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潮涌·“浙里”科学家故事②丨茅以升:人生征途,桥梁以渡

2021-07-14 18:23
浙江

编者按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里,浙江风雨兼程、沧桑巨变,革命红船从“浙里”启航。在百年的科技奋斗史中,浙江英才辈出,灿若繁星,众多著名科学家在“浙里”熠熠闪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省科协启动开展“打造科学家群落,弘扬科学家精神”行动,开展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试点工作。本号自今天起,推出“百年潮涌·‘浙里’科学家故事”专栏,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线,通过摘录、转载和整理等方式,全方面呈现一批近代浙籍或在浙江工作过的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传承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引导全省科技工作者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凝聚力量。

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对此次入选的科学家进行严格的筛选、审核和把关,不少科学家的故事是他们亲自进行整理,衷心表示感谢!

茅以升是中国著名桥梁专家,十岁那年因文德桥坍塌而死伤惨重的噩耗而立志从事桥梁建筑事业。1912年茅以升虽想弃笔从戎,但是感于孙中山先生“两路大军”的演讲而坚定了科学救国的道路。在之后的十数年里,茅以升先是出国留学深造,又回国从事教育事业,为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奋斗是茅以升一生的主基调,他曾说:“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茅老一生为桥,而钱塘江大桥正是茅以升奋斗历程中最显著的徽章。

钱塘江大桥是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主持施工的较大的近代化桥梁,在战争威胁、经费紧张以及建造风险高等条件下,仅历时两年半就建造完成。但实际上,主持钱塘江大桥设计施工的茅以升的负责时间,去除抗战期间被迫离开杭州之外前后长达八年。

1933年3月,正在天津北洋大学教书的茅以升先后收到时任浙赣铁路局局长杜镇远和浙江公路局局长陈体诚(两人皆为茅老的同学)的电报和长函,劝说茅以升主持钱塘江造桥事宜。钱塘江,上游为普通河道的新安江,到了杭州却成为潮水波涛险恶的大江,自古就有“天堑茫茫连沃焦,秦皇何事不安桥”的凶名。但茅以升满怀知难而上的勇气和为国建桥的抱负,毅然向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请辞,选择承接建造钱塘江大桥的任务。

钱塘江大桥建造的任务在当时难度极大,在外国专家眼中都是“不可能”完成的,杭州民间甚至以“钱塘江造桥”这句谚语来形容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然而在经过调查考虑之后,茅以升得出“钱塘江造桥”在科学上是可以成功的可靠结论。

1934年浙江省政府成立“钱塘江桥工程处”,茅以升担任处长,在桥工处精英们的协助下主持大桥全部结构设计,并以只需五百一十万元的设计方案击败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预估需当时银元七百五十八万元的工程设计方案。在多方努力下种种障碍被克服,大桥终于在1935年4月6日正式开工。

钱塘江情况特殊,江底流沙沉积,如茅以升在回忆录中所说的那样,“在这种流沙里,如有建筑物阻遏水流,就会加剧水流对江底的冲刷,以致愈刷愈深,最后招致建筑物的倾塌”。因此一般的桥墩结构设计和基础工程建设方法无法适用。

钱塘江造桥正如唐僧取经一般,需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茅以升和全体队伍一起勘察并根据实地条件应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来解决技术难题。茅以升正以“利用自然力来克服自然界的障碍”这一根如意金箍棒来渡过难关。

但是,在钱塘江大桥建造尚未完成之时,抗战赫然爆发,而钱塘江恰在日军轰炸范围之内。出于抗战运送物资和疏通难民的紧急需求,大桥通车迫在眉睫。所幸,在建桥员工们齐心协力和上海将士御敌于前的努力下,仅过了一个半月,第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驶过钱塘江,“钱塘江造桥”成功!这为中国现代桥梁史开创了新的篇章。

通天河遇鼋湿经书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最后一关,而炸桥不是茅以升的最后一道难关,却是他最难的一步。在大桥正式开通仅37天后,茅以升就接到南京政府密令,为拖延日军侵略步伐,大桥必须炸毁。或许茅以升早就预想到战局的激烈,因此他在设计之初就已经为炸点的布置留出空间,并亲手协助军方安置炸弹。数年心血毁于一旦,茅以升心如刀割,直道:“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为国建桥,为国炸桥,直至1946年,茅以升才接到修复钱塘江大桥的命令,但是随后的三年内战阻挡了钱塘江大桥全面恢复的脚步。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茅以升又一次修桥,才使钱塘江大桥重新通车,终于实现了“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誓言。

在钱塘江大桥通车五十周年纪念日当天,茅以升最后一次登上钱塘江大桥,桥下江水滔滔,桥上微风和煦。年逾九秩的茅老已无法看清这座亲手设计、亲身主持建造、亲自炸毁又修复的大桥。当他无声地抚摸大桥的栏杆,他的思绪是否随着和风飘向那日,随着潮水涌向那时。往迹浸复湮灭,但来径并未芜废,早在1975年茅以升就决定将“钱塘江桥工程档案”捐赠给浙江省档案馆,这十四箱资料已经在茅老身边四十余年,跟随他经历战乱、饱经风霜,最终回到出生之地,为研究钱塘江大桥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

关于钱塘江大桥的记录是茅以升一生奋斗最直接的写照,由此,他才真正认为自己完成了国家和人民交给他的历史任务,才真正不辜负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和期望。

茅以升一生致力于“科技架桥”,在中国共产党这位新中国的总工程师的领导下,他不仅主持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为这座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现代化大桥倾尽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而且为公众桥梁知识科普“写桥”、为中国铁路科技事业“通桥”、为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搭桥”。正如主持茅以升入党宣誓仪式的阎明复在当天会议上所说的那样,50年前茅以升同志主持建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座铁路大桥,30多年来,他又以实际行动,为自己建造了由爱国主义者通向共产主义者的大桥。茅以升一生造桥,一生报国,将爱岗敬业与为国为民深度融合,当初他所期盼的海晏河清、太平盛世,现在已指日可待。

原标题:《百年潮涌·“浙里”科学家故事②丨茅以升:人生征途,桥梁以渡》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