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说|为何现在的观众会理解不了抗战片

腾讯娱乐 作者/那乌西卡 策划/猱困困
2015-07-07 17:12
来源:澎湃新闻

【导语】

人类自有文字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战争的记录,19世纪末表现力更丰富的媒介——电影诞生,顺理成章也加入了记录的队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它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人类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大量生动的素材。二战逐渐成为了现代电影艺术的重要审美对象,电影在类型化的过程中也逐渐发展出了“二战电影”这个独特的影视分类。

虽然,电影也曾因其跨媒介的强大表现力沦为战争的工具,然而当一部电影中关于战争的残酷一面能够被人看到,它便天然拥有了反战的核心,拥有了可能帮助人们反思这场战争的可能性。

今天,正值拉开中国人民抗战序幕的“七七卢沟桥事变”78周年,腾讯电影带您重读一遍那些给我们留下深刻回忆的经典二战电影,透过它们再次好好审视一下这场战争。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胜利之一,抗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中给人以最大震撼、反思和鼓舞的一段历史,从来都是各种文艺作品所热衷的题材。但是,这段凝固的历史却在战胜国之一的新中国的不同阶段被塑造成了不同的样子。比如,拍摄于建国后“文革”前的平民抗战片,与八九十年代的大型抗战片,以及2000年前后出现的商业抗战片,就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同一段历史。

1949-1966 :平民的狂欢

代表作品:《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

关于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让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难以相信的一个事实是:那个时候最流行的单词不是国家,而是人民。毛时代的中国在追求民主和平等的道路上走得比谁都远,或者说,比谁都要激进。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之下,一种绝对的平民主义思潮成为文艺界的主流,因此在拍摄抗战题材的影片时,主角均被设定为中下层的八路军战士或者普通群众,他们构成了抗日的绝对主力,而“领袖”这种生物基本绝迹。

这些作品在精神层面上最显著的特征是革命的乐观主义,支撑这种精神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也就是说,把对新中国和共产主义的乐观情绪带到抗战的历史中。现代观众大多忽略了这一历史背景,也就无法理解当时的抗战片,所以有了“夸张雷人”甚至“血腥残忍”的批判。

《地道战》剧照

“夸张雷人”的代表作品是《地道战》,尽管片头已经标注了“教学片”,但观众还是一厢情愿地把它当作真实的历史来看,并且表示“这太TM的胡编乱造了,我还是去看美国人拍的二战写实大片《美国队长》吧”。事实上,地道战在对日作战方面起到的作用至少比美国队长对二战的影响要大很多很多,不过它的主要意义在于阻碍日本人的机械化装备,让他们无法快速行军和集结,因此算是一种防守的战术。后来《地道战》的创作者出于传播的需要,发挥了一下想象力,看了无数大片的观众竟然理解不了,这算不算是一种灵异现象?

《小兵张嘎》剧照

“血腥残忍”的代表作品是《小兵张嘎》,跟当时多数作品一样,都是根据真实的人物改编。现代观众带入了高度工业化以后产生的各种小清新情绪,来否定嘎子参与抗日的行为,认为这么大年纪的小朋友应该去读书——这简直就是“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没有面包,可吃蛋糕”的翻版。

更讽刺的是,我们的童年除了张嘎子,还有《七龙珠》和《圣斗士》,后两部作品到处都是断肢和尸体,想起来竟然是满满的美好回忆,这算不算是另一种灵异现象?

