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记·大暑|骄阳似火

李蔚
2021-07-22 11:08
来源:澎湃新闻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日子。此时,地球的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暑气,整个世界仿佛成了一口硕大无朋的闷锅。

这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节,也是旱、涝、风灾等气象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期。阳光似正在燃烧的燃料,催熟着庄稼,也为风云变幻提供了能量。

待大暑过后,太阳仿佛精疲力竭,威力一点点消退,要到来年春天才会再次恢复锐气,步入新的轮回。

晒伏姜、喝伏茶、烧伏香、送“大暑船”等,大暑的习俗几乎都与防暑降温、祈求平安有关,反映了先民面对酷暑时满满的“求生欲”。

2021年的大暑节气从7月22日到8月6日,涵盖“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

大暑一候:腐草为萤

大暑的第一个五天,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萤火虫,夏夜里最美的精灵,点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只是很可惜,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很难见到这种夏夜精灵,以至于要在专门的讲师、机构的带领下才能寻找到它们——这既是自然教育的机会,亦是一种悲哀。

全世界有2000多种萤火虫,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其中,中国记载的萤火虫有76种,不同地区均有分布,以南部和东南沿海各省居多。

狭义的萤火虫仅指萤科昆虫,而广义的萤火虫包括萤科和雌光萤科昆虫。在中国雌光萤科仅有1个属,即雌光萤属,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已知种类为16种。

2021年7月5日,南京东郊苗圃,萤火虫纷飞。视觉中国 图

上海已发现的萤火虫共有三种,包括黄脉翅萤、条背萤和天目山雌光萤。

黄脉翅萤是市区公园、绿地等区域最常见的萤火虫,体长约5至8毫米,夜色中它们就是一个个小光点。黄脉翅萤的幼虫生活在地面,呈纺锤形,最爱的食物是蜗牛。它的翅鞘的左、右翅缘各有一道纵向隆翅,和熠萤不同,故被称为脉翅萤。

在青浦、奉贤等湿地可以发现体长20毫米左右的条背萤。它们的幼虫在水中生活,爱吃淡水螺等水生生物。

天目山雌光萤 “上海植物园”微信公号 图

天目山雌光萤是2017年重新被发现的一种奇异的萤火虫,在此之前它们被观测到的记录要追溯到1982年。

大部分萤火虫的两性个体都会发光,但雄性的发光器更为发达,通常雄性有两节发光器,雌性一节,被观察者形象地称为“两节电(池)”和“一节电(池)”。雌光萤却迥然不同,只有雌虫会发光,这正是它们名称的由来。这类萤火虫雄性个体的复眼特别发达,靠敏锐的视力寻找伴侣。

雌光萤的雌虫非常奇特,始终保持幼虫状态。因为它们要在产卵后把身体蜷缩成C字形,把卵抱在中间,守护1个月左右,直到卵孵化成功。和其它萤火虫雌性成虫相比,它们的寿命最长,可存活约3个月。

根据幼年期的生活环境不同,萤火虫可以分为水生、半水生和陆生三种类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一般生活在终年有水,水质清澈的水田、水涧中,例如黄缘萤、黄胸黑翅萤、条背萤等。半水生萤火虫的幼虫生活在清澈溪水流过的潮湿岩壁上,有群居现象,有时数百只聚居在一起。例如,红翅萤的幼虫是唯一的半水生萤火虫,成虫有靓丽的粉红色,鲜艳夺目。陆生萤火虫的幼虫通常栖息在草木丰茂潮湿的地带。大部分的萤火虫都是陆生的,包括黄脉翅萤、红胸黑翅萤、纹萤、橙萤、拟纹萤等。

“腐草为萤”说的就是陆生萤火虫。“腐草”温暖潮湿,适合萤火虫产卵栖息,古人便误以为“萤是从腐草和烂竹根而化生”。

对土壤和水质污染高度敏感,萤火虫只能生存在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因此被视为环境指示物种。

