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芳华 铸魂育人·特别报道|南通大学:奋发有为书写高质量发展时代答卷

2021-06-24 13:20
未知

“2021中国大学评价”位列全国第108名,学校最新自然指数排名挺进全国前百,5个学科进入全球学科排名前1%,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人入选“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通大学子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近年来,南通大学在各类办学指标中百花齐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首批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培育支持高校,南通大学始终秉承先校长张謇“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以一往无前的姿态和舍我其谁的担当,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征、南通特点、通大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新路。

南通大学举行庆祝建校109周年会议

江苏省教育厅与南通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南通大学协议

校长施卫东率队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多措并举,托起人才培养新高度

“苟欲兴工,必先兴学。”1912年,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了南通大学的前身——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学校开办以后,萦绕在张謇脑际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人?

聘请专家师资、科学设置课程、强调专业互通、注重实践教育……与此同时,为了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张謇还定期组织学生出国留学,开洋为中用、融通中西、教育国际化风气之先。

进入新时代,通大人在守正创新中不断传承发展。围绕课程思政建设这一核心点,学校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面对疫情,学校教师把握教育契机,从抗疫故事中选取满满的正能量素材,有针对性地讲好疫情防控这堂鲜活的思政课。

以立德为根本,学校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如何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如何在产业转型中形成新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主题。南通大学突破传统学科专业框架,整合优质资源,成立“张謇学院”作为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试验田”,主动面向新兴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学校党委书记浦玉忠担任首届班主任,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务安排、导师聘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在一系列制度组合拳的影响下,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在国家级、省级赛事中的获奖含金量创下一个个新高:学校首次进入全国“挑战杯”竞赛联合发起高校名单;在去年全国“挑战杯”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南通大学再次刷新历史最好成绩;1人荣获“2019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仅20人;1人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成为江苏省唯一本科生获奖者。

校党委书记浦玉忠与张謇学院181班同学座谈

广聚英才,努力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

不断突破的育人成果,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南通大学抢抓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不断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发挥制度的驱动和控制作用,全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学校给了我们更高的平台,让我们有了更大科研创新的空间,我们一定会争取更好的成绩。”外国语学院王雪玉老师在2019年还是副教授时,凭借优异的工作成果被“低职高定”为正高2档。此后,她指导学生获得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指导的研究生论文获评2020年度优秀硕士论文,主持全省高校哲学社科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级A类期刊论文2篇。

南通大学推行“低职高定”岗位绩效定档制度两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以实绩论英雄,不唯年资、职称,只比成绩贡献的改革举措,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低职高定”并非一劳永逸,每三年需开展一次岗位绩效定档工作,充分体现“人岗相适、优绩优酬”的岗位绩效理念。在这一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受到鼓舞。当三年聘期超过三分之二时,已有16人通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取得正高职称,90%以上的人员取得优良成绩。

在各种政策的推动下,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攀升:1人首次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位学者入选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人入选江苏“双创计划”高校创新人才;学校首次夺得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跻身全国十强;近三年,ESI前1%学科每年新增1个,总数达5个。2020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2项,取得跨越式突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2项,总数创新高。

顾晓松院士课题组

课堂教学

创新驱动,搭建社会发展“主动脉”

不久前,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徐海黎教授团队研发的发光斑马线被中央电视台报道。针对夜间斑马线上事故多发的问题,徐海黎带领团队研发了具有人脸识别和抓拍功能的发光地砖,目前已在南通、无锡、苏州等20多个城市安装应用,大大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看着自己的科研成果被推广应用,造福于百姓,这是我最幸福的事。”徐海黎说。

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南通大学始终秉承“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主动对接市场痛点和难点,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将科研攻关站在产业“第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去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唤起南通大学这所综合性大学的社会担当。学校组织百名专家走进企业,围绕智能装备、大数据、高端纺织、新材料等领域,发布近120项最新科技成果,与地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00余项,有效对冲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通大智慧”。

今年“五一”前夕,继南通大学对外开放研究院、长三角城市群新发展研究院和上海都市圈研究院成立后,南通大学张謇城市治理研究院、张謇企业家精神研习中心宣告成立。这是该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行动自觉,更是通大作为南通地方高校发挥人才智力优势、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的使命担当。

传校誉于后世,建大业于寰中。在百余年的薪火传承中,通大人坚持走校地互动融合发展之路,在多元的文化中展示通大的独特魅力,以其厚重而浓郁的科学和人文精神,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品格,成为南通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PBL实验

坚守传承,构筑百年通大精神家园

“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张謇提出的“道德优美,学术纯粹”,在百余年办学实践中,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通大人,已成为南通大学薪火相传的价值力量。

在张謇教育理念的感召下,南通大学在不同历史阶段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师德典型。在这里,有夏元贞教授捐给母校的206块遗骨,让学生们摸着他的骨骼走进神圣的医学殿堂;有黄竺如教授捐赠给母校病理实验室的一颗“永远跳动”的心脏;还有陈瑛教授捐赠的角膜、眼球,永远珍藏于中国眼科博物馆……

薪火相传青蓝继。植根于这片丰厚的沃土,学校走出了梅自强、保铮、姚穆、段树民、陈义汉、樊嘉等一批院士级人才。享誉全国的通医优秀知识分子群体在这里成长。2015年,顾晓松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南通本土培养的第一位院士。顾晓松教授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在组织工程化神经研究领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走在了国际前沿。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南通大学“莫文隋”式的群体由最初的一个人,发展成现有注册会员27000余名。从本地志愿服务,到支教青海新疆,志愿者们广泛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做着不计名利的实事,“莫文隋”志愿服务时长统计数据全国第一。去年7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分别给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回信,鼓励研支团成员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今年3月,南通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校党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挖掘校本红色资源,系统梳理通大百年校史中的红色印记,让党史在通大校园中“活”起来。

新生开学第一课

新通大学子佩戴校徽

拓展合作,增添国际发展新动能

扩大对外开放,是中国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主动适应世界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新趋势,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加快构建开放办学新格局。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大力拓展境外合作与交流渠道,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125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其中12所为世界前200强大学。先后成功入选“江苏英国高校合作联盟”“江苏加拿大高校合作联盟”“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江苏-俄罗斯高校合作联盟”和“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等五个中外校群合作平台。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并获得港澳台地区招生资格。

学校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合作举办的建筑学“3.5+1.5”本科项目,是省内少数与世界名校开展的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意大利锡耶纳“R.弗朗齐”音乐学院举办的音乐表演专业“3+1”本科项目,是中国与欧盟国家第一个音乐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近五年,学校共组织实施包括联合培养(博士、硕士、本科)双学位项目、学分互认项目、短期交流项目80余个,共选派2000多名学生赴境外学习。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越来越多的通大学子脱颖而出。在2020“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江苏赛区复赛中,由学校美国籍教师Mindy指导的学生荣获一等奖。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肩负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传承,南通大学始终践行着一所高校的使命担当,进一步丰富着张謇教育思想的内涵。

随着江苏省教育厅与南通市政府签订共建南通大学协议,南通大学迎来发展史上的新篇章。“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锚定‘通大高度’,以更加笃实的行动,创造‘通大速度’,以更加卓越的精神,夯实‘通大厚度’,以更加深厚的情怀,续写‘通大温度’,把学校建设成为推动知识创造、引领社会进步的一流大学。”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说。 

通讯员 徐凌 陈妍 范苏

编辑: 于萌萌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