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记·小暑|出梅入伏,苦夏将至

李蔚
2021-07-07 12:35
来源:澎湃新闻

“小暑过,每日热三分。”

小暑到来预示着夏的“热情”将一日高过一日了。湿漉漉的梅雨季还未完全过去,热浪滚滚的三伏天又将到来,湿热蒸腾,这便是难熬的苦夏了。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高热并非全无益处,恰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稻子,此时都到了收割季。人们会将新鲜的面粉蒸成馒头,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供祀祖先和五谷大神,与乡邻分享,民间称之为“食新”。

趁着天气晴朗,“小暑”前后还有个重要节日,即每年农历六月六日举行的“天贶(kuàng)节”,又名“晒宝节”。过了黄梅天,人们会将书籍、衣物等放到太阳底下晾晒,以免霉烂。

为祛秽浊之气,旧时民间还有小暑簪茉莉的习俗——女子采摘茉莉花作为发饰。直到现在,苏沪等地还能看到老婆婆用细铁丝将连蒂的茉莉花扎成花球、花带等坐在街边吆喝兜售,浓郁的芳香好似一股流淌的旧时光气息。

上海淮海路上,有位81岁的卖花王阿婆,穿着素净戴着一副老花眼镜,利索地将茉莉花扎成手环。澎湃影像 图

2021年的小暑节气从7月7日到7月21日,涵盖“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击”三个物候。

小暑一候:温风至

小暑的第一个五天,温热的风吹来了。

身处世界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紧临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的季风气候极其显著,尤以夏季风和冬季风带来的影响最大。

让小暑气温节节攀升的温热之风属于夏季风的势力范围。

季风是地球上最强大的气候现象。夏季风携带着大量水汽从海洋吹向陆地,影响范围遍及中国东部的广大地区,形成温暖湿润的气候。这促进了中国中部、东部平原农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中国古老文明的发源地。

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夏季风的存在影响了政治、外交、文明,甚至决定了战争走向。早在史前时代,河姆渡人就采用最原始的水上工具——竹筏,最原始的交通方式——漂流,将浙江的支石墓、稻作文化和干栏式建筑等,经舟山群岛东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秦始皇时期著名的求仙问道活动“徐福东渡”很可能亦借助了夏季的西南季风,由宁波慈溪起航,东出杭州湾,北上至日本九州岛附近。而在鸦片战争中,因为英国人的风帆战舰需要借助风力,英军进攻的节奏也与季风变化保持一致,夏季进攻,冬季停歇。

除了季风,夏日亦是台风多发的时节。在台湾、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小暑时节正是台风易现之时,有“小暑惊东风”的说法。也就是说,如果此时吹起东风,可能是台风到来的先兆,要提前做好防范台风的准备。

而对城市居民来说,夏季的风尤为炙热。因为“热岛效应”,城市通常比周边地区气温更高,尤其是夏天,市区与郊区的温度可以相差6度甚至更多,乡村的温度比郊区又更低一些。

“热岛效应”使市区和郊区间形成了局地环流:空气在市区受热膨胀上升,在郊区收缩下沉,郊区下沉的冷空气沿着气压梯度的方向又重回城市近地面。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形成的风被称为城市风,它加剧了城市污染,还会使得城市居民情绪烦躁,精神萎靡,可谓是恼人的风。

2020年8月15日,浙江金华,市区街头骄阳似火、酷暑难耐,出行市民“全副武装“抵御”高温。人民视觉 图

沥青街道,黑色的屋顶,稀疏的植被,人潮涌动的街道,所有这些都让夏天的城市变成了天然的火炉。而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热岛效应”正变得日益严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表明,由于气候变化和灌溉农业的发展,2070年至2100年,中国的华北平原可能因为极端的热浪而变得不再适宜居住。

到那时,温热的风将不再是小暑、大暑的“专利”,而可能成为笼罩在众多城市上空的挥之不去的“锅盖”。

小暑二候:蟋蟀居壁

小暑的第二个五天,蟋蟀羽翼初成,不能飞行,居于墙壁缝隙之中。

蟋蟀,一种古老的昆虫,据研究已有1.4亿年的历史,因能鸣善斗自古被人饲养。

在人们学会斗蟋蟀之前,蟋蟀被当作古代的“随身听”。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记叙了唐朝赏玩蟋蟀的场景:“每到秋时,宫中妃妆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

