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从电影到舞剧,传承对先烈的致敬和怀念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21-07-20 11:35
来源:澎湃新闻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这句曾感动无数观众的台词出自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随着《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上映,影片的主人公李侠成为万千观众心目中的英雄,也成为我党地下工作者光辉形象的缩影。

从7月起在上海美琪大戏院驻演100场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自2018年上演以来,凭借动人的故事和高超的艺术编排成功“出圈”,引发了一波红色热潮。63年前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同名电影及其背后的诸多故事,也在今年庆祝建党百年的热潮下被作为“电影党课”的重要教材,使许多观众再次重温这部经典之作。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海报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发生在1938年,我地下党组织在上海的电台被敌人破坏后,延安解放区电台政委李侠(孙道临 饰)来到上海,白天他是一名商人,晚上则躲在阁楼间收发电报,为了进一步做好保密工作,党组织同时安排纱厂女工何兰芬(袁霞 饰)与他假扮成夫妻。两人在工作中产生真情,结为真夫妻。

日军通过一系列手段发现了阁楼间的电台,李侠被捕,虽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他始终守口如瓶,致使日军以为他仅是为商业电台工作,将他释放。日军投降后,李侠夫妇又同国民党展开了斗争。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时,电台被国民党发现,李侠接到紧急撤退的通知,但此时,他又收到两份极为重要的情报。为了将情报送出去,李侠让妻儿先转移,自己则坚守岗位。

当敌方包抄而来时,李侠正在争分夺秒将情报送出去,后来,在敌人的枪口下,他镇定自若地吞下电报稿,并向战友们深情地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伴随着他发报身影的,是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的胜利画面。

这动人心魄的一幕令观众潸然泪下,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就此诞生,一部红色经典也就此诞生。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电台重于生命”,这短短六个字,是李侠的原型李白坚守一生的信念与追求。

李白,生于1910年,原名李华初,曾先后化名李朴、李霞、李静安,15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1岁时,党组织安排他前往江西参加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并担任班长兼党支部委员。毛主席当时去训练班看望学生,强调无线电的重要性,说它是红军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从此,李白就坚定了“电台重于生命”的决心,并在此后一生,用生命诠释了这一诺言。

1937年10月,李白受党组织派遣,赴上海担任党的地下组织与党中央的秘密电台联络工作。当时的上海,日寇与汪伪特务麇集,环境极其险恶。

各方纷繁复杂的情况在电影中也通过精妙的敌我冲突安排体现出来。实际上,李白烈士所经历的,比电影情节更加残酷和危险。而用电文与战友告别的情况也发生过不止一次。

他曾两次被捕。1942年9月第一次被捕前,他向战友们连续发送了三个“再见”,表达了自己为国家和民族牺牲一切的决心。1943年5月,李白经组织营救获释。

抗战胜利后,李白再次回到上海,继续从事秘密电台工作。尤其是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李白的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像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淮海战役时黄维兵团的组建与动向、长江天险的防务、江阴要塞的兵力部署、吴淞口要塞的兵力部署等相关情报均通过电波送出。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第二次被捕,被捕前他发出了代表警报的三个“V”,提醒战友们注意安全。

据李白之子李恒胜后来回忆这部影片时谈到,“电影经过反复酝酿、考证后 , 仅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就摄制完毕。速度之快、质量之高, 都是相当惊人的。因为全体创作人员都被烈士的事迹深深感染了, 他们为影片投入了空前的热情和干劲。”李恒胜还记得,孙道临曾对他说过,当时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光荣感,“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 , 能表现这样的烈士 , 把烈士的精神传送到千千万万观众心里去, 这是我的幸福。”

孙道临在电影中的精彩表演,使得中国银幕上留下关于隐蔽战线工作者的经典形象。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事实上,最初导演王苹在为电影选定主角的时候,还是经历了一番周折的。孙道临当时虽已红遍全国,但他塑造的影视形象多为儒雅、帅气的知识分子,与革命军人的气质似乎不符。而女主角袁霞面临的争议更为激烈,她此前只演过一部电影,反响平平,且刚调到八一厂,无论资历还是实力都不算出众,甚至有厂领导发话,如果导演执意让袁霞演女主角,他就不签字。

