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让爸爸脆弱的时候,偏偏如此惹人爱

澎湃新闻记者 尹琳
2021-07-21 20:20
来源:澎湃新闻

你是一个敢流泪、敢说爱的爸爸吗? 

 山东潍坊一对新手爸妈带着3个月的女儿去打预防针。照例小朋友会大哭一场,没想到的是,爸爸心疼地抱着女儿哄时,自己也止不住吧嗒吧嗒掉下了眼泪。一旁的妻子又好笑又感动:“他哭得比女儿还惨,我看到(这一幕)特别想笑,笑了笑我也想哭,真的是又想哭又想笑。”

看见心疼孩子,为孩子落泪的妈妈,周围人的反应往往和此情此景保持一致:体会到亲子之间的温暖,大人对孩子的关心,但是如果这个表露脆弱情感的人是爸爸,就会让人产生奇怪的感觉:堂堂五尺大汉像个女人一样流眼泪,而且还是为打预防针这样的小事情落泪,既好笑,又有一种被压抑的感动——是亲爹,没错。 

新父亲:表露脆弱情感也是真男人

在新一代父母中,能够抱着孩子哭、敢于抱着孩子哭的父亲数量开始增多。

“为女儿流泪不丢人,说明这位父亲情感细腻。”

“我女儿出生那一刻,我也跟着哭起来,太震撼了。”

“我不想做个稳如大山的爸爸,我只想做一个普通人,和孩子真实地在一起,会哭会笑会搂会抱会生气会脆弱,但是值得孩子信赖。”

男女是否在共情、情绪表达和感受上存在性别差异,一直是被关注的话题。大量实验证明了这种差异的存在,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解释模型从生理因素扩展到社会因素。

比如,社会文化模型认为社会和文化因素最终形成了性别成见,个人顺从社会期待,把社会期待内化为自我概念中的一部分。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男性与女性在社会分工上有明显的区别,男性往往承担了战斗、狩猎、挣钱养家的职责,女性更多把时间花在家务和照顾孩子上。因此,善于表达情绪、关心自己和别人的情绪状态就被当做女性的典型特质,情绪稳定、理智、有攻击性、独立则被当作典型的男性特质。

不过,就如视频展示的那样,当母亲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在网络上大方展现父亲的爱时,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随着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的更迭,社会分工出现变化,社会文化、习俗随之受到震荡,其中就包括了男性情感感受和表达范式。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男性和女性对性别刻板印象不满。男子气和女人味不再被看作是不可兼得的个性,相反,提出双性化概念的研究者认为,一个人无论生理上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同时表现出高度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你既可以充满支配性,也可以具有很强的同情心。双性化观点代表人物桑德拉·本还设计出一套“性别角色”的测试,认为拥有双性化气质的人比单一气质的人更灵活,心理也更加健康,他们在亲密关系中能够表达细腻的感受而更具吸引力,同时还因为具有行动力和决断力在职场上大杀四方。

当然,也有研究者将视角放得更大,他们甚至认为根本不需要去讨论双性化,因为我们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人来看待,真实的人是充满个性化的,不需要也不应该被男子气与女人味限定。

而对性别持开放态度的国家,如美国、瑞典,越来越多的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更加现代的性别养育,不过,很可惜,在其他很多国家,传统的性别角色仍占主导地位。 

关爱传统父亲:亲自带娃,发展敏感与温情

“说真的,我觉得我老公算得上对孩子非常关心,比如孩子哪里不舒服、哪里磕到绊倒,他比我还上心。但是,他不会对孩子嘘寒问暖,相反会责怪孩子怎么不注意,也会嫌弃我不细心,总是催着我去关心孩子。我挺奇怪的,你说他大大咧咧缺少温情吧,那也不是,可你说他知冷知热,那我也感受不到。”传统爸爸表达爱的方式令这位妈妈困惑不已。

一位为人母的“女儿”讲述了一个同样备感困惑的个人经历。“生儿子的时候,我爸爸跟我传授经验,说家里一定要有个让孩子害怕的人,这样才能镇得住。我从小是在严厉、高压的氛围中长大的,爸爸总是教导我要努力学习、做个好人,只要他眼睛一瞪,我就会浑身发抖,大事不妙。一直到小学三年级的暑假,我一个人在家,翻箱倒柜找东西,竟然发现了爸爸的日记本。大着胆子翻看,竟然有不少关于我的内容。从出生到读书,字字句句中一个观察细腻、充满爱意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当时我很难受,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个矛盾:为什么日记中的爸爸那么爱我,可是生活中我的感受却完全相反?”

