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重启“航母杀手”⑤:续写“神话”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唐军
2021-07-20 13:49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最近,俄罗斯军队和西方航母较上了劲。

先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20多艘舰艇浩浩荡荡横跨太平洋4000多千米,在美国“家门口”附近举行大规模演习,演习内容包括反航母,后是可挂载“匕首”高超声速导弹的俄空天军战机长途跋涉前往叙利亚,与海军舰艇联合演习,拿正在地中海东部活动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练手”。

冷战期间,为了对付美国航母,苏联打造出了一套以远程反舰导弹、投射平台和目标指示系统为主的反航母体系和战法,但随着苏联的轰然解体,囊中羞涩的俄罗斯无力维持这套体系的完整性,战力大打折扣。随着经济的复苏,俄罗斯陆续研制了多款具备打航母能力的高超声速导弹,体系也逐渐完善,“航母杀手”重启。这是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分析介绍为反航母作战提供情报信息的天基海洋侦察监视体系。

6月25日,俄罗斯成功发射“芍药”(Pion)NKS-1的电子侦察卫星。

6月25日,俄罗斯在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了名为“芍药”(Pion)NKS-1的电子侦察卫星,代号“宇宙”2550。

打航母,首先得发现航母,发现航母在哪里。反航母导弹只是反航母体系的一部分,如何在汪洋大海中找到航母并持续跟踪,这是反航母作战的前提条件,不然空有反航母利器也是无的放矢。人类开启太空时代之后,“站得高、看得远”的卫星成为军事强国或大国监视跟踪航母的重要工具。

“芍药”(Pion)NKS-1电子侦察卫星是俄军天基海洋侦察监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反航母导弹提供目标指示,是反航母作战体系的关键部分。

“神话”出现,“神话”破灭

为了给反航母作战提供情报支持,冷战时期苏联也是想尽办法,从组建专门跟踪美国航母的侦察-打击群到以空中侦察平台为主的“成功”系统,再到后期的“神话”天基海洋监视系统,逐步构建了由水面舰艇、潜艇、空中平台、卫星等组成的“四位一体”目标侦察和指示系统,持续跟踪监视美国航母能力一步步增强。

天基海洋监视系统通常由面向海洋的成像侦察卫星和电子侦察卫星、相应的跟踪遥测指令站以及卫星情报信息综合处理分发中心等组成,而成像侦察卫星又可分为光学成像和雷达成像两种卫星。雷达成像侦察卫星通常携带了合成孔径雷达、动目标指示雷达等载荷,具有高分辨率海洋成像能力和水面动目标监测能力,能够在不良气象和恶劣海况条件下全天时探测跟踪水面目标。光学成像侦察卫星一般配备了光学相机等光学侦察设备,分辨率较高,但受光照、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全天候侦察能力不足,因此一般与雷达侦察卫星相互配合。

US-A卫星采用核电池,坠落地面容易造成核污染。

航母以及航母战斗群的护航舰艇的各种雷达、通信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电子信号,这就为电子侦察卫星提供了情报搜集的机会,通过多颗卫星利用“三角法”测距定向,标定航母等战机的方位、航向和航速,然后再利用雷达波辐射特征库进行对比,识别确定战舰类别。

实践中,各国在构建天基海洋监视系统时都会发射成像侦察卫星和电子侦察卫星,或者将两者功能集成在一起的海上监视卫星,配合使用的情况下搜集目标外形、航速、航行等多种信息。比如,美国部署的新一代“白云”海洋监视卫星就集成了搜集电子情报和光学载荷,被动和主动载荷相互配合,提高监视能力,而此次俄罗斯发射的“芍药”NKS-1卫星则集成了合成孔径雷达和搜集电子情报两种载荷,同样有被动和主动搜集情报的能力。

此外,天基海洋监视系统运行过程中还会有中继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以及面向陆地目标的侦察卫星等平台的支援。因此,能够构建比较完善的天基海洋监视系统是少数军事大国或强国屈指可数,因为不仅要有钱,而且还要有技术。

