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向未来(之十五)|​中央下决心精兵简政

海南高速
2021-07-17 09:15
未知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播下革命火种的小小红船,到领航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能够让我们认清历史方位,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海南高速公众号平台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初心如磐向未来”专栏,与大家一起在“回看走过的路”中,坚定信仰信念、增强自信自觉;在“远眺前行的路”中,敢于担当担责,不断开拓创新。

党史回眸

中央下决心精兵简政

196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对中央精简小组《关于各级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精简的建议》作出指示。中央精简小组的《建议》提出,全国国家机关原有职工268万余人,拟减为174万余人,精简94万余人。

中央的指示指出:目前,全国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中机构庞杂,人多政繁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

这种情况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不利于克服当前困难,不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分散主义,因此,必须彻底实行“精兵简政”。要下决心“拆庙”,裁并机构,该撤销的就撤销,该合并的就合并。

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

周恩来

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周总理访问亚非14国

1963年12月14日—1964年2月29日,周恩来总理访问亚非14国。陪同周恩来出访的有陈毅、孔原、黄镇、童小鹏、乔冠华等。周恩来一行先后访问了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10个非洲国家和阿尔巴尼亚,以及缅甸、巴基斯坦、锡兰(今斯里兰卡)3个亚洲国家,共历时72天,行程10.8万里。

周恩来的非洲之行,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对非洲国家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在访问埃及期间,周恩来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提出了中国政府同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的提出,是中国在外交上的创举。在访问马里时,周恩来提出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同广大亚非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合作的真诚愿望。在访问索马里时,周恩来指出了“整个非洲大陆是一片大好的革命形势,”非洲“已经成为一个觉醒的、战斗的、先进的大陆”,“一个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新非洲一定要出现”等著名论断。在访问期间,周恩来同所到国家的政府领导人分别举行了坦率而友好的会谈,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形势问题交换了意见,增进了同这些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并分别发表了会谈联合公报。这次访问对增强中国同亚非国家人民的团结与合作,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望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政府发表声明,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

1964年12月21日-翌年1月4日,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会议选举刘少奇为国家主席,朱德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东深供水工程正式通水

东深供水工程

1965年3月1日,为解决香港淡水供应困难而兴建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东江之水带着祖国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奔腾入港,终结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在东江水的哺育下,香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耀眼的“东方之珠”。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高举毛泽东头像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它针对同年2月中共中央转发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即《二月提纲》),提出了进行“文化大革命”的一整套理论、方针和政策;宣布撤销《二月提纲》和“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重新设立在政治局常委领导下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即“中央文革”)。

1966年夏,毛泽东、林彪在天安门城楼上“通知”提出向党、政、军、文各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开展彻底批判,夺取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指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要夺取政权,把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这些结论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

二月逆流

1967年2月1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上谭震林、叶剑英、陈毅、李先念、聂荣臻等与中央文革小组成员进行了又一次斗争。

会议由周恩来主持。谭震林在会上说:“什么群众,老是群众群众,还有党的领导哩!不要党的领导,一天到晚,老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这是什么?这是形而上学!你们的目的,就是要整掉老干部。他们把老干部都打光。老干部一个一个被整,40年的革命,落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蒯大富,是个什么东西?就是个反革命!搞了个百丑图。这些家伙,就是要把老干部统统打倒。这一次,是党的历史上斗争最残酷的一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谭震林说着,拿文件,穿衣服,要退出会场,边走边说:“照这样,让你们这些人干吧,我干不了!砍脑袋,坐监牢,开除党籍,也要斗争到底!”周恩来要他回来,陈毅说:“不要走,要跟他们斗争!”陈毅接着说道:“这些家伙上台, 就是他们搞修正主义。历史不是证明了到底谁是反对毛主席的吗?以后还要看,还会证明。”叶剑英说:“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对犯有错误的干部,我们党向来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哪有随便打倒的道理?照这样,人身都不能保证,怎么做工作?”李先念在会上说:“我们党一贯强调绝大多数干部和群众是好的。现在这样搞,团结两个百分九十五还要不要?老干部都打倒了,革命靠什么?现在是全国范围内的大逼供信。从《红旗》第13期社论开始,那样大规模地在群众中进行两条路线斗争,还有什么大串联,老干部统统打掉了。”周恩来当即问康生:“这篇社论,你看了吗?”康生竟说没看过。周恩来气愤地责问:“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你不叫我们看?” 谭震林还说:“我看10月5日的紧急指示(指1966年),消极面是主要的。”

当晚,张春桥、姚文元、王力按照江青的意见,整理出《二月十六日怀仁堂会议》的记录。江青给毛泽东写了个纸条:“主席:张、姚有重要情况报告,盼速见。”几小时后,毛泽东召见了张、姚,听取了汇报。2月18日晚,毛泽东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严厉指责了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讲话大意是:中央文革小组执行十一中全会精神。错误是百分之一、二、三,百分之九十七都是正确的。谁反对中央文革,我就坚持反对谁!你们要否定文化大革命,办不到!叶群同志你告诉林彪(叶群是代表林彪出席会议的),他的地位也不稳当啊,有人要夺他的权哩,让他做好准备,这次文化大革命失败了,我和他就撤出北京,再上井岗山打游击。你们说江青、陈伯达不行,那就让陈毅来当中央文革组长吧,把陈伯达、江青逮捕、枪毙!让康生去充军!我也下台,你们把王明请回来当主席吆!你陈毅要翻延安整风的案,全党不答应!你谭震林也算是老党员,为什么站在资产阶级路线上说话呢?毛泽东还说:“我提议这件事政治局要开会讨论,一次不行就开两个月;政治局解决不了,就发动全体党员来解决。”

毛泽东说完后退场。康生在会议上说:“毛主席发怒了,是无产阶级之怒,是无产阶级的义愤!” 从2月25日至3月18日,中共中央在怀仁堂召开7次“政治生活会”,对这些老同志进行批判。

江青、陈伯达、康生等人将才老同志的这次抗争诬为“二月逆流”,指责这些老同志“反对八届十一中一会”、“反对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反对文化大革命”、“是自上而下的复辟资本主义”。他们还煽动群众在全国掀起“反击全国自上而下的复辟逆流”的浪潮。此后,中央政治局实际上停止了活动。党和国家大事由“中央文革碰头会”讨论决定。

林彪事件后,毛泽东公开为“二月逆流”平反。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1981年11月,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

内容来源:历史上的今天、百度百科

排版:陈海丹

原标题:《初心如磐向未来(之十五)|​中央下决心精兵简政》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