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之下:河南博物院“文物安好”,龙门石窟等闭园

宗禾
2021-07-21 11:28
来源:澎湃新闻

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河南省连日来出现的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多地出现洪水。洪水对文物大省河南的文物影响几何?

澎湃新闻获悉,目前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等多家景区紧急发布闭园公告,河南博物馆、郑州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临时发布了闭馆通知。7月21日一早,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对媒体表示,目前馆内“文物安好”。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今天上午表示,其下属各考古工地及工作站、院本部均未出现重大险情。

针对一些地方文物单位多年来受到洪水威胁,相关水利专家撰文认为,在制定防洪减灾规划时,也亟待开展文物洪涝灾害风险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文物建筑防汛应急预案。

嵩山少林寺暂停开放,河南博物院“报平安”

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昨天发布公告称,为防范应对强降雨天气灾害,按照防汛工作要求,切实保障广大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经研究决定,嵩山风景区内所有景点于7月20日起暂停对外开放,“请广大游客随时关注天气情况,及时调整出行安排,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做好个人防护。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嵩山风景区景区将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排除险情。”

微博认证为嵩山少林寺监院、武僧团团长的用户发布了一则少林寺内大水涌入的视频截图

此外,微博认证为嵩山少林寺监院、武僧团团长的用户发布了一则少林寺内大水涌入的视频。视频显示,湍急的雨水涌入少林寺内,少林寺门前已水流成河。

河南博物院昨天的临时闭馆公告称,连日来,郑州市连降暴雨,防汛抗灾形势十分严峻,自7月20日17时起,郑州市将防汛Ⅱ级应急响应提升至I级。为切实做好当前防汛抗灾工作,应急响应期间,河南博物院暂停开放和预约参观,定于7月21日(明天)紧急闭馆,华夏古乐也同时停演。公告称:“何时开馆及演出将另行通知。已经预约参观的朋友们请勿来馆。”

7月20日,相关媒体的报道显示,河南博物院大门口,大水一度齐腰深。一些员工与观众被困。

而在今天上午,河南博物院官方微博表示,截止目前,河南博物院已救援被困观众40余名,并为大家提供简单餐饮及休息场所。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今天上午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博物院正在排查院内积水点,滞留馆内的参观者已安排了休息地方,并提供了简单餐食,馆内文物安好。

7月20日,河南博物院大门口,大水一度齐腰深   文汇报 图

7月21日,河南博物院官微今天发布的图片,显示大水已退

7月21日,河南博物院官微今天发布的图片,显示大水已退

洛阳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今天对澎湃新闻表示,“洛阳市区没有大的水情,周边地区局部有水情,洛阳博物馆馆内文物目前没有受到影响。”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今天上午也发布微博称:“我院各考古工地及工作站、院本部均未出现重大险情,谢谢各地朋友的关心。”

龙门石窟水位溢出河道,11年前也曾因大水闭园

龙门石窟景区昨天发出闭园公告,称根据河南省气象局发布的重要天气预警,为确保广大游客出行和文物安全,根据河南省防汛指挥部发布指挥长令(〔2021〕1号令)和省、市、园区防汛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龙门园区防汛工作实际,龙门石窟景区即刻起闭园(包括白天和晚上),恢复开放时间将根据天气情况另行通知。“请大家随时关注天气情况,及时调整出行安排,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做好个人防护。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感谢配合。游客朋友们可关注龙门官方网站(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 www.lmsk.gov.cn)、官方微信公众号(龙门石窟景区),提前了解景区开放情况。对已通过网络预约购票的游客,可从原购票付款渠道办理退款。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咨询电话:0379-65980972、65997645)”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澎湃新闻获悉,这并不是龙门石窟第一次因防汛而闭园。2010年,由于一场50年一遇强降雨,穿过龙门石窟景区的伊河水位猛涨,河水漫过游客景观通道,当年景区从7月24日晚间被迫暂时关闭。据龙门石窟研究院介绍说,当年水位最深时,景区内积水能漫过膝盖,不过,河水只是漫过游客行走的佛前路,冲倒了个别护栏,并没有对文物造成破坏。

据河南当地媒体报道,昨天受强降雨影响,龙门石窟景区内,伊河水位已经溢出河道,漫过景区路面。

伊河,是中国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于洛阳市的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蜿蜒于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入洛河,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

龙门石窟景区水位溢出河道    图源:东方今报

龙门石窟景区水位溢出河道    图源:东方今报

龙门石窟便位于伊河两岸,分为东山石窟和西山石窟。“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就是现在龙门石窟所在。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多已褪色。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龙门石窟长期深受水害影响,如何防治水对石窟的侵蚀也成为石窟专家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原龙门石窟研究所所长、石窟保护专家刘景龙发表于1982年的一篇文章《水对龙门石窟的危害和防治》曾表示,“在雨季,石窟各洞漏水不止,开始是由洞顶垂直下来的裂隙很快渗入洞内,接着雨水由百米以外多是从岩层层面裂隙流来,这种情况在潜濯寺、宾阳洞看得最清楚。”不过,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当年文中所述很多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

延伸阅读:

中国急需文物防洪减灾方案

2020年6月以来,我国江南、华南、西南暴雨增多,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一些地方文物单位受到洪水威胁。

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7日下午16时,南方11省份有13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受到损失,一些文物单位受损严重,安徽黄山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桥、宣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乐成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维会师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蒙古伸臂桥、哈尔桥、阿斯久桥等,被洪水冲毁;湖北武当山五龙宫龙虎殿,湖南朱家大院、体仁堂、龙山里耶瞿家大院和吴杨支祠等古建筑,因洪水房屋倒塌严重,汛期文物安全形势较为严峻。

降雨和洪水如何摧毁古建?