也就是说,如果发现了萤火虫的踪迹,这意味着你所处的地方有优良的生态环境。

虽然“腐草为萤”被列为大暑一候,但萤火虫并非此时才羽化成虫。根据昆虫学家的研究,每年的5至9月是萤火虫成虫羽化婚飞的季节,上海的盛发期为6月(黄脉翅萤)至7月(条背萤)。

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通讯手段,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发光频率和方式传达不同的信息。并非所有的萤火虫都会发光。萤火虫分日行性、夜行性和日夜行性。日行性的萤火虫多数不发光,如弩萤属,成虫并不发光,只有幼虫发光。

从古至今,萤火虫的点点光芒给了人类多种多样的灵感,从古时候的囊萤夜读,到“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意,再到人工合成萤光素,发明日光灯、发光墙等……这个可爱的夏夜精灵不仅温柔了我们的梦,还帮助人类跨进了冷光源时代,点亮了科技进步的希望之光。

武汉室内萤火虫主题公园  视觉中国 资料图

近几年,以萤火虫放飞、萤火虫主题公园等为噱头的娱乐活动的兴起让我们突然意识到,不知从何时起,萤火虫已成为岌岌可危的珍稀自然资源。如果你有幸见到萤火虫,请谨遵以下注意事项:不要人为捕捉,不要用强光源照射,不要大声喧哗惊扰它们。

电影《萤火虫之星》的海报

在以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萤火虫之星》里,乡村教师三轮元带领学生通过种种努力成功培育了萤火虫,也治愈了小女孩星比加里受创的心。如果我们的城市能为怕光、怕脏、怕吵的萤火虫保留一片水草丰茂的净土,那点点荧光也将成为都市人心灵的栖息地。

大暑二候:土润溽暑

大暑的第二个五天,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土润溽暑,指的是土壤浸润,空气湿热。“溽暑”的意思是暑湿之气,指盛夏。此时,土壤、空气的湿度大、温度高,各种喜温农作物到了生长最快的时节。

空气湿度是指示空气中水汽多寡亦即干湿程度的物理量,通常用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等表示。天气预报中最常用的说法是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湿度(最大可能水汽含量)的百分比值。

在同样的温度下,空气湿度不同,人的体感完全不同,相对湿度越大,人会感到越闷热。因为人体通过蒸发散热,当相对湿度越高,人体分泌的汗水就越难以蒸发。

人们在夏季感到闷热难当,在冬季觉得干燥上火,这不仅与温度有关,也是空气湿度的差异造成的。

空气湿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止于表面的体感。研究表明,最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相对湿度范围是40%至60%。当空气的相对湿度过高(高于60%)或过低(低于40%)时,呼吸道病毒的生存力会大大提高。所以,秋冬季容易感冒,乃至新冠病毒在秋冬季的高传播性,都与较低的空气湿度有关。而湿度过高会使人体散热困难,导致体温升高、心跳加快、头晕恶心等症状,容易引发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为了保证健康,我们要想办法将室内空气的湿度控制在人体适应的范围内,如在潮湿的夏季多开窗通风、适度有氧运动,在干燥的冬季多喝水、养绿植、开加湿器等。

空气湿度对动植物的生存也有很大影响,有心人可以根据动物行为、植物外观特点等了解即将到来的天气变化。

蚂蚁搬家、蚯蚓出土等现象预示着雨天的到来,而蜜蜂出巢、蜘蛛张网等行为是对空气湿度减少的回应,意味着天将放晴。

植物中也有“天气预报员”。新西兰的斯吐尔特岛上的“报雨花”喜欢干燥,下雨前会将花瓣萎缩包卷起来。耐寒能力极强的野蒿若在旱天里根部突然生出白色嫩芽,预示着天将降雨。

空气相对湿度或饱和差是影响植物吸水与蒸腾的重要因素。空气湿度大,蒸腾作用弱,植物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会下降。蒸腾作用也会调节叶片温度。高温高湿的天气可能造成叶片灼伤。

