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探索艺术与街区的结合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2021-07-21 18:14
来源:澎湃新闻

“走走逛逛其他路、买卖请到四川路”,这句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广告语,提示着上海市四川北路曾经的辉煌。

这条老牌商业街如何跟上城市和时代发展的步伐?如何在保留下老式精致生活方式的同时,以青年创造力和创意潮流文化,激活街区活力?2021年7月21日,“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在“今潮8弄”(虹口区四川北路武进路口)揭牌。这是由“今潮8弄”与“粟上海”联合发起、并联合相关机构共同打造的艺术生活街区。

“粟上海”品牌创始人、“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发起人阮竣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无边界”代表无限可能,尽管凭借一个点去振兴一条街很难,但它像是街区闪出的一个火花。“粟上海”起源于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取刘海粟之“粟”与塑造之“塑”谐音,其全称为“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

“今潮8弄”俯瞰

“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将打破过去社区美术馆边界的束缚,以空间、地域、线上线下,美术馆与社区、艺术家与大众 、艺术家与市场,专业艺术活动与社区公共美育等多个维度打造“无边界”的概念;同时它也是青年汇聚地、创想迸发场、美好生活荟。

“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坐落于崇邦集团虹口区滨港商业中心的修缮保护街区“今潮8弄”内,由占地1.5万平方米的8条里弄组成,城市更新和旧区重建中,修缮保留下的60幢石库门和独立建筑成为虹口区历史文化传承的注解,未来上海文学馆和虹口历史文化馆也将落户于此。

修缮中的“今潮8弄”

“今潮8弄”与“粟上海”的渊源始于上海美专。1912年,乌始光、刘海粟、汪亚尘等在乍浦路8号(今苏州河乍浦路桥北首)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此后先后迁址爱而近路(今安庆路)东首6号、北四川路横浜桥南首全福里7号、启秀女校旧址(海宁路东首10号),1916年以前上海美专初创期的校址均在“今潮8弄”辐射的区域内。

“今潮8弄”房屋修复全部运用的旧砖

上海美专被于右任先生誉为“新兴艺术策源地”,从最初的传习所到“新文化运动”和“美术革命”的重要实践场,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一系列改革,对上海美专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也掀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的第一页。办《美术》杂志、率先实行男女生同校,并聘用模特作裸体写生,引发社会新旧思想的冲突……上海美专的发展经历映射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演变。

“今潮8弄”所在的四川北路区域,也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运动的发端之地,鲁迅、瞿秋白、丁玲等均生活和活动于此,相距不远的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旧址(今“1925书局”)还是陈云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及鲁迅先生常来买书和领取稿费的地方。此处还是中国电影放映事业的发祥地、以及曾经的商业繁华之地。这些历史均见证着地区乃至城市的过去。

四川北路海宁路口北望街景

同一路口现状(左为“今潮8弄”老建筑)

据介绍,“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以艺术成为运营机制,融合更大的力量去改变一个社区,改造一条街,并通过好的设计、形象、品质,推出好的生活产品,倡导艺术、年轻的生活理念。

“粟上海”社区营造计划,也从最初以艺术点亮社区内部空间延展推出“无边界”的概念,以艺术家、设计师、创意工作者等所做的艺术作品和行为点亮和激活街区,也希冀“青年”为此地带来持续的“创想”。

疗愈艺术体验

未来,“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还将陆续推出“疗愈艺术”“美专的一天”“中式新生活”等系列活动,关注当代人的内心世界、演绎中国式的生活美学、传承非遗与传统手艺的温度,也将通过戏剧、鉴赏等多元化形式,向公众讲述 “上海美专精神”。

此外,正式开启后,“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每周将不间断推出艺术展、设计展、主题集市、集合空间、艺术工作坊、青年创想沙龙等,这不仅为年轻的艺术创作者提供展示的空间,也将构筑展览、售卖、活动、公共艺术于一体的带有烟火气的美学场域。

专访|阮竣:以艺术为机制让街区趋向年轻

澎湃新闻:从愚园路上“粟上海·愚园”、闵行江川路“粟上海·红园美术馆”等社区美术馆到如今四川北路今潮8弄“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除了从室内到街区的提升外,其核心概念是如何进阶的?

