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旁观者|未来亚洲能否避免战争?中国提供一次观察良机

Alexander Neill/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亚洲安全高级研究员
2015-08-31 08:56
来源:澎湃新闻

升旗仪式护卫方队的队员在训练中。新华社 图

被约写对9月3日中国阅兵式的看法,笔者心里忐忑不安,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些天来一直在思考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意义,以及此次阅兵所要传达的讯息,不仅是向国内,还有全世界。

笔者的看法是,此次中国展示军事力量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它不仅回望历史、展示今日的风貌,同时面向未来。这就产生了一些难题,关于未来亚洲力量平衡的难题。

西方对中国贡献缺乏认识

为将日本军国主义驱逐出亚洲,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由此,这次阅兵举行正当其时,中国以巨大牺牲所作出的贡献,完全有权感到骄傲。与此同时,阅兵也是对中国军事现代化近20年来所取得的瞩目成果的认可和庆祝。

在中国战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军队共同对日作战,缓解了美国及同盟军在亚洲其他地方的压力。此外,在美军部署下,成千上万的中国士兵背井离乡奔赴缅甸与日军作战。

中国人抛头颅、洒热血,为击败日本及二战最终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却并未在西方得到广泛赞许。但这种理解的缺乏并不能曲解为对日本二战暴行的普遍漠视。

笔者对此的理解始于学童年纪看战争连环画,里面描述了日军对同盟军士兵发动的自杀式袭击。后来大了,同样是二战老兵的祖父和外祖父也讲述了他们的经历。1998年,日本天皇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伊丽莎白女王和明仁天皇(Akihito)乘坐皇家马车去往白金汉宫途中,英国在二战中曾被俘虏的老兵们背过头去,以示抗议。

几年前笔者去了靖国神社,力图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对日本领导人的参拜行为如此愤怒,以及为什么日本不能像德国一样真诚道歉,在为战时侵略道歉时总是闪烁其词。如果事先不知道靖国神社中供奉着战犯,似乎根本看不出这和日本其他大的神社有何区别。但更令人反感的是,靖国神社的战史博物馆“游就馆”中充斥着对日本战时历史的扭曲以及对昔日自杀式袭击的美化。

两年前,笔者受邀参加北京一场会议,重估《开罗宣言》。与会代表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纪念馆里所展示的场景令随行的中文翻译惊恐不已,当场哭出声来,以至无法继续翻译。

另一次参观广岛和平纪念馆时,面对当年美军首次(向日本)发动核攻击所带来的恐怖,美国游客被惊得目瞪口呆。纪念馆中传递的中心信息是“不再重演”,这在今年全球纪念二战结束之际得到各国领导人的支持。

博物馆、纪念馆和阅兵都是对过去的诠释,也是对未来有力的警示。所以,9月3日阅兵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在于警示世人勿忘二战的恐怖,以及铭记当年不同政治倾向的中国爱国青年共同为二战做出牺牲。遗憾的是,这也将是二战老兵最后一次参与这么大规模、宏伟的阅兵式了。

中国版亚洲安全架构?

此类阅兵还意在威慑潜在对手。这次阅兵将给中国人民传达强烈的爱国主义信息:中国人民解放军会不惜一切代价保家卫国。不过,笔者的很多中国朋友对西方领导人为什么对参与9月3日阅兵式缺乏热情表达了困惑。

原因之一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阅兵,而西方眼下与俄罗斯关系紧张。另一原因是,美国不支持针对其盟友日本的军事力量展示。出于这个原因,美国的策略是与过去划线,避开将二战出现的巨大牺牲和中日或亚洲其他地方的紧张关系进行历史性的比照。

航母杀手“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

在阅兵式中展示中国航母杀手“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及其姊妹系列新武器,显然是为了阻止美国海军及其盟友进入中国周边海域。

美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方式,非常迥异于中国“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信息——中国对过去战争的恐惧、被殖民时期的历史屈辱都和中国主权及领土完整的神圣不可侵犯直接联系在一起。中国社会普遍认为,今天不可能与过去割裂。因此,阅兵的历史含义,新武器的展示,都体现了习近平主席的“中国梦”以及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习近平主席“中国梦”的组成之一包涵建立起一个新的更具包容性的亚洲安全架构,作为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安全架构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同盟架构建立于日本1945年战败之后。在今年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中国副总参谋长孙建国上将传达了类似的讯息,这一点在中国最新发布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中也有阐述。这就带出了接下来的问题:中美如何合作——如果可能的话——来确保亚洲地区下一个70年不爆发战争。(代雅静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