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之音③|食堂负责人周良:吃饭事大,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

澎湃新闻记者 梁嫣佳
2021-07-07 20:48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旧闻新读——旧闻指的是当年的媒体对当事人和事的采撷。当我们在操作曹杨新村这个专题时,那些散落在纸片中的人物,慢慢浮现出来。一般,他/她们的形象夹杂在那些热情洋溢的词藻之中,或刚性的政策条例里,又或震耳欲聋的口号声中。作为个体的他/她们,被密密的文字所挤压、所吞没,间或,突然跃出纸面之上——一个社会主义新人被抛向时代浪尖,大肆报道并传诵一时。

他/她们在时代洪流之中沉沉浮浮,有人成为幸运儿,有人沉寂下去,今日,我们将他/她们从字里行间中“托举”出来,由他/她们自己来朗读这时代之音,这里面有青春、有热血、有理想、有奉献,有爱有恨,有荣耀与困境的纠缠。

新民晚报 1961年1月14日 4版 孟惠普 毕馨元(翻拍)

【街道党委全面关心群众生活 深入食堂展开“四边"工作】

【曹杨新村居民随到随吃表示满意】

读报人:周良
(本报讯) 曹杨新村街道党委深入食堂大抓政治思想、饭菜质量、经营管理、劳逸结合等工作,上月二十日以来,党委极大部分同志在四个书记的亲自带领下,分别到各村食堂参加劳动,并贯彻了“四同"精神,采取边劳动、边发现问题、边研究问题,边解决问题的“四边”方法,食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进。

党委干部到食堂后,广泛召开了各种座议会,听取群众对食堂工作的意见。他们首先从提高食堂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着手,然后对饭菜质量问题作为中心问题来研究。小菜经过了改进以后,博得了群众的好评。为了减少在高峰时间的集中排队现象,他们帮助食堂合理安排了劳动力,重新调整了班次;同时还采取了公布当日出售小菜的品种和价格,以免群众临时问价付费,浪费时间。食堂里设立了老年人、病人的供应处,让他们随到随吃,对真正有困难的人,还送饭菜上门,六村食堂除了在饭菜桶上加盖保温外,还发动群众,利用旧草绳编成草窝,将饭菜桶装入草窝内,做到三餐常热。食堂还加强了经营管理工作,普遍做到了经济核算,不亏不盈,建立了各种必要的制度,如验收制度、民主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度,设立了群众意见箱和意见簿。

60年代,曹杨新村街道党委对食堂的管理非常用心。 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 供图 

劳逸问题方面,一向被认为食堂要实行八小时工作是办不到的,现在经过研究,发现了不少地方有浪费时间的现象:如过去做夜班的八点钟上班,其实吃夜点心的人总要在十点钟以后才陆续多起来,因此不必要大家都在八点钟上班,经过合理安排调整后,现在普遍做到每天工作八小时,工作人员感到非常满意。

周良:吃饭事大,人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

武宁片区社区食堂负责人

片区食堂运营负责人周良生活在虹口,每天早晨6点不到,他就得出发到位于曹杨的工作地。虽然不是唯一在经营的事业,但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7点都守在片区食堂,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他自己最清楚。

1961年,考虑到“三班倒”工人及老人的实际用餐困难,曹杨新村在工人家属的协助下设立了“随到随吃”的食堂,为真正有困难的人提供了实惠和便利。虽然由于现实条件限制,“随到随吃”的食堂并未存在太长的时间,但“想他人之所想”的实践,成为当时热议的话题,甚至直到现在人们谈起曹杨的工人福利,这项举措也是美谈。

2021年的武宁片区社区食堂。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武宁片区社区食堂自2019年9月正式运营以来,三个基础套餐,加上各色面条、馄饨点心,每日早中晚三顿,不仅能满足周围老年人日常助餐需求,凭上海市敬老卡还能享受满15减3元的优惠,同时,随着社区建设的完善,以及社区内产业结构的多样性,食堂也解决了周围年轻白领就餐要求。“我很自豪地说,我们的包子可是‘网红’哦,真的一点不比外面差的。一只115克的肉包,我们卖2.2元,和外面比基本是1/3的差价,质量好,又确实让利给老百姓。”周良负责整体运营,“承接这项工作,街道给了很大的支持,我的考虑是心态要平,一不用害怕亏钱,只要做到位,百姓口碑有了,亏肯定不会亏的;二来人总是要做点有意义,自己也感觉到有价值的事。”曹杨地区的居民有特殊性,想来赚大钱不现实,周良知道在这里“为老”优先,不断地听取意见,修改调整,这是为老人们办实事办好事,“我们年纪也会一天天大的,也是为自己积福吧。”

周良在备餐工作中。 澎湃新闻记者 梁嫣佳 图

每天早中晚三餐1000多人次,80到90台的翻台频次,20多个工作人员忙前忙后,根据时令,每周都要调整菜谱,周良花了心思细细计算过,他有信心做好,“野心我还是有一点的,希望未来能做成示范点,让更多的人、更多地方吃到我们的良心菜。”

    责任编辑:高剑平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