但王苹坚信,孙道临与袁霞就是扮演男女主角的最佳人选。她曾做过地下工作,也接触过很多地下工作者,在她看来,“孙道临的眼神与他们一样,有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感觉,这是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人特有的眼神。”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李侠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身戎装,将跨枪盒子枪威武的骑上战马;转眼间又身着长衫,手拎皮包出现在大上海十里洋场。面对来配合工作的女同志一开始对于假扮夫妻的不适应,李侠精心耐心的劝导,身体力行地示范,使得对方意识到他们工作的重要性,也深深被眼前这个投身于革命解放事业的战友所折服,两人配合日渐默契,随着彼此了解增多,产生了真挚的感情。

孙道临曾在拍摄散记中写道:“扮演李侠以湘绣庄先生的面貌出现时的那一段,我仅仅想到要‘像个生意人’,装啥像啥,强调了世故圆滑,因而举止显得轻飘。后来到北京,在拍摄内景前访问了一些参与当年地下斗争的老同志,他们说创造李侠这个角色首先要考虑他的底色。”

在后续拍摄中,孙道临反复揣摩共产党员的底色,应当赋予人物怎样的眼神与动作,甚至在拍摄李侠被捕受刑的一场戏前,他还亲自体验了老虎凳的滋味,孙道临的精心雕琢演活了李侠的沉着刚毅、宁死不屈,精湛的演技在今天看来依旧震撼人心。

据李白的夫人裘慧英回忆,为了更好地揣摩角色,孙道临和袁霞直接住进了她家,袁霞更是她走到哪儿跟到哪儿,每天都在观察和模仿她的一举一动。

袁霞后来回忆自己拍摄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也记忆犹新,她曾谈到,自己最开始和孙道临扮演假夫妻一直找不到感觉,后来随着拍摄逐渐深入,“渐渐被李侠身上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所打动,对这位革命战友的仰慕之情日渐增加,拍摄后期我仿佛觉得自己与兰芬是一体的。”

当李侠被日本鬼子抓捕,受尽了36种刑具的严刑拷打后,兰芬对着敌人大喊,“你们要他死,一枪打死他好了,为什么要这样折磨他?”袁霞回忆,说这句台词时,“我的心都要撕碎了,我用尽全身力气含着血泪一字一句吼完整句话,眼泪怎么也止不住。”

现实的情况里,没有电影中“永别了,同志们,我想念你们”这样煽情。在国家安全部档案馆,珍藏着一份中央情报部电台《逐日工作报告表》,上边清晰记载了1948年12月30日,李白烈士被捕当晚,中央情报部电台与李白电台“峰台”的最后通联情况。

记录显示,当天零点到2点20分,中央电台共抄收4份电报,发出1份电报。据当晚中央电台的上机报务员李康将回忆,李白平时发电报的速度比较慢,那天却突然加快了速度。

“发报的当中他突然停了,而且打出无线电用语的信号,就是说等一等……等了半天也没出来给我发信号,等了一会儿他又匆匆忙忙地发一个无线电用语的信号,就是说再见了,滴滴滴答滴答,就是‘再见了’,很匆忙的。”

李康将记录

1949年5月7日,裘慧英带着4岁的儿子与李白见了最后一面,李白悄悄塞给妻子另外一封信。回到家后,裘慧英打开那封信,只见上面写道:“以后你不要来看我了。天快亮了,我所希望的也等于看到了。今后,我回来当然更好,万一不能回来,你和孩子和全国人民一样,可以过民主自由的幸福生活了。”

同日,李白牺牲,距离上海解放,还差20天。

电影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掀起学习英雄李白的热潮。邓颖超曾说,“像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所写的原型李白同志,为了党的利益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同志是永远值得怀念的。”

从六十多年前的电影到今天的舞剧,这份怀念,一直在继续。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