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江湖|从监督到价值创造:《红楼梦》里尤氏与探春的实践

袁敏
2021-07-03 07:43
来源:澎湃新闻

今天试着说说博大精深的《红楼梦》。

有人说如果你只读一本小说,那应该是《红楼梦》,虽然有可能存在一些偏颇,但于我而言却心有戚戚。如果问《红楼梦》讲什么的,答案估计五花八门,比如鲁迅先生读出了“情”,蒋勋读出了“佛经”的味道;林语堂更是将其作为探测中国人脾气的一个“试金石”,因为你是喜欢黛玉还是宝钗,答案基本就体现了你的“脾气”。如果是黛玉,那说明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如果喜欢宝钗,基本算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白先勇则认为,念过《红楼梦》、且念通《红楼梦》的人,对于中国人的哲学、中国人处世的道理,以及中国人的文字艺术,和完全没有念过《红楼梦》的人相比,是会有差距的。

曹雪芹实在是个伟大的作家,仅就刻画人物而言,就非常值得学习。比如你把小说中某个人的名字隐去,仅留下这个人所说的话,基本上可以判断出是谁说的,因为刘姥姥和贾母虽说都是老人家,但语言风格绝对不一样;王熙凤和尤氏都是主事的,行事风格则迥然不同。再加上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饮食养生、建筑美学等等,可以说《红楼梦》就是一部百科全书。你要学习做销售,可以看看马道婆对客户心理的掌控能力;作为普通的职场人,可以学学小红的机会捕捉能力和贾芸的送礼技巧;选人用人能力,那就莫过于贾母的慧眼了。

我在课堂上常问的问题是:如果在《红楼梦》里选个会计或财务,你会选谁?

得到最多的答案往往是王熙凤,这个答案也许不错(可以参考拙作《王熙凤是个好CFO吗?》)。但今天我想说说另外两个人,也即尤氏与探春的小故事。她们的共同特征,是可以与王熙凤对着干,敢于指责乃至变革王熙凤的做法。尤氏与探春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也许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好“会计”。

先说说尤氏为王熙凤办“生日会”的故事。九月初二是凤姐的生日,贾母亲自出面协调,通过“凑份子”的方式融资,“募集”了150多两银子来办生日会,并指定尤氏作为主事人,可谓给足了凤姐的面子。

得到贾母的首肯和信任是不容易的。而事实证明,尤氏是实至名归、不负众望。想要把这个“生日会”办成功,首先钱得到位。

一是收费标准要透明和公平。贾母、薛姨妈每人20两;邢夫人、王夫人每人16两,尤氏、李纨每人12两,以此类推,包括赖嬷嬷等管家婆、各位姑娘、姨奶奶、丫鬟等一个都不能少。

二是“法不外乎人情”。贾母同情李纨“寡妇失业”的,提出自己代出这笔款项;会算账更会做人的凤姐,则建议贾母“先算算账再揽事”,因为还有宝玉、黛玉的账,可能也要老太太出。别这会说得高兴,过会一算再心疼,所以“大嫂子”的账就转记在了凤姐的头上。

要做的事明确了,有多少钱也清楚了,接下来就是怎么把这个事情办得漂漂亮亮。尤氏先是“收款”,因为“记账”是一回事,“收账”则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凤姐就冲回了一笔“坏账”,因为承诺是一回事,履行承诺则是另一回事了。显然尤氏对凤姐的为人有深刻“洞察”,在收银子的时候坚持“当面点清”,果然少了李纨的那一份;既然凤姐会做人,尤氏也差不了哪里去,直接把平儿、鸳鸯、彩霞、周赵二位姨奶奶的份子也退了回去,最后真正用到办生日的经费就只剩下了130两左右。

其次,事要办得漂亮。生日要办得好,理应得到贾母、王夫人,尤其是凤姐的认同。除了“现场会议”之外,尤氏又先后通过平儿、鸳鸯、彩霞等路径,进一步了解王熙凤、贾母和王夫人的偏好,喝什么酒吃什么菜,看什么戏听什么书都心中有底。实践证明,生日当天“事情”办得十分热闹,不但有戏,连耍百戏的并说书的男女先儿全有,上上下下可谓皆大欢喜。

所以你看,贾母选人是有眼光的,且不说尤氏办事的能力,就是敢于和凤姐“丁是丁卯是卯”地较真要钱,还要求“当面点清”,这份勇气就值得赞赏。

再说说三姑娘探春“兴利除弊”的事。“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以姑娘之尊,以贾母之爱,以王夫人之付托,在王熙凤生病的时候暂代数月,不仅把账做得清清楚楚,而且还顺便做了一些革新,连王熙凤都直说:好,好,好个三姑娘。

