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照耀|劳模为什么日夜不分拼命工作

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梁嫣佳 张洪斌(特约)闫以豪 文字/剪辑 王小小 调色 江勇
2021-07-10 16:20
来源:澎湃新闻
劳模们希望通过自己更加努力的工作,能够来回报国家对他们的这种关爱和关心。(02:29)
“当时村民对这个环境我觉得已经不能用满意这个词来形容,他们还是很激动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杨辰回忆道。

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在闸北、普陀、长宁三个区里,从400人以上的大型五金化工厂里选拔出了一批先进工人入住曹杨新村,“最后选择的是271个单位,每个单位都挑了三五户,大的可能有二三十户,把他们就是安排在新村里面。”在经过大量资料的调研核实后,杨辰在自己的著作《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中写道。

第一代的新村居民是由国家单位通过对年龄、家庭住房面积、工作积极程度等综合考量之后选择出来的,其中也包括了单位内部选拔的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所以当时他们觉得能够被选中入住新村里面,真不是一般的工人。我们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工人的精英,精英群体。”

1952年,先进工作者入住曹杨新村新闻宣传片。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 提供(02:58)
对当时的工人们来说,住进曹杨新村可谓是一种荣耀。和同代的人相比,他们的居住条件一下子有了一个巨大的提升,换成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家里,他们用上了现代化的抽水马桶、煤气、电灯;走在小区里,他们看到的是红顶绿窗白墙的屋宇和工人阶级第一次接触到的公园;走进社区,新村配备了邮局、医院、银行、商场等等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有的时候回家就觉得这个环境会这么像花园别墅,这么一种感觉。”曾有老居民这样回忆50年代的曹杨新村,一种实实在在的翻身感,让他们的言语间满是自豪。

“因为国家政府对他们非常的照顾,所以他们跟单位跟自己的工作生产上,他们自己就要舍小家为大家。特别是住在新村的一些劳模,他要起到带头作用,所以他在工作当中是非常的投入。”劳模们希望通过自己更加努力的工作,能够来回报国家对他们的这种关爱和关心。杨辰提到,几乎所有的新村居民都会和他聊到这些事情,无一例外。有些居民高兴了还会唱歌,喊着当年的口号,像是“一人住新村,全厂都光荣”等等。

曹杨新村,是中国第一个人民新村,也是全国工人新村的代表,它承载着过去劳模光辉闪亮的那个年代。新村居民们感恩于国家对他们的照顾,所以除去工人这个身份赋予他们的义务,劳模们个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是他们全身心投入生产工作的源动力。

    责任编辑:高剑平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