阮竣:“粟上海”起源在刘海粟美术馆,取刘海粟之“粟”与塑造之“塑”谐音,在设立之初就是用艺术的方式塑造上海的寓意,其全称为“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

粟上海·愚园俯瞰

在粟上海计划推进的过程中,其1.0版本是建构小范围的、自循环体系,我们利用社区的闲散空间,以艺术的方式去点亮和呈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构建了社区美术馆体系,最初在愚园路做了样本,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复制,有了江川路的红园、控江街道的数字社区美术馆等几个载体,并以之为依托,构建了更为完善的运营和服务体系。

“致愚园路匠人”展览活动现场

但机制本身不仅仅是为了点亮一个小空间,所以开始走向更大的空间。新的空间位于虹口区四川路武进路口,它与社区有关,从社区具象的一个房间中走出一群小房子构建的脉络,所以就有了“今潮8弄”的项目,有了“无边界”的概念。

粟上海·红园”开幕首展现场,一位生活在江川路的老人和一件与他有关的作品

从“社区美术馆”到“无边界”,“粟上海计划”的要点是一脉相承的,只是执行逻辑上从“点”走向了线与面的结合。服务对象也有所不同,未来所呈现的状态也会不太一样。

阮竣(右)与崇邦集团总裁郑秉泽共同点亮“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

澎湃新闻:虹口区四川北路一带有很多历史痕迹,比如已经消失的上海美专诞生处(乍浦路8号),左联文学运动的区域,这些属于街区的历史遗产如何融入到“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中?

阮竣:“粟上海”项目从2018年开始,最初是依托美术馆这一公共平台,它吸附着包括艺术家、设计师、艺术作品、艺术活动等资源,我们用运作机制,使之走出殿堂、走进社区、融入生活,点亮和激活街区。随着几年的建设,粟上海自身的平台属性日趋强化,并基于其社区属性,逐渐可以脱离美术馆的局限性,而拓展构建出更多的面向。比如,四川北路地区有承载上海文化的石库门建筑群、上海美专的起源地,还有电影戏剧文化,更有“中共四大”、“1925书局”等红色文化地标,当“粟上海”成为以一个更具公信力、无属性的平台,就有可能吸附更多的内容,在这个时候艺术也从单一表征渐渐变为了管理和运营机制,并打散重组形成新的调性,可以重新点亮和激活地方振兴。

“今潮8弄”内的石库门建筑群

曾经作为上海三大商业街之一的四川北路,现在似乎是低谷。它失去了活力、业态和生活方式也逐渐老去。虽然单靠“今潮8弄”很难振兴四川北路,但是它是滴在油锅里的一滴水,可以炸出一些声响,这是也艺术可以做的。我们希望这条老牌的商业街能跟上城市和时代发展的步伐,保留下老派的精致生活方式,也未来希望以青年力和创意潮流文化,激活街区活力。而当艺术成为一种运作机制,才有力量去改造一个社区,改造一条街。这里艺术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亲和的、可阅读的,我们也会运用艺术的手法,通过好的设计、好的形象、好的品质,推出好的生活产品,引导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

“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已经启动的疗愈艺术回顾

澎湃新闻:具体到“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的内容,包括了疗愈艺术、青年创想沙龙、主题集市、常态展览、青年美展等多个项目,如此多元的项目是如何融合的?