20世纪80、90年代:史诗的重现

代表作品:《血战台儿庄》、《铁血昆仑关》、《七七事变》、《西安事变》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所有政策都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过去的敌人成了朋友,过去的毒草成了灵药,过去以平民为主、具有革命乐观精神的抗战片,也变成了更具写实风格的大人物“传记”。

这种转变不但表现在抗战片,解放战争电影同样如此,著名的《三大战役》就是为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而拍,而“献礼片”的叫法也让电影具有了更加浓厚的政治意义。

《七七事变》海报

抗战片中最经典的作品要算《血战台儿庄》,齐集了以上提到的所有特点:首先它选择一场众人皆知的伟大胜利作为故事背景,并且用去了最多的精力来讲清楚战役的来龙去脉;为了更好的表现战争,也动用了我国强大的动员能力,征集千军万马,颇有美国五六十年代史诗大片的感觉;占据故事中心的李宗仁和蒋介石都以相对客观的方式表现,没有丝毫丑化;最后,共产党主动拍摄了一部以国民党为主力的抗战大片,所释放的友好信号很快被对岸的蒋经国get到,“大陆承认我们抗战了,我们也要做出调整”,结果就是台湾开放了老兵来大陆探亲。

《血战台儿庄》剧照

由此,《血战台儿庄》记录了至少两段历史,一个是两岸关系逐渐缓和的历史,一个是中共承认国军抗战的历史,后面这一点,同样经常被小清新忽略,制造出一种“我们打小就被洗脑,不知道国军抗战”的幻觉。

2000年以后:市场的选择

代表作品:《黄河绝恋》、《风声》、《南京!南京!》、《鬼子来了》、《色|戒》

随着商业片在中国的高速发展,电影中意识形态和政府主导的传统渐渐褪去,具有鲜明市场特色的类型片以及借电影自我表达的导演大批出现,这既然是整个中国电影的变化趋势,抗战电影也不会例外。

《黄河绝恋》剧照

说起商业类型的抗战片,不得不提一个从体制向市场转型过程中非常重要,后来却逐渐淡出的导演冯小宁,他的《红河谷》、《黄河绝恋》和《紫日》在当时都算非常优秀和成功的作品,其中后两部都是抗日题材。《黄河绝恋》第一次让爱情在抗战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紫日》别出心裁的将中日俄三方力量放进同一部电影,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国际化”视角,抗日不再是中国与日本的私人恩怨,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迫切要走向世界的愿望。

《风声》剧照

但是在商业片越发成熟的今天,抗战题材反而难得一见了,《风声》则是其中凤毛麟角的精品。它的意义在于证明革命题材仍然有足够广阔的市场,前提是将精神内核从“主义”变成“民族”,以此为基础进行典型的商业化包装是完全可行的。

但是影视圈盛行的小清新之风扼杀了这种可能,像《黄金大劫案》、《匹夫》等影片故事背景也是抗日,但内容实在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以至于几年后,最革命的片子竟然出自一个香港导演之手,徐克的《智取威虎山》虽然不是抗战题材,却与《风声》最像,据说它可能引领红色经典的复兴,大家可以等等看。

徐克版《智取威虎山》

还有一些作品并没有那么迎合市场,比如姜文的《鬼子来了》、李安的《色|戒》以及陆川的《南京!南京!》。《鬼子来了》将遭受侵略的原因归结于中国人民的善良,听起来有些幼稚,但很有姜文的特色,也足够黑色和尖锐(不过这部作品市场上看不到);《南京!南京》的野心极大,试图震撼观众的灵魂,但大多数人只是肉体上产生了不良反应;《色|戒》争议最大,因为抗战题材很少有这种不反思不愤怒不发泄,只顾着撒娇的作品。

《南京!南京!》剧照

总体上看,抗战影片的影响力是随着时间而逐渐变弱的,这不是因为战争已经远去,而是文化圈对历史和未来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正确的理解,在这方面他们真得需要向那位香港导演学习,让享受着一切现代化便利的韩庚与冰天雪地中的杨子荣和他的战士们出现在同一时空,意图已经足够明显。事实上,这是《拯救大兵瑞恩》之类的美国战争片常用的表现手法,但很多观众就是没法理解,您说,这算不算是又一种灵异现象?

【结语】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我们真心相信并且盼望,以上提到的所有灵异现象可以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