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雷希特专栏:我们可以信任静寂

【英】诺曼·莱布雷希特 石晰颋/译
2021-07-15 16:11
来源:澎湃新闻

我亲历过的史上最丑陋形容词出现在1980年代末,当时有两家伦敦的乐团为了争夺在皇家节日大厅的独家驻场权而争斗不休。这两个乐团的境况都不怎样。当时执掌英国爱乐乐团的是朱塞佩·西诺波利,这位意大利精神分析学家的想法漂浮在乐团演奏员们的头顶上。

而伦敦爱乐乐团富有灵感的克劳斯·滕斯泰特刚刚因癌症辞世,乐手们对他的继任者全无信心:一个四眼奥地利人,还不到30岁,名字据说是弗朗茨·威尔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öst)。有两个后排乐手顺理成章地称他为“老实说比大部分人更差劲”(Frankly Worse than Most),这可不仅是对他的侮辱,也是对整个指挥家群体的侮辱。这个标签暗示,所有的指挥家都是垃圾。而这个人只是比大部分更差。

当这个绰号出现在一篇乐评后,它的批斗对象提出了辞呈。乐手们恳求他留下,担心他如果离开,他们也就无法获得驻场权了。七年后,当他永别伦敦时,一位话里带刺的评论家写道:“无名之辈又将回归无名。”西诺波利在那时也已经离开了伦敦,他55岁时,在柏林排演《阿依达》的时候去世。那两家乐团后来同意共享驻场权,并从那时起就互有不满至今。这段经历所带来的是一种酸涩的回味,说明古典音乐能够多么令人不快。

如今已经60岁的弗朗茨·威尔瑟-莫斯特在一本新的回忆录中重温了他的苦难经历,这本回忆录名为《来自静寂——在不和谐的世界中寻找平静》。他在书中描述了“被夹在几个不同的利益相关方面之间的感觉;下三路的攻击日强,而来自乐团的支持则愈弱”。他学到了什么?“把环境噪音隔绝在外,从而发现我们可以信任静寂。”这是他的建议。

《来自静寂——在不和谐的世界中寻找平静》

这样的疗法对他很有帮助。自本世纪初以来,威尔瑟-莫斯特一直担任美国最为卓越的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在这个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上,他一直保持着一种透明的声音,并将其提炼成在施特劳斯作品中展现的无与伦比的丰富性,以及在巴托克作品里体现的罕见的细腻。在克利夫兰的20年证明了他的能力。他这本回忆录的重点是超越他生活中的冲突,观察他在几近死亡前的那一刻发现的静止。

1978年11月19日是弗朗茨·舒伯特逝世150周年纪念日,威尔瑟-莫斯特在那天乘车去音乐会,司机在阿尔卑斯山路上失控。坐在他身旁座位的女士不幸身亡。时年18岁的弗朗茨在医院醒来时,手指骨折,脊柱受损,他成为小提琴家的希望就此告终。在事故发生前的那一瞬间——他确信是在此之前——“一种难以置信的静寂”拥抱了他。

“我完全受其摆布,动弹不得,更不用说去改变在那接下来的几秒钟内会发生的事情。在我看来这种静寂似乎无视了世界上所有已知的规则……从那天起,我反复思考静寂这一现象……作为声音缺位的某种条件的静寂。”

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表述了将静寂作为音乐的想法,他将静寂与偶然性或意外事件联系起来,在这些事件中,必须时刻准备遭遇不可预见之事物。弗朗茨生活中遭遇的随机变量是一位名为安德列亚斯·冯·本尼格森的列支敦士登男爵,此人小时候曾经在威廉·富特文格勒的膝上玩耍,后来就将他的时间都用于寻找另一个类似的天才。他宣称他在威尔斯镇找到了他的圣杯,以此将弗朗茨·莫斯特的姓氏改成了双姓,并收养他为儿子和继承人。莫斯特本人父母身为医生与议员,似乎也没啥反对意见。

如果这听起来很奇怪,那么这位男爵在怪人测试上可以被证明是阳性。当弗朗茨与他脱钩的时候,这个姓氏被留了下来,弗朗茨也成为了EMI唱片公司力捧的一位新星。我第一次看到他指挥是在东京近郊的一座音乐厅里,他那时替代滕斯泰特指挥巡演,音乐会中场休息时他一直在吐,然后出来指挥了我所听到过的最令人激动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我从那晚开始,从未怀疑过他的自我激励能力。

在伦敦的悲惨经历之后,他在苏黎世歌剧院疗养了15年,指挥一个由钟表匠组成的管弦乐队,并与一群人才济济的艺术家班底合作,其中包括年轻的乔纳斯·考夫曼。我曾在某个夏夜听到他以两倍速度指挥《玫瑰骑士》的前奏曲。我问他为什么?弗朗茨坏笑着回答:“因为我们能做到,这个演出季已经够长了,我们需要放松一下。”

弗朗茨·威尔瑟-莫斯特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2008年

在克利夫兰,他面临着来自该市唯一乐评人的敌意,并在要求解雇他的诉讼中作证。他要求老年乐手退休引起了重重异议,但他的任期总的来说是良性的,而且音乐质量——在这个景况不济的锈带城市,堪称崇高。他离开伦敦后的发展,除了短暂出任维也纳歌剧院的音乐总监之外,一直波澜不惊。这本回忆录题献给“我亲爱的妻子盖丽”。他住在一个田园诗般的湖边,珍惜“回归寂静地沉思的可能性”。60岁的他在事业上可能还有一个高峰需要攀登,但他的野心基因被他对静寂的拥抱而调和。

他的这本书我读得越多,就越相信,一个指挥家的首要职责是想象一个没有噪音的世界,一个在上帝说“要有声音”之前就存在的原初混沌的世界。在指挥台上,弗朗茨·威尔瑟-莫斯特似乎在起拍之前总是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冥想。卡洛斯·克莱伯,这位所有指挥大师中的大师,以前常常会游移不定足足一分钟或更长时间,然后再呼出一口气。富特文格勒以根本不打拍子而闻名。静寂很可能是伟大指挥的真正秘密。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