探春“主政”后,开始接触到“管家”的核心职责,制度合理的,就严格执行;不合理的,就进行改革。

比如报销。虽然这是最基本的工作,但猫腻也很多,尤其是下面那些“刁奴”,就经常挖个坑、考个试。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需要给点“抚恤金”,给多少呢?这是管家吴新登家的给探春出的第一道“考题”。赵姨娘的兄弟,那就是探春的舅舅,但吴新登家的不讲探春的舅舅,而是讲“赵姨娘的兄弟”,潜台词是赵国基是贾府的佣人,虽然赵姨娘当了贾政的妾,但仍然没有地位。如果探春你处理不好,不但这些管家媳妇不畏惧叹服,还会编出很多笑话来。所谓“刁奴蓄险心”,就是看你是否“精通业务”,会不会出丑,别说帮你了,等着看笑话呢。

好在探春“精明”,坚持拿来以前的旧账看看“先例”,搞清楚“佣人”也是分类的,袭人属于“外头”的,所以家人过世的赏银标准是40两;赵国基是“家里”的,只能给24两,“例行管理靠制度”,例外也有,不过要注明原因,比如有两个“特例”,都是“外头”的,一个赏了60两,一个赏了100两,原因是一个现买葬地,额外给20两;一个是隔省迁父母之柩,额外增加60两。按照规定,赵国基只能有24两,规则明确,依据充分。

再比如“开源节流”。宝玉、贾环、贾兰本身有月例,去读书还要申请每位8两银子的使用,对不起,“蠲了”,也就是以后这项费用没了。姑娘们每月也有月例,本来不是买胭脂头油的,但因为买办们履职尽责不到位,买的东西不够好,搞得小姐们要另外花钱重买,钱花两起,东西白扔一半,对不起,也“蠲了”。这属于节流,更是“除弊”。

还有兴利。同样的一个大观园,在王熙凤手里就是“负债”,因为每年都要从账房上领银子,婆子、小厮、花匠、石匠的工资,加上各种资产的维护保养,花鸟虫鱼的开支等等,少说也要四五百两银子。到了探春手里,通过制度变革就开始产生“利润”,成为名副其实的“资产”。

原来,年里探春跟着大家去了大管家赖大的家里,发现赖总管的小园子,面积没有大观园一半大,树木花草也少多了,但因为搞了“承包”,除了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居然还有二百两银子的结余。于是,探春“照猫画虎”,与李纨、宝钗和平儿“集体决策”,找了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事的,“归口管理”、“承包到人”,于是有专人来修理花木草水,自然一年好过一年;东西也能够物尽其用,不会暴殄天物;老妈妈们可以借此小有补贴,在园中辛苦也有了补偿,积极性会提高;还可以节省花儿匠、山子匠及打扫人的工钱,实现了“以有余补不足”,通过使之以权,动之以利,这些老妈妈们无不踊跃参与,各尽其责。

你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探春不仅向“规则”学习,还通过走进赖大家的园子向“先进经验”学习,通过修正规则以顺应人性,最终将大观园打造成了“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顺便凝聚了人心,实现了官中、园内主子、丫鬟婆子的多赢。

华为的任正非先生认为,搞财务的人不能只会“拨拨算盘”,那是小会计,你要晋升,就需要懂业务,要多学习多思考,不是任命了再学,而是要充满电,时刻准备着。通过参与项目、了解业务,就能够从外行成为内行,从项目财务升级为项目CEO,如果你连机器设备都不熟悉,怎么能做出计划;如果没有实践过,连工时定额都不清楚,怎么做出预算?显然,一个会计 “算账”是基本功,还要参与业务,明白计划、预算、核算,再做概算,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晋升的机会也大大提高。

尤氏是有实践经验的人,能够通过做凤姐“生日会”这个项目来检验计划、预算、核算的能力;探春更厉害,虽然没有实践经验,但善于学习,敢于改革,通过“干中学”来执行制度,通过“向社会这本无字天书”去学来改进制度,将凤姐执政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予以革除的同时,实现了“多打粮食”的目标。难能可贵的是,她们都敢于挑战“权威”,管你凤姐位高权重,认理不认亲,一个敢于较真,一个不怕叫板,不负所托的同时,让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有了价值。

会计是一种低成本的、建立信任的制度安排。贾母选择尤氏、王夫人委托探春,体现了这种信任。如果说尤氏从“项目财务”升级到了“项目CEO”,那么她敢于向凤姐讨账,充分说明了会计监督的重要性;探春是“垂直”晋升到了“集团CFO”,她的大胆变革,侧面印证了岗位轮换和集体决策的必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从“核算”价值转化为“创造”价值,是探春的优点,也是会计人员进阶的必然选择。

如果你是新人,或许可以尝试从尤氏的“项目”实践着手,积累业务知识;也可以从探春的“兴利除弊”出发,抓住机会努力创造价值,在履行受托责任的同时,成为让领导放心的好“会计”。

(本文为澎湃商学院独家专栏“会计江湖”系列之四,作者袁敏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会计学博士,研究方向:内部控制、资信评级等,出版有《资信评级的功能检验与质量控制研究》、《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案例》等著作。)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