US-A卫星在轨工作设想图。

苏联1957年成功发射人类首颗卫星之后就开始研制侦察卫星,面向海洋的侦察卫星研制计划在20世纪60年代启动,系统名称“神话”。“神话”系统包括US-A雷达侦察卫星和US-P电子侦察卫星组成。最先研制成功的是US-A雷达侦察卫星,配备了一个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由于运行在离地面260-280千米的低轨道,太阳能电力无法满足要求,卫星采用了核电池,在轨执勤时间只有70-135天。US-P电子侦察卫星携带了电子侦察载荷,轨道高度一般维持在438-457千米,采用太阳能发电,在轨运行时间最多可达到320天左右。

“神话”系统发展1965年-1973年为试验阶段,1965年,代号“宇宙”101的首颗US-A首颗卫星被送入太空,但卫星没有配备雷达和核电池,只是试验卫星的导航、推进系统。试验阶段历经7年,共发射11颗卫星,其中2颗发射失败。1974年,“神话”系统开始进入使用阶段,开始进行双星组网发射,并参加了“海洋-75”大规模演习。1978年开始,US-A卫星完全成熟,开始批量生产,定期补网发射。US-P首颗试验卫星在1974年12月发射成功,代号“宇宙”699,1979年,US-P卫星系统正式服役。

US-A卫星和US-P卫星通常协同工作,提升监视能力。

1970年,苏联成功发射实用型US-A卫星,该US-A卫星和US-P卫星可独立工作,也可以协同工作,提升侦察监视能力。战时最大的配置“神话”系统将由7颗US-A和4颗US-P卫星组成,能在北纬50度以上区域2小时测定一次敌方舰艇。

1988年,最后一颗US-A(代号“宇宙”1932)终止运行,系统关闭。到1990年时,有6颗US-P卫星在轨工作,但苏联解体后,经济羸弱的俄罗斯无力维持耗资庞大的“神话”系统,加上多颗后续发射的卫星因为故障提前失效,“神话”系统基本处于停摆状态。

“芍药”花开,续写“神话”

进入21世纪,经济形势好转的俄罗斯提出重振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军事航天逐步进入能力恢复期,面向海洋的天基海洋监视系统也开始重启。

此次发射的“芍药”NKS-1是“芍药”NKS(14F139)新一代电子侦察卫星的首星。而“芍药”NKS是俄“藤蔓”(Liana)下一代电子侦察卫星系统的海军部分,主要用于探测海上舰船目标,载有用于被动搜集电子情报载荷和主动雷达,将取代US-A和US-P系列卫星。

“莲花”卫星。

“藤蔓”(Liana)系统包括主要面向地面的“莲花”卫星(Lotos)和面向海洋的“芍药”卫星(Pion)。2006年,俄罗斯开始研制新一代电子侦察卫星“ 莲花”,以取代苏联时期研制的“处女地”(Tselina)卫星。2009年11月20日,首颗实验卫星“莲花”-S(编号“宇宙”-2455)发射入轨,后出现故障,通过软件修正后恢复工作。2014年12月24日,第二颗“莲花”-S(编号“宇宙”-2502)发射入轨,从2009年至今,俄罗斯已经发射4颗“莲花”卫星。

“芍药”NKS-1在“莲花”卫星基础上研制而来,卫星由进步中央特别设计局采用“琥珀”平台建造,有效载荷由兵工厂设计局提供,发射重量6.5吨,设计使用寿命4~5年。卫星拟采用高度500公里、倾角67度的轨道。

相对于“莲花”卫星(左),“芍药”NKS-1(右)增加了合成孔径雷达。

为了更好适应海洋侦察监视任务,“芍药”NKS-1除了被动搜集电子情报的载荷,还增加了主动工作的合成孔径雷达,运行过程中通过电子情报载荷搜集舰船发出的雷达、通信等电子信号,大致确定舰船的位置,再通过合成孔径雷达成像进一步核实目标。根据俄罗斯媒体报道,“藤蔓”系统的定位精度比“神话”系统高100倍,可为反舰导弹提供目标指示。

据称,俄罗斯未来还将发射1颗“芍药”NKS-1卫星,2颗“芍药”NKS-1卫星+2颗“莲花”卫星组成的卫星网,海洋侦察监视能力也将得到恢复,充分发挥“锆石”、“匕首”等新型反航母导弹的作战效能。

此外,近年来微小遥感卫星快速发展,而且不少卫星性能已经接近军用卫星,战时完全可以服务于军事用途。俄罗斯未来也将发射一些具有军事潜力的民用遥感卫星,进一步提升天基侦察能力,海洋监视能力也将获得提升。

    责任编辑:谢瑞强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