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循环经济样本
中国追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2009年1月1日,中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同年,广西贺州建设了循环经济园区。时隔11年,2020年,中国庄严承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次年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拥抱清水净土,拥抱白云蓝天。至此,推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作为经济社会的主体,企业在实现双碳上发挥着重要角色。事实上,中国企业始终响应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华润,这个有着83年历史的大型多元化企业,是这场探索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一个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共生,意味着用从未有过的紧密相连,更长久地解决富余与渴求之间的彼此需要。当这样的共生发生在企业内部,就验证着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一个特定名词——循环经济。
根据相关部门官网2005年《循环经济理念及其产生背景》一文,这一概念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源于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波尔丁对传统工业经济“资源—产品—排放”的“开环”范式提出了批评。
该文章指出,循环经济是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一体,把经济活动重组为“资源利用—产品—资源再生”的封闭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模式。它强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包括大中小三个层面,即企业、区域和社会。
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当前的碳达峰碳中和一样,都是牵动整个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工程,是一场工业文明的绿色革命。
值得注意的是,该文章发布的同一年,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什么是循环经济,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彼时的中国,亟待出现一批探索者。为此,意见专门提出:“通过试点,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和项目领域,进一步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的政策措施,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思路,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
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者
2009年,广西贺州建设了循环经济园区,成为这一模式的探索者。同年,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这让探索者有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底气
华润电力华南大区副总经理左俊杰回忆了建造的来龙去脉,“当时华润集团就考虑利用产业多元化,这种我们国家少有的产业特点,做一个循环经济的样板”。
对于为何选建在贺州,左俊杰说,“因与广西政府有着很好的合作,同时出于帮扶落后地区的目的,我们最终把地址选在了广西最贫困的贺州”。
贺州是一个绿水青山的地方,为了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贺州电厂按照国家当时的最严格的环保标准来进行建设。它是广西第一家同步建设脱硫、脱硝除尘三大环保设施的电厂,而且跟电厂同步投产。
事实上,首先入驻试验田的是华润水泥厂,生产出来的水泥建造了电厂。一年后电厂投产,水泥厂的废渣成为电厂的原料。
两年后,华润家族另一个兄弟华润啤酒也加入进来。华润雪花啤酒(广西)有限公司总经理郝国柱这样解释啤酒厂的加入,“啤酒厂废弃的硅藻土属于很难处理的危险废物,与水泥协同之后,硅藻土就成了生产水泥的骨料”。
复杂的化学反应和能量转换变成了简单易懂的协作链条。电厂消化了水泥厂的废渣,水泥厂消化了啤酒厂的废料,啤酒厂利用了电厂的高温蒸汽。至此,一个封闭循环的体系完成, 三家企业如同结义的三兄弟成为不可或缺的耦合关系。
贺州循环经济园区不仅实现华润企业内部的循环发展,还成功地将外部企业带入了这个闭环体系。2017年。贺州华润电厂历经14次大规模试验,成功地将电厂周边地区大理石企业产生的废浆,利用到电厂烟气脱硫系统中,最终生成工业用的石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曾在2020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指出,“无废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要依靠企业、政府、公众组成的“黄金三角”,脚踏实地分步实施,从“无废城市”试点走向“无废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和环保共赢。
无论是水泥厂生产的废渣、啤酒厂的废料还是大理石企业生产的废浆,都属于杜祥琬所说的要处理的废弃物,而处理好这些废弃物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题中之义,是建设无废社会的基础。
一个实现双碳愿景的重要途径
在2020年11月份召开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解振华高度肯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循环经济事业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他还指出,“十四五”时期循环经济是实现2030“碳达峰”目标和2060“碳中和”愿景的重要途径,建议“十四五”时期做好循环经济顶层设计、创新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推动企业间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合作。
事实上,中国的企业已经为新发展阶段的循环经济打下了基础。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共同完成的《“十三五”以来中国企业节能减排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近九成企业每年均能完成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水平与质量进一步提升,其中有九成企业节能减排的组织与制度建设“力度更大、更加成熟规范”,85%的企业对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的投资额“继续增加”。
华润在这方面已实践多年。近期发布的华润集团2020年社会责任报告显示,华润超额完成央企负责人第六任期节能减排考核年度目标任务。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11.28%、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下降8.50%、COD排放量同比下降47.44%,环保总投入达23亿元。
梳理华润集团历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来看,华润每年都在环保上投入巨额的经费。从2014年开始,华润每年投入环保改造的经费数以十亿计,仅2017年一年就投入近17亿元对煤电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改造。在欧洲标准被视为全球最高环保标准的今天,华润43家热电厂里有40家整体排放量优于欧洲排放标准。
可以说,从2009年建设贺州循环经济园区至今,华润,这个循环经济模式探索者,在节能减排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是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
一个环保产业生态的打造
在取得整体性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企业在节能减排上还面临很大的困境。上述报告的主笔人,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指出,企业开展节能减排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家规定的能耗与环保标准越来越高,但企业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缺乏相应的新技术;二是节能减排项目补贴有限,资金压力主要集中在企业自身。同时,近年来不少企业效益水平出现波动,对企业进一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有一定影响。
从胡迟对当前企业节能减排面临的困境的分析来看,华润模式不具有普适性,并非所有企业都有适合发展循环经济的多元化产业,也并非所有企业能拿出巨额资金投入到节能减排的升级改造中。
当前,企业最急需的是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与信息的推广力度、创建企业节能减排交流平台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这意味着,作为循环经济初期的探索者,华润需要突破内部循环的壁垒,自觉肩负起推动整个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历史使命,输出资金和技术,打造一个环保产业生态。事实上,华润也是这么做的。
结语
2021年起,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当年的循环经济探索者正以更高的站位,勇立新发展阶段的潮头,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着自己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