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

2021-07-20 09:05
云南

习近平总书记与知识分子座谈时强调,“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寄望“知识分子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伟大奋斗之中”。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也号召广大知识分子“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综观古今中外,先贤们对知识分子的使命多有论述。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宋代理学家张载进而把学者的使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中将学者的使命归纳为以社会服务和提高整个人类道德风尚为己任。由此可见,知识分子的真正使命不仅体现在其学术的造诣上,更表现在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上。

19世纪晚期的中国,内忧外患。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鲜明的价值取向,把学术研究与民族兴亡、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对推动中国革命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在中国共产党营造的宽松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条件下,知识分子以自己独有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展开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应当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践行者,主动担当起中国故事的讲解者和社会建设的参与者。

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科学认识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精华,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逻辑,承载着为人民谋福利的远大志向。知识分子不仅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更要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觉,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学、悟、思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观点,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不仅是我们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而且对于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样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解决21世纪中国面临的实践课题,既是世界观、价值观,又是认识论、方法论。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重要思想观点,回答了一系列当今中国变革和当代世界变化的重大基本问题,指明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科学方法路径。因此,在日常的研究过程中,知识分子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灵活运用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指导我们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路径。

知识分子要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先锋与楷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必须把理论武装、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统一起来,寓政治于学术之中,寓马克思主义道理于学理之中。当前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把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与各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其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因时因地因事作出理论创新,形成符合中国实情、时代特点的具体论断,才能指导具体实践。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民族学社会学因为沿袭西方学科传统,再加上学者出身和社会地位等因素,结果他们在社会变革中不能为劳动大众服务,其研究少有触动中国社会中最核心和最尖锐的问题,避重就轻,脱离实际,对社会的贡献甚微。而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蔡和森、李达等人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把唯物史观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实际结合起来,尝试思考和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作为时代精神的引领者和塑造者,新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要以先贤为榜样,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负有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责任与义务。

中国故事的讲解者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对一个多民族大国来说,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民族的自觉,首先是文化自觉;一个民族的自信,最终体现为文化自信。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习近平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近代中国遭遇了百年耻辱,中国的现代化和学术话语建构基本上都是在西方话语的范畴内运作并形成。今天,中国重新崛起并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但是作为反映并建构社会过程与结构的学术话语体系目前尚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我们“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就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作出了深刻阐述并身体力行,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基本遵循。

知识分子就是要基于社会生活实践,旨在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并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西方的概念、理论与方法固然有其一定的基础和市场,其背后存在着相应的价值观与政治立场,无疑包含着西方话语霸权。新的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要立足中国实践、深入解读中国道路、切实提升中国经验,要勇于创新,不断概括出新概念、新范畴、新术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世界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中国由衰至兴、由弱到强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中国知识分子要有这个“理论自觉”意识,积极地讲好中国故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从而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

社会建设的参与者

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物质力量,更好地发挥改变世界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即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给国家治理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理论创新只有在现实中找问题,在实践求答案,在发展中寻规律,才能真正地把这种不平衡不充分转化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这就需要当代知识分子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担当,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惑,最终解民惑,排民忧,护民利。

当前,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矛盾、风险和挑战。处在这样一个新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必须循时代之需求,重新调整视野和方法,开拓新的学理空间。这就需要知识分子有一种“顶天立地”的精神。一方面是要有强烈的理论前沿意识,掌握所属领域最新的理论、方法、发展趋势等,另一方面又要有家国情怀,深入基层,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习近平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这就要求知识分子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不仅要“投身”基层,更要“投心”基层,紧紧围绕国家发展的核心关键、瓶颈制约和重大挑战等开展深度调查研究,获得真实可靠、全面系统的一手资料,并通过深入思考与细致研究,为国家治理建言献策。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新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应该倍感荣幸能够亲眼见证、亲身体验这个为我们实现抱负和服务人民提供了宝贵条件的伟大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知识分子更应该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寄望,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投身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争做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中国故事的讲解者和社会建设的参与者。

(作者:罗强强 系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