在缺乏专业防洪减灾措施下,文物建筑在遭受洪水袭击的时往往会遭受毁灭性打击。这些破坏过程包括:

冲击破坏:洪水在水位差的影响下,产生水压形成水流直接冲击建筑和构筑物,破坏性极大。木结构、砖混结构就会发生严重的动力破坏。一般来说,洪水的流速越大,对文物建筑物的危害较大。

浸泡破坏:长时间洪水浸泡,会造成对房屋主体建筑材料力学性能的劣化、地基承载力的扰动和不均匀沉降,从而引起古建筑的结构破坏或者失稳倒塌。有研究表明,土遗址遭受洪水浸泡24小时以上,即可出现毁灭性的损毁。

波浪荷载破坏:强风作用下波浪荷载也是造成古建筑损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6至9级风力作用下,浸泡在水中的古建筑墙面单位面积的水压力能达到2-10千帕,此时古建筑物的门窗部位极易损坏。

堆积淤埋破坏:山洪泥石流灾害往往会夹杂大量的杂木、大块颗粒物等,这些杂质在沉积的过程中往往会掩埋山丘区的跨河桥梁、沿河古建筑等,进而导致文物建筑的淤埋破坏。

摩擦破坏:洪水中的细小颗粒物对运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物造成强烈的冲击和摩擦,长时间的摩擦侵蚀极易造成古建筑的结构受损,尤其是一些山区的古桥梁、河道上的古堰坝等。

应尽快制定文物防洪减灾规划

针对2020年一些文物遭受洪涝灾害影响的现实,建议首先要开展汛期文物险情排查与风险评估。特别是可能存在脱落、倾倒等危险的古树名木、古桥、古塔、古建筑的墙体、结构险情等应给予重点排查和专项评估,必要时应设立警示标志,确保人员和文物安全。对排查中发现已经出现险情的文物本体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遮盖、加固、支顶、围挡、排水、防渗等措施,控制险情的发展。

针对我国缺乏文物保护单位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现状,文物部门应尽快启动有关规划的编制工作。首先,洪涝灾害往往具有流域性,开展文物建筑的防洪减灾规划编制工作要考虑空间尺度问题。在宏观层面要开展区域性(行政单元尺度)文物防洪减灾综合规划研究,解决宏观尺度下区域性洪涝特征与文物保护的保护与管理对策问题;中观层面要注重各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保护规划中防洪减灾专题研究,解决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应急管理、应急抢险的协调与布置问题;微观层面要针对单个文物建筑本体的防灾减灾具体措施的选取,针对文物本体在洪涝灾害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险情提出具体的应对性措施,保证出险后第一时间可以进行本体的抢险修复或防止险情进一步发展。

如何构建文物灾害风险管理框架?

在制定防洪减灾规划时,也亟待开展文物洪涝灾害风险刻画研究,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开展文物风险专题调查,评估文物本体的鲁棒性与易损性,分析洪涝灾害本体损害的危险性,形成文物本体风险区划;与此同时,了解洪涝灾害过程中区域尺度、文本保护单位尺度、文本本体尺度下文物损害的敏感性或程度,全面分析文本本体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科学评估洪涝灾害对文物本体的影响,明确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文物抢救、人员救援、事故处置等应急处置措施,形成有针对性的文物建筑防汛应急预案。

开发文物灾害风险综合分析平台系统,能提升文物风险管理效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地理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搭建文物灾害风险线上线下监测系统,形成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风险专题数据库,开发文物灾害风险专题评估系统和专家诊断系统,建立在线风险诊断云支持平台,进而整体提升文物灾害风险管控水平。

在制定规划的同时,还需按照“谁主管、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文物保护单位产权人或者管理使用人为文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夯实文物度汛安全主体责任。在系统总结历年文物防汛救灾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强对影响本地区文物安全主要因素、重点地区、重要节点等的分析,高度关注气象和地质灾害预报,准确把握文物安全形势,有针对性的强化各项安全措施。同时,主动与当地气象、国土、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联系与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应急联动。此外,建立文物抢险培训演练制度,可以有效提高文物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效能,提升文管部门及时报告、快速响应、有效应对、妥善处置效率,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小。

注:延伸阅读文章 作者 万金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防洪减灾、水利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文据嵩山风景区、龙门石窟、河南博物院等及东方今报等相关媒体报道资料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