蟋蟀之所以会唱歌,源于其独特的翅膀构造。蟋蟀右边的翅膀长有锉刀状的翅膜,左边翅膀有硬刺状的翅膜,张开翅膀左右摩擦时,就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和许多鸣虫类似,只有雄蟋蟀才会歌唱。雌蟋蟀的翅膀平滑,无法发声。

2019年8月17日,杭州里仁坊巷“玩虫集市”内的蟋蟀。人民视觉 图

蟋蟀的鸣声丰富多样,不同的音调、频率表达不同的涵义。夜里响亮的长节奏的鸣声,既是为了吸引异性,也是在宣告领地,警告竞争者不要侵犯它的地盘。当有其它同性进入其领域,蟋蟀会发出急促的鸣叫以警告对方。

当雌雄蟋蟀相遇时,雄虫的鸣叫声可变为:“唧唧吱、唧唧吱”,交配时则发出带颤的“吱……”声。

而当两只雄虫相遇时,则会竖翅鸣叫,随即头对头,相互撕咬、蹬踢,进退滚打起来。

印度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指出,许多小体型蟋蟀虽然自身无法发出响亮的鸣声,却会通过制造树叶“扩音器”来增加音量,吸引异性。它们会在叶子上咬个洞,将头和身体的一部分从洞里钻出,随后开始鸣叫。叶子在这里起到了扩音器的作用,还能在视觉上增加蟋蟀的体型,使它们显得更为威武雄壮。

实验表明,被吸引来的雌性树蟋蟀会大大延长与小体型雄性蟋蟀交配的时间,时长甚至会超过一小时,远比与大型蟋蟀交配的时间更长。

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果然是智慧的象征,原本在生存竞争中并不讨好的小型蟋蟀一下子获得了比较优势!

获得姑娘芳心的方式不止一种。有一种树蟋蟀深谙“绑住TA的心,先要绑住TA的胃”,雄虫背面的翅下有一种腺体,能分泌雌虫喜欢吃的液体。这样,它们不光能用鸣声吸引来雌虫,还能用好吃的留住新娘,直到顺利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

蟋蟀的寿命并不长,生命周期一般不到一年, 有“百日虫”之称。根据成虫时间的早晚,玩蟋蟀的行家将蟋蟀分为三类,立秋前成虫的蟋蟀称为头茬,立秋与白露之间成虫的蟋蟀称为二茬,白露后成虫的蟋蟀称为三茬。

关于小暑二候,另有“蟋蟀居宇”“蟋蟀居辟”等不同说法。一种解释是说由于天气越来越炎热, 连蟋蟀都离开田野, 迁往较为阴凉的庭院, 或村头屋角的石缝里穴居。但小暑时节,蟋蟀尚未生长成熟,故取朱右曾对《逸周书·时训》“螅蟀居辟”的校释:“螅蟀生土中,有翼而未能飞,但居壁上。辟、壁同。”

从古至今,斗蟋蟀曾让无数人沉迷其中。其中最出名的两个历史人物分别是南宋宰相贾似道和明代宣宗朱瞻基。

贾似道不通政务,却精于逗蟋蟀,更著有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促织经》,人称“贾虫”。《促织经》共二卷,分论赋、论形、论色、决胜、论养、论斗、论病等,对蟋蟀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而朱瞻基正是蒲松龄《聊斋·促织》篇的原型。“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指的就是“蟋蟀皇帝”朱瞻基。他曾派遣许多宦官到全国各地采买蟋蟀,导致了官宦毁坏农田和农民房屋的事件;后听说江南一带盛产蟋蟀,竟密诏当时的苏州知府况钟进献一千只上好品种的蟋蟀,更由此闹出了人命案——一粮长用良马换回上好的蟋蟀,妻子出于好奇打开笼子观看,一不小心放跑了蟋蟀。妻子吓得上吊自杀,粮长也在悲痛恐惧之中选择了自尽。一只蟋蟀,断送了两条性命。吕毖所写的《明朝小史》记载了这个家破人亡的惨剧。

在娱乐方式极大丰富的今天,蟋蟀的吸引力早已不复从前。但我们受到的种种诱惑更甚于古人。这个时候,不妨想一想蟋蟀,提醒自己切勿玩物丧志。

小暑三候:鹰始击

小暑的第三个五天,幼鹰开始学习飞行搏杀猎食的技术。

老鹰,泛指日行性猛禽,包括猫头鹰以外的隼形目和鹰形目,如隼、鹰、鵟、鹫、雕等,体型大小、习性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发现的一共有67种。

