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起诉6名中国公民涉经济间谍罪,谎称开会邀一教授与会抓捕

澎湃新闻记者 郑怡雯
2015-05-20 18:35
来源:澎湃新闻

        针对6名中国籍公民被美国法院以经济间谍罪起诉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5月20日表示,中国政府对有关事态严重关切,正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中国政府将会确保中国公民在中美人员交往中的正当权益不受损害。

        美国司法部19日发表声明称,包括3名中国教授在内的6名中国公民涉嫌合谋从美国Avago Technologies与Skyworks Solutions Inc科技公司窃取与薄膜体声波谐振器技术相关的商业机密,以期“在长远上让中国政府控制的大学和企业受益”。据《纽约时报》19日,6名中国籍公民已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北区联邦地区法院以经济间谍罪起诉。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倪峰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近年来,美国方面针对中国的商业间谍罪起诉有所增加。一方面,这表现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愈发突出,凸显了中美经济结构在竞争方面的矛盾增多;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美国不仅仅将盗窃美国公司机密当作经济问题,更是当作中美战略问题来处理。选择在5月下旬这一时机公布此案案情,可能有两方面原因:近期,美国国内对华势强,最突出的体现是中美南海问题上的分歧,这种强硬会影响其他方面(公布商业间谍案);今年6月将举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美国将此商业间谍案情视作一张与中国博弈的牌。

声称6名中国公民窃取美国通讯技术

左一、左二分别为天津大学年轻博导张浩、庞伟

        据英国BBC报道,该指控最初于4月提出,此前一直呈保密状态。在近日美国检方公布的起诉书中共有6名被告,均为中国公民,其中3名是天津大学教授,分别为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学院教授张浩(音),天津大学教授庞伟(音)、陈金平(音)、天津大学毕业生周冲(音)、张浩及庞伟就读南加州一所大学时的同学张会遂(音)以及ROFS精密仪器公司的中国籍总经理赵刚(音)。

        起诉书称,张浩和庞伟在美国南加州一所大学修读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时相识。在此期间,他们获得美国国防研究项目署提供的经费,进行薄膜体声波谐振器(FBAR)技术的研发工作,这项技术主要用于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的移动装置,该技术也被用于一系列军事和国防通讯技术中。

        起诉书还称,2005年,张浩和庞伟获得博士学位后,分别出任美国Avago Technologies科技公司及美国Skyworks Solutions Inc.公司的FBAR技术工程师。2006年和2007年,张浩、庞伟及其他几人开始接触中国大学,寻找在中国生产FBAR技术的可能性,得到天津大学支持在中国建立FBAR技术中心。2009年中旬,张浩和庞伟成为了天津大学全职教授,两人与其他几人在天津滨海新区合资成立ROFS精密仪器公司,计划在中国全面生产FBAR技术产品。

        目前,天津大学校方、两家美国科技公司未对有关这一案件作出回应。

1名被告被美方“假邀请、真抓捕”

        报道称,6名被告之一的天津大学教授张浩于当地时间16日从中国飞到美国洛杉矶入关时,遭到美国警方逮捕。有报道称,其余5名被告目前仍在中国。

        张浩此次赴美是接到邀请参加一个会议,当时他和妻子均持旅游签证到美国,但实际上却是联邦执法人员安排的抓捕行动。

        侨报网报道称,当地时间18日,张浩首次出庭。在法庭上,张浩表现坦然,他不时向坐在旁听席上的太太传递鼓励的眼神。该案在进入下一步司法程序前,原本要经过一次验明身份的听证,即验明被捕者是否警方要逮捕的人,但张浩表示,他是警方要寻找的目标,不必举行验明身份听证。

        目前,负责起诉张浩的助理检察官为马特•帕瑞拉(Matt Parrella),他在法庭上表示,检方的起诉书尚未被翻译成中文,也未向辩方公开起诉的罪名。但辩方已意识到他被起诉的内容。

        张浩的辩护律师邓洪表示,张浩的案件“完全是(双方)的版权之争”。邓洪还表示,张浩案最终将转至北加州的联邦法院审理。张浩太太表示,张浩很冤,但她拒绝向记者透露更多案情细节。

        根据美国法律,张浩的罪名一旦成立,将面对多达10年至15年的监禁和最多50万美元的罚款。

美国滥用间谍起诉,多次无中生有

        此前,美国曾多次无端指控中国人“偷窃该国技术”,但很多指责被证明是无中生有。今年3月,曾被美媒热炒的“中国间谍窃取美国大坝信息案”以美方的撤诉而宣告结束。中国驻美大使馆曾回应说,这些指责是毫无根据和不能接受的,美方应停止这种别有用心的捏造。

        为何近年来,美国屡屡向中方起诉各类商业间谍案件?

        分析称,这表明美国正日渐聚焦于商业机密窃取问题,该问题被美国认为是首要国家安全关切。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杰夫•拉特基(Jeff Rathke)曾在记者会上称,美国致力于保护美国企业的商业机密。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每年有1%到3%的国内生产总值因为商业机密盗窃而流失。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将包括导致商业机密盗窃的网络侵入活动在内的网络犯罪,列为排名第三的重要任务,仅次于恐怖主义和反间谍工作。FBI称,从2009年到2013年,有关商业机密的调查增加了60%。查处更多商业机密窃取案件成为美国司法部正面临着巨大压力。

        这种针对“泛滥式”打击甚至危及到了美国本国公民。澎湃新闻本月曾援引《纽约时报》的报道称,华裔科学家雪莉•陈(Sherry Chen)被美国政府误当作中国间谍,随即被逮捕。尽管美国当局认识到错误,最终释放了她,但这次飞来横祸让她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失去了经济来源。

        倪峰表示,针对中国的各类起诉案件增多也体现出美国商业集团对华政策的微妙变化。随着中美经贸摩擦的增加,美国商业集团对中国市场产生不满情绪,“起诉”被视作美国企业表达不满的“宣泄出口”。

        今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布一项针对网络攻击和商业秘密窃取的行政命令,称破坏关键的基础设施、侵吞资金、利用商业机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以及破坏计算机网络,将招致处罚,而那些故意使用窃取的商业秘密损害美国经济的企业,也将成为打击的目标。

        路透社分析称,美国立法界及安全和法律专家对该举动表示欢迎,但他们称该行政命令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同时警告说,目前明确“定性”网络攻击行为并认定负责人仍很难,《纽约时报》分析称,司法部门很难有效应对网络间谍案行为,调查此类案件的压力可能弊大于利。2013年,美国司法部发起了多起诉讼,指控一些中国公民窃取商业机密,从而为中国企业牟利,但这些案子都与网络攻击无关。

        倪峰表示,奥巴马遏制网络间谍战略收效甚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关于互联网安全的国际规则还未建立起来,没有共同行为准则和共同基础,难以实施有效具体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