几十年来,女性比男性更情绪化的观点是认同度最高的性别刻板印象。这种深入骨髓的认知不仅规范了男性的情绪表达,也带来了道德倾向:违背性别角色的情绪表达,会让一个男性感到羞耻。

“前几天,儿子踢足球,不小心提到旁边的柱子,一下子就流血了,当时还蛮吓人的。我说实话心里是非常害怕的,但是好像能做的就是保持冷静,还劝儿子别哭,要勇敢,赶紧开车送医院。从医院回来,我也没问过他疼不疼,怕不怕,就是夸他勇敢。回头还跟老婆吵了一架,怪她选的足球训练队不专业。其实,就是心疼孩子。”当一位父亲愿意坦然面对内心深处的情绪时,他才发现自己并不敢表达爱。

男性从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学习隐藏自己的脆弱情绪。但是,想要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任何人都需要面对情绪,多体验多学习。可惜,社会文化对男性的限制大大减少了他们去感受情绪、接纳情绪的机会。儿童发展学家Eisenberg,Spinrad,&Smith在2004年的研究中发现,男孩在调节和控制自身情绪和行为上通常比女孩差,而其他研究者还发现,较低的自我调节水平与较强的攻击性、嘲笑行为、对挫折的过度反应、合作程度低、无法延迟满足等存在关联性。

如何帮助父亲们变得更具柔情呢?研究者发现,方法其实不难——为父亲提供更多和孩子相处的机会,尤其是照顾婴幼儿的机会。这一机会可以增进父亲身上敏感和细腻的“情绪力”,剥除掉过多的男性性别限制。

美国埃默里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在看自己幼子的照片时,父亲们大脑中与奖励与同情相关区域的催产素水平会有所上升。之前研究者们一直认为只有母亲在看幼子照片时会出现这种情况。研究者认为,父亲体内这种激素的变化与他们内心的怜爱之情和想要照顾、疼爱孩子的冲动有着高相关性。

健康的婴幼儿拥有非常强大的能力,他们会用明亮的眼睛、灿烂的笑容、张开的双手、肉嘟嘟的身体迅速捕获大人的爱。父亲如果有机会和婴幼儿单独相处,给他们换尿布、喂奶粉、哄抱孩子,通常很难抵抗内心情感的涌动——他们会被融化进去,变得柔软、敏感,不吝于表达柔情。

“孩子可以教会我们许多东西,当然,前提是你肯学。一开始我跟孩子相处时也挺绷的,习惯了酷酷的。可是,小孩子会把我的防御打碎,我只想对她好,后来这种温柔和关心就变成了循环,表达得越多,收获得越多,然后就成了习惯。”这位幸福的父亲最近收获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他承担了照顾第一个孩子的任务。

“刚开始看到老公抱孩子,我会笑话他,说直男真笨,后来意识到我这么做其实是在打击他的积极性。为了保护他的积极性,带孩子走亲戚,有人说照顾孩子是女人的事情时,我会开玩笑,说现在优秀的男人都是会哄娃带娃的暖男,这就是时尚。老公也越来越坦然,他还得意地到处说,从来不觉得在带娃上爸爸比妈妈弱。确实,两个宝贝都很黏他,很爱他。”一位母亲分享了丈夫在育儿中的变化。

如这位母亲所提醒的,照顾婴幼儿绝非易事,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对性别仍然持传统观念的家庭文化中,帮助父亲建立更有包容性的环境,认同更大世界里的好父亲榜样,肯定他的能力和付出,将变得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