阮竣:我们不妨可以把“无边界”视为“粟上海”的2.0版本,这个“无”体现了一种开放和包容、“创想”体现了一种实验和潮流,而最为关键的“青年”是我们的主体,是内容的供给者,也是产品的消费者,这是我们期许面向不确定的未来最为坚实的力量源泉。

“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已经启动的疗愈艺术回顾

我们希望青年人能够发挥他们的创意、贡献他们的力量。要把青年人引入此地,首先要提供青年人喜欢的内容。比如“今潮8弄”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就开始播放露天电影了,这看似是怀旧,却也是现在年轻人相对潮的生活方式。再比如“疗愈艺术”,是对年轻人心理问题的关注,同时也符合猎奇心理。过去我们做了一年多疗愈艺术的项目,在此也会有一个全面的回顾和呈现,参与过“疗愈艺术”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也会愿意来看看自己成果的展示,而且在街区的展示会与原来在美术馆的不太一样,美术馆的呈现还是比较高冷,在此会有更有烟火气的,但这个烟火气是有格调的、飘出来是有造型的。

“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已经启动的疗愈艺术回顾

澎湃新闻:“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的合作方式是怎样的?未来如何持续保持热度?

阮竣:原来我们通常与街道或企业共建空间,各自提供资源,点对点合作。在过去比较小型的模式中,单点合作比较容易理清互相的工作界面,但“今潮8弄”是融合的,在经过了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后,我们共建“无边界”的场域,不同的内容都可以参与到“无边界”的概念中。像政府、高校、企业、自由策展人和艺术家、社区建设者、管理者和居民、游客等等,其中不仅仅只有视觉艺术的内容,还有戏剧、电影、表演等内容都围绕“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的主题。

因为合作的主体是多元的,呈现的内容也很丰富,把原本从视觉角度切入与其他领域的合作,转换为彻底大合作,并希望吸附来的年轻人再激发出新的内容。这个方式不一定会成功,但我们正在尝试。年轻人的生活是多元的,他们来到一处不是单一看画展,也许边上有表演可看,有集市可买,还有些好吃的,这就是当下融合的生活状态。未来这个街区和商区结合的空间,我们也在尝试做成一个“杂烩”的中心。

修缮中的“今潮8弄”

“维系热度”的第一步是需要有相对比较精准的内容延展,吸引大家来了后,配置的有创意的内容能让公众觉得值得再来;再是,持续不断的更新迭代,不断超越自己,而不是去超越别人。我们希望这里聚集的是青年,这里充满创想,我们的模式也欢迎被借鉴,但我们对自身目标是不断往前。

对于如何维持热度,我们要想如何服务好,让人们不是为了单纯打卡而来。作为一个文化生产者,要提供不断的创新内容,不断的提升品质。但有些内容,比如精致的服务配套我们做不了,这就需要与商业和社区管理机制的合作融合。

澎湃新闻:2021年上海空间艺术季将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主题,您是今年空间艺术季曹杨新村项目的负责人之一,曹杨新村将是侧重什么方面?和“今潮8弄”分别有何不同的面向?

阮竣:一个特大城市细微的城市基层社区治理,艺术在其中也是一个机制,如何精细化的管理肯定是艺术化和人性化,怎样的城市是宜居宜游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背后对管理者和服务者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曹杨社区和四川北路社区是有相似性的,上海也有很多类似的社区,四川北路承载的是超过百年的历史,包括洋务运动、公共租界、左翼文化等都和此地有关,历史赋予了此地很多,但表面上看四川路已经是一条很老旧的路。曹杨新村也是一样,它有作为工人新村的光荣历史,而且最初的建筑和社区设计来自苏联。在曹杨项目中,我的团队做的是“菜场美术馆”我们通过艺术化地改造菜场,希望引发一种对于新时代生活方式的探讨。

但是对菜场的改造也要符合居民需求和生活习惯、不能曲高和寡不接地气,还是要做传统菜场,不能是一个“展览场”,当然也不能变成超市。目前我们也在做调研,居民需要什么?我们会保留葱姜青菜、大饼油条,而更多的我们也会从艺术的角度切入菜场,希望让居民看到柴米油盐之外的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