冲突,当事双方都将当下的局势和20世纪30年代做明确的比较。希拉里·克林顿(2014年3月)谴责普京利用俄裔少数民族作为借口分割克里米亚如同“希特勒上世纪30年代的所作所为”;而俄罗斯政府对乌克兰新政治言论法案的出台予以猛烈抨击,后者涉及二战时期的乌克兰士兵,被指展示出基辅政府同情法西斯。

于是乎,毫不意外,纪念二战结束的活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机会,(让世界大国)重塑善恶之争的话语(narrative),归根结底正是这种善恶之争催生了当代世界,时至今日,仍然存在于全世界。

普京总统今年5月试图重塑对历史上善恶之争的叙述,但结果多少有些令人失望。只有少数国家的领导人出现在红场倾听他高声谴责(美国发动的)近期“力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

随着太平洋战场终结纪念日的临近,中国也计划了一场自己的纪念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为纪念抗战胜利而举行阅兵式,希冀反思历史,审视现在,影响未来。诚如总参作战部副部长曲睿近日所言,阅兵旨在体现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尽管俄中阅兵的相似之处显而易见,但不应该忽略重要的区别,这种区别让中国对历史上善恶之争的叙述,拥有比俄罗斯更大的信誉。

日本对忏悔所采取的持续的冒险行为——安倍近期发表战后70周年谈话所产生的复杂反应就是证据——从未给过去的受害者们带来过满足感,而德国主动承担责任但并不到位的行为反而让受害者们感到满意。安倍在谈话中同样提及了日本扩张主义更为复杂的历史遗产之一,即反殖民主义的诉求。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将自身塑造成亚洲的捍卫者,抵抗欧洲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化。在安倍的话语体系中,殖民体系的崩塌以及亚洲一些民族国家今日之崛起——包括越南、印尼等——部分原因是日本当年的扩张带来的结果之一。

所以说,东亚战场的历史遗产远比欧洲的来得模糊,留给了本地区国家更多的空间,以推动对战争重要性进行自己的解读。

亚洲持续的军事冲突——朝鲜半岛等——使得反帝国主义的火焰持续燃烧,也使得中国成为为亚洲自由反抗美国霸权——后来是苏联——的保障。反帝和反霸构成了中国自身的认同,对其在世界上的角色的认识同样不可或缺。邓小平于1974年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曾庄严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如果中国有朝一日变了颜色,变成一个超级大国,也在世界上称霸,到处欺负人家,侵略人家,剥削人家,那么,世界人民就应当揭露它,反对它,并且同中国人民一道,打倒它。”

另一方面,有关中国重回全球大国行列的想法和重返亚洲中央之国的想法多少有些联系。尽管许多邻国甘心接受这一历史必然,但也有一些国家感到紧张,譬如在东海和南海持续出现的分歧。美国传统的盟友日本和菲律宾,甚至是曾经兵戎相见的宿敌越南,都呼唤华盛顿在约束中国行为上发挥积极作用。

由此,纪念二战太平洋战场结束的活动在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到来,一些地区国家对于中国崛起将如何影响他们感到迷茫。因此,利用这次纪念活动,北京方面将提醒本地区以及全世界,其自身是如何看待亚洲地缘政治情势背后的规律。

如同过去一样,中国仍是弱小和受压迫国家的捍卫者,其崛起只会给邻国带来益处而非威胁。归根结底,中国的地区责任在于保护小国免受域外大国霸权架构之苦,这在过去已经被证明是灾难性的,一旦小国在该相信谁的问题上做错选择,灾难在未来将再次降临。 (宋忆博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