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如何跨国联合申遗,世遗大会聚焦研讨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21-07-19 11:42
来源:澎湃新闻

7月18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召开之际,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承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协办的“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主题边场会议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特蕾莎·帕特里西奥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上,宋新潮表示,中国将继续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各海丝沿线国家的国际协商与合作,共同做好海丝的保护,开展主题研究,探讨跨国联合申遗策略,共同把全人类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海上丝绸之路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致辞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先秦时期,岭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 。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更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南海丝路从中国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东海航线,也叫“东方海上丝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唐代,山东半岛和江浙沿海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逐渐兴起。宋代,宁波成为中韩日海上贸易的主要港口。

海上陶瓷之路文物 

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 。2017年04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联合南京、宁波、江门、阳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丽水等城市进行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

在此次“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主题边场会议上,宋新潮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贺信中,强调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海上丝绸之路正是人类不同文化互动和共存的见证与延续。近年来,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研究、展示阐释、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他表示,中国将继续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各海丝沿线国家的国际协商与合作,共同做好海丝的保护,开展主题研究,探讨跨国联合申遗策略,共同把全人类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景峰回顾了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研究”项目,以及以此为契机推动的丝绸之路申遗系列工作。这是数十年协调和共同保护的成果,开创了可行的先例。他引用曼德拉的名言“在事情未成功之前,一切总看似不可能”,鼓励各国继续在丝绸之路的框架下开展交流与合作。他还介绍了最新出版的《世界遗产》杂志丝绸之路专刊的中文版。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特蕾莎﹒帕特里西奥致辞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特蕾莎﹒帕特里西奥表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需要制定一个时空框架,需要加强对话、尊重、理解,设置总体战略,界定各个遗产点对突出普遍价值的贡献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研究遗产点之间在变迁过程中的关系等。她指出,今天的会议迈出了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未来还应进一步加强海丝框架研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愿意为此提供技术支持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帮助,为建设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世界遗产公约》贡献力量。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发言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在发言中表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保护研究的主要专业支持机构,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将持之以恒服务好、联系好各省市、遗产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撑,讲好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伦敦大学学院教授Tim Williams、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总工程师刘晓明、西澳大利亚大学教授Tim Winter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伦敦大学学院教授Tim Williams发言

Tim Williams以《海丝特征与遗产保护的重点工作》为题,回顾了世界遗产体系下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概念,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时空框架、线路特征、遗产类型和价值的总体论述。他强调了海丝遗产的社会背景、遗产动态构成、遗产与人的关系、历史影响的复杂性以及与当代社会的紧密联系;提出了拓展视野,从区域互动的角度,以港口为中心,重点开展人类学、宗教、航海技术研究的建议。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总工程师刘晓明发言

刘晓明以《传承海丝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题,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部分的保护研究工作进程,以广州为牵头城市的海丝城市联盟近年来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并介绍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相关研究情况。他表示,广州将坚决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构想,把握发展机遇,继续做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与各海丝沿线地区强化合作,推动海丝跨国联合申遗,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达到和平、共享、交流、互利的美好愿景。

黄埔江面的锚地,清朝盛世时期广州是最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澳大利亚大学教授Tim Winter发言

Tim Winter以《海洋遗产外交政策:联通的历史》为题,从海洋遗产的视角探讨了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各大文化体系的联通流通的纽带作用,认为这种联通和流通不仅局限于物品,也包括文化、技术和思想观念,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对未来各国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重要资源。他建议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提供更多合作机会,并发挥领导作用。

随后,李和锺(韩国)、木村淳(日本)、Nia Naelul Hasanah Ridwan(印尼)、Shikha Jain(印度)等国际专家对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研究进行了对谈,线上线下参会代表交流了关于海丝遗产保护利用的思考。

点评交流环节专家发言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边会是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五年前的几乎同一时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中国精心筹备的海上丝绸之路边会受当地未遂政变影响未能举办。“五年来,我们对海丝的历史价值和国际合作有了更深入和切身的思考。尤其是在共同面对疫情的今天,各国携手,推动跨国系列遗产的联合研究、保护,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与研究不仅是中国的使命,也是海丝沿线国家共同的事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遗产框架体系下,中国将与各国通力合作,在国际多边框架下开展联合工作,推动海丝遗产的保护,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交流合作体系。”据悉,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以及广州、福州、南京、宁波、澳门等海丝联盟城市代表共50余人在福州海峡会展中心线下参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各国家委员会代表、海丝沿线国家代表、以及国内外海丝相关研究专家在线上参加了会议。为宣传海上丝绸之路,会场还举行了海丝遗产图片展,介绍海丝联盟城市的遗产简况。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自世界遗产之声发布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主题边会在福州举办》一文。)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