此外,空气湿度还会影响植物气孔的开闭。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引发气孔闭合,使光合作用减慢乃至停止。

对农作物种植而言,一般情况下,空气湿度在50%至80%间最为适宜,一旦空气相对湿度不足40%,土壤干旱,植株容易失水萎蔫,而湿度过高则容易引发各种病害。

对湿度的适应现象甚至能改变生物的形态。根据葛洛格定理,生活在潮湿而温暖地区的动物体色较深,而生活在干旱而寒冷地区的动物体色较浅。这是因为产生色素的酶在潮湿地区的活性更强,提高了动物的代谢速率,使它们皮肤中色素含量更多,体色更深。干旱寒冷地区的动物则相反。例如,华南虎的体色就比东北虎更深。

在潮湿炎热的大暑节气,为了我们和自然伙伴的健康,请多多关注空气湿度变化。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水汽,正悄悄渗入每一个角落,改变着生命的面貌。

大暑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的第三个五天,倾盆大雨常常出现。

突如其来的大雨是盛夏的标志之一。根据降水量等级划分,“大雨”指的是12小时内降水量15至30毫米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至50毫米的降雨过程。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则被称为“暴雨”。

由于中国季风性气候显著,降水的季节性变化很大,多集中于夏秋季节,也就是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中国的夏季降雨主要包括锋面雨和台风雨,北方更多受锋面雨影响,台风雨主要影响南部沿海地区。而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夏日午后会产生对流雨。

锋面雨是指冷暖气团相遇,暖气团被抬升时气温降低,水汽冷却凝结形成的降雨。而当空气强烈受热,湿热空气膨胀上升,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的降雨叫作对流雨。

强对流天气引发的对流雨来临前常有大风,并伴有电闪雷鸣,有时还会出现冰雹。对流雨的特点是范围小、强度大、分布不均匀、持续时间短、随时间变化迅速。这也是导致盛夏的雨来无影去无踪、时有时无的主因之一。

面对夏日豪雨,城市的排水系统面临着极大考验。空气在受到热岛环流、下垫面粗糙程度、空气中凝结核数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时,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的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从而形成雨岛,这一现象被称为城市雨岛效应。也就是说,在面对夏日强降水时,城市天然处于劣势。

2021年7月20日,郑州遭遇强降雨,市民走在齐腰深的积水里。人民视觉 图

一场大雨就可以检验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32个省,351个城市的内涝调研,2008年以来351个城市发生过3次内涝的城市就有137个,占总数的40%;在积水深度方面,262个城市积水深度大于或等于半米;内涝的持续时间上,有57%城市持续时间在1至12个小时之间。可见逢雨必涝已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直到今年雨季,家中看海、路上抓鱼、车辆秒变潜水艇等场景仍时有发生。

消除“城市看海”现象,不仅仅是管道扩容那么简单。一方面,传统城市建设中的雨水处于快排模式,因为缺乏可供雨水流通的场所,雨水找不到依附物只能白白流失。另一方面,很多城市严重缺水,很大比例的用水要从外部调用。

如何将强降雨从城市的包袱转变为财富?《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上“海绵城市”的概念被首次提出,自此以“源头分散”和“慢排缓释”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城市建设理念开始兴起。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它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强调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

当有一天,面对暴风骤雨,城市在河湖绿地的帮助下,能喝水、会呼吸,“大雨时行”将重新成为诗意和浪漫的场景。

这期,我们将回顾小暑的物候观察记录。下一期《物候记》,我们将为大家解读立秋三候,同时回顾大暑的物候观察记录。

(作者李蔚系自然教育机构自然萌创始人。封面、物候卡插画:季静,封面图设计:薛之韵,海报设计:白浪。)

“物候记”专栏记录一年之中节气、物候的指征,观察自然变化与城市生活的关联,积累当代中国城市的物候观察资料。

    责任编辑:康宁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