鹰形目包括鹰科、蛇鹫科、鹗科与美洲鹫科四科。中国仅有鹰科和鹗科。

2019年6月22日,新疆阿勒泰,雄鹰在蓝天翱翔。人民视觉 图

鹰的食性多种多样,有的吃腐肉,如多种兀鹫;有的吃鱼,如渔雕;有的吃爬虫,如蛇雕;有的吃昆虫,如蜂鹰;还有些食性特殊,如以油棕果为主食的棕榈鹫和爱吃蜗牛的蜗鸢。

在所有的鹰中,国人对金雕情有独钟。它是北半球广为人知的猛禽,飞行技巧和狩猎能力强大。大鹏展翅中的“大鹏”说的就是金雕,《射雕英雄传》里边的雕可能也是以它为原型。

鹗科鸟类俗称鱼鹰——过去仅一属一种,最新分类系统中被分割为2种,是渔民的好帮手。它们以鱼类为主食,通常在水域的上空翱翔,一旦发现猎物就高速俯冲入水中,用双脚提着战利品腾空跃起。它有着猛禽中独一无二的脚部构造,外趾能向后反转,形成类似攀禽般两前两后的对趾,这能帮助它们牢牢地抓住猎物。

鱼鹰寻找到配偶后的“婚飞”别具一格,配对以后常常比翼双飞,鸣声不断。人们普遍认为,《诗经·小雅》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象征爱情的“雎鸠”就是鱼鹰。

古人极为推崇鹗的勇猛锐利,用“鹗视”“鹗顾”来形容勇士的神态动作。孔融在《荐弥衡表》中还用“鸷鸟累百,不如一鹗”来形容弥衡的才华卓绝。

隼形目包括隼科,共有约63个现存物种。隼科是体型中等或稍小的猛禽,常见的有游隼、红隼,以蜥蜴、昆虫、啮齿动物或小型鸟类为食,多单独活动,是视力最好的动物类型之一。

因为隼类的飞翔和捕猎技术高超,常被人们饲养用来狩猎,导致数量下降。尤其是游隼,它是俯冲速度最快的鸟类,也是世界上多个国家常用的猎鹰。

用鸟做饵,撒网后端着弩弓静静匍匐,等候鹰、隼等猛禽上钩……电影《无人区》揭露了不为人知的盗猎者日常,紧随这些操作之后的还有更为残酷的驯鹰、“熬鹰”过程。从抓捕、运输、再到驯化,每一个环节都极其严酷。据圈内人士的统计,除专业的驯鹰师外,要驯化一两只能够出猎的猎鹰隼,其间要经历大量的鹰隼或死、或伤。有的玩家甚至玩死10只左右才能练出一只。

伴随这些鹰隼的,除了“训练”引发的行为异常,还有脚垫病、霉菌感染、寄生虫爆发等各种绝症。

“左牵黄、右擎苍”的英雄梦,背后是鹰隼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

有些隼类擅长适应人类聚居环境,如红隼,它是最可能出现在城市中的猛禽。它具有悬停的特殊技能,可以像直升机一样停在空中,观察底下有没有老鼠、昆虫、小鸟之类的猎物。

2020年7月29日,南京长江边,一只老鹰在空中徘徊。人民视觉 图

城市里的小鸟警惕性差,容易捕食。不过,生活在城市的猛禽也有自己的烦心事儿,比如来自装有透明玻璃的高楼大厦的“鸟撞”威胁,还有吃了被毒死的老鼠后引起的二次中毒问题。

无论如何,当看到这些雄健的鸟儿在空中滑出优美的弧线,展翅翱翔,你会感到,原来生命的野性近在咫尺。

这期,我们将回顾夏至的物候观察记录。下一期《物候记》,我们将为大家解读大暑三候,同时回顾小暑的物候观察记录。

(作者李蔚系自然教育机构自然萌创始人。封面、物候卡插画:季静,封面图设计:薛之韵,海报设计:白浪。)

“物候记”专栏记录一年之中节气、物候的指征,观察自然变化与城市生活的关联,积累当代中国城市的物候观察资料。

    责任编辑:康宁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