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证照分离”全覆盖,上海“试验田”种成功了

2021-06-30 17:06
来源:澎湃新闻

国务院日前正式印发《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决定自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并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大改革试点力度,在更大范围和更多行业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力争2022年底前建立简约高效、公正透明、宽进严管的行业准营规则。

“证照分离”改革,是从上海的“试验田”里开种的。2015年,在上海浦东新区开始试点;2017年,国务院要求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证照分离”改革,2018年底,国务院要求第一批106项改革全面铺开。7月份开始的全覆盖,意味着上海浦东“试验田”种成功了,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成果示范,未来在更大范围内为企业减轻审批负担有了可复制的路径参考。

“证照”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两把钥匙。所谓“照”,指的是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而“证”,指的是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按照改革前的流程,要想创办一家公司,首先要取得主管部门的经营许可证,才能到工商部门申办营业执照。而实现“证照分离”后,只要到工商部门领取一个营业执照,就可以从事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从事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再到相关审批部门办理许可手续。

从六年来上海的经验来看,“证照分离”改革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比如“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审批”事项取消以后,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登记注册的消防技术服务企业,从改革以前的21家,增加到目前的104家。

6月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上海市常务副市长陈寅表示,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就是让企业既能够进得了市场的“大门”,也可以入得了行业的“小门”。

有过创业开公司经历的人都知道,企业往往是办照容易办证难。在过去,大多数创业者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准入不准营”,有营业执照却依然不能营业的现象普遍存在,行业的准入“小门”成为了困住企业发展的第一道关卡。而“证照分离”改革,正是简政放权改革落地的重要一步,针对以往存在的审批难、慢、繁、不透明等痛点,“证照分离”从企业经营的起始端,就清除了可能存在的行政审批障碍,帮助企业实现“开门大吉”。

 “证照分离”改革将大大减轻市场主体起步负担,为市场主体创新扫清障碍,让更多的企业能够轻装上阵,积极应对市场竞争。

    责任编辑:沈彬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