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已连续22周下降,“猪坚强”杠上了PPI
农业农村部对全国500个集贸市场监测数据显示,6月份第4周,全国生猪均价为13.76元/公斤,从1月份第3周的36.01元/公斤起,已连续22周下跌,累计跌幅达62%。生猪价格的下降带动了终端零售市场价格的继续下行,6月份第4周,全国猪肉价格为24.60元/公斤,较1月份第3周下跌29.62元/公斤,累计跌幅达54.6%。
2021年6月3日,北京,超市中的猪肉摊位。人民视觉 资料图
动态看,决定猪肉价格未来走势的最主要因素是供给端能繁母猪存栏数。按照农业农村部的数据,国内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在4.17亿头左右,而如果按其中总共4365万头能繁母猪每头一年可提供16头肥猪来测算,那么现有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一年提供的肥猪出栏量可达6.98亿头以上,对应国人一年消费5亿-6亿头猪的常态,意味着现有能繁母猪的生产效率可以完全满足需求,而只要供应处在持续宽松状态,猪肉价格就难有亢奋上行的表现。
再看需求侧,按照传统,猪肉历来是百姓饭桌上一道重要的菜肴,但这种消费程式却愈来愈受到消费升级以及消费行为再校准力量的解构。一方面,2020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2%,相比10年前大幅下降近10个百分点,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反映的是居民食物支出占总消费比的减少,其中就有猪肉消费比重的下降;另一方面,国内居民尤其是更多城市居民的消费重心转移到生活质量提高的层面上来,以“低脂、零卡、减肥、瘦身”为宗旨的轻食消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而且从一线城市蔓延至二线、三线甚至四线城市。
当然,少吃或者不吃猪肉究竟是否可以达到减肥与瘦身的效果众说纷纭,但猪肉的热量与脂肪含量显著超过鸡肉、牛肉以及鱼类却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少吃红肉多吃白肉就成为了许多人的替代消费倾向,同时消费的轻食化进一步提示我们,猪肉其实已经不再是许多人生活的必需品,如果将来猪肉价格再度出现上涨,民众可以对猪肉“用脚投票”,转而对脂肪含量更低的鸡肉、鱼肉等“用手投票”,而且这种替代会在轻食消费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强烈,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数据显示,过去20年以年均一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下降,而在替代意识的作用下,猪肉消费比还会继续降低,从而对猪肉价格的上涨空间构成挤压。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月度统计数据,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3%,创去年10月以来新高,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9.0%,创2008年10月以来的历史最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受到猪肉价格大幅下挫的影响,5月份食品价格仅上涨0.3%,对于在CPI权重中占比近30%的食品分项来说,其价格的被抑制无疑对CPI的上行起到了不小的下拉作用。但是,猪肉价格的最大贡献并不是直接压扁了CPI上行的空间,而是压制了PPI向CPI的传导渠道,缓释了CPI进一步上行的风险。
分析发现,与绝大多数食品价格较为疲弱完全不同,CPI中的非食品价格如交通通信、娱乐休闲品价格等均在5月份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与此同时,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涨幅也较大,两类商品均与PPI中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紧密关联,如石油价格的上涨带动机票、旅游价格的上涨,也会抬高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制造成本。另外,食品、衣着、一般日用品是CPI与PPI的重叠内容,PPI中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也必然直接反映到CPI的身上。因此不得不承认的是,今年以来由全球大宗商品上涨引起的PPI上涨进而传导给CPI的轨迹已非常清晰。
但是,国内市场运行的实践结果证明,只有两者在同步状态下,PPI对CPI传导才能畅通,失去CPI的共振与响应,PPI的传导力度将非常有限。结合目前实际,虽然猪肉项在CPI中的权重只有2.5%左右,但由于它同比的高波动性,猪肉成为影响CPI同比的最重要分项。而从实际影响结果看,基于产业的关联性,猪肉价格的下降多少会倒灌到玉米、豆粕等粮食产品身上,至少可以抑制后者上涨的节奏与力度;同时横向上肉类的彼此替代也不是单向的,猪肉价格的不振也会对鸡肉、牛肉等价格构成一定程度的拖曳,从而整体上减弱食品价格上涨的风险,而只要食品价格受到了抑制,CPI就基本失去大幅上行的动能,在这种情况下,即便PPI引吭高歌,可能也是曲高和寡。实际上,从前五月的走势看,CPI同比涨幅只有0.4%,而PPI则达到4.4%,二者的“剪刀差”还在继续扩大,表明前者并没有追随后者的脚步或者受到后者的传导,其中低迷的猪肉价格所起到的作用应当功不可没。(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