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22年,他的故事值得所有中国人知道…
以下文章来源于视觉志 ,作者布呐呐
视觉志
你陪着我时,我不羡慕任何人
本文受权转载自“视觉志”,id:iiidaily;作者:布呐呐
01
6月17日9时22分,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
提到中国航天,
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杨利伟。
2003年10月15日,
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出征太空,
成为我国飞天第一人,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作为中国首位航天员,
杨利伟已经变成了一个符号,
更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但今天,
我想讲的故事主角不是杨利伟。
而是他背后的“备份杨利伟”们。
我们也许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
但他们把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训练与等待。
有些人直到退役,也没有等来飞天的机会。
他们虽然没有登上太空,
但他们也是航天英雄。
他们值得鲜花和掌声,
他们的故事也需要被记住。
02
1961年4月12号,
前苏联“东方号”宇宙飞船将世界首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
当时有媒体这样评价:
“加加林进入太空仅108分钟,但这108分钟足以改变世界。”
从此,人类正式开启了太空探索的篇章。
1996年,中国空军接受了一项秘密任务,
从现役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中国航天员。
经过层层筛选,吴杰和李庆龙被选中。
随后,两人被送去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
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
图源:大河报
通常情况下,
来加加林训练中心的航天员,
一般要接受4-5年的培训。
但由于经费等种种问题,
他们的训练时间被压缩至一年。
时间紧,任务重,
两人不敢有丝毫休息。
吴杰说:
“国家花那么多钱送我们去,
并且几年的学习内容一年要学完,
我们觉得要尽量学东西。
中午不睡午觉,一般晚上工作到12点以后。
真正感觉到那时候时间就是金钱。”
吴杰
李庆龙说:
“4-5年航天员训练的所有内容,
被压缩成1年……那确实是魔鬼训练。”
李庆龙
03
由于要在一年的时间内
完成其他航天员四年的训练课程,
训练难度是难以想象的。
他们要在北极圈零下50度的极寒条件下,
完成生存训练。
寒区训练历时6天20小时47分钟,
在这期间,
他们要挖雪洞,搭雪屋。
每人的口粮也就只有一两块压缩饼干,
训练结束时他们的体重都下降了8-10斤。
李庆龙在俄罗斯接受训练画面
他们还要在模拟舱里完成耐热训练,
90摄氏度的干风一个劲儿地往里吹,
汗水在他们脚下都形成了水洼,
但他们一口气坚持了52分钟。
此外,还有隔离训练。
他们要在不足10平方米的隔离舱内
待上整整三天。
这期间,不能睡觉,
无人交流,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一旦垂下眼皮想休息,
舱内的警报器就会响起。
最残酷的就是8G的载荷训练,
这相当于8个自己压在身上。
每次做完超重训练,
两人都形容为心如刀绞。
一年的时间里,
他们每天都要面对抗超重训练、
抗失重训练、抗眩晕训练、
抗缺氧训练、海上救生、陆地伞降、沙漠生存……
李庆龙说,“感受就4个字——生不如死。”
经过加加林训练中心近乎苛刻的考核,
最终他们以优异成绩拿到了“国际航天员”证书,
并成为航天员教练员兼预备航天员。
回国前,
吴杰对当时加加林训练中心主任克里穆说:
“今天,我在这里拿到的是贵国的毕业证书,
将来乘我们国家的飞船去和你们的‘和平’号对接!”
克里穆回答:“我期待着这一天。”
可是,2001年“和平”号空间站坠毁,
两人再也无法兑现约定。
航天事业是一项高风险事业,
稍不留神就会造成悲惨事故。
航天员更是高危职业,
最微小的细节也可能关乎生死。
04
当吴杰和李庆龙在俄罗斯接受航天员培训时,
中国第一批航天员也正在选拔。
我们国家决定从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中
选拔首批预备航天员。
受试者要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
测试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
在低压试验舱经受5000米、1万米高空环境的考验,测试耐低氧能力;
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前庭功能 ;
进行下体负压和头倒位等各种耐力测试以及超常规的心理检查等等。
数千名候选人最后只缩减为12人。
这层层选拔出的12人,
再加上吴杰和李庆龙两名航天员教练员,
一共14人组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天员大队。
他们面对神圣的国旗庄严宣誓:
“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
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不懈奋斗!”
中国航天员大队首批14名航天员(前排左起邓清明、聂海胜、杨利伟、吴杰、费俊龙、赵传东、翟志刚,后排左起刘旺、景海鹏、刘伯明、李庆龙、陈全、张晓光、潘占春)
2003年7月,
首批14名航天员全部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
这个成绩还打破了世界航天界的一项纪录:
中国航天员大队的训练,淘汰率为零。
但是,神舟五号的名额只有一人,
这意味14人要面临残酷的竞争和淘汰。
俄罗斯一位教练说了这样一句话:
航天员经过大量的训练,最后机会总是少数人,
这本身就是航天员的生活之一。
图源:航天员杂志
这一年,
也正是世界航天史上多灾多难的一年。
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航途中失事,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
5月4日,俄罗斯“联盟”号飞船降落时偏离预定着陆区。
8月22日,巴西运载火箭在发射平台爆炸,21名航天技术人员丧生。
每个人都知道,
这一去便是生死未卜。
但每个人都渴望飞天的机会。
直到发射前夜,
才最终确定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执行任务。
05
当杨利伟从着陆场返回大队公寓的那天,
全体航天员都在迎接他,
身为杨利伟教练的吴杰握着他的手说道:“利伟好样的。”
两年后,
神舟六号征空,
吴杰和翟志刚搭档与另外两组航天员一起进入了飞行任务梯队。
但最后,吴杰还是遗憾落选。
在为同伴送行的发射场上,
吴杰在问天阁公寓里提笔写下了两句诗:
遥看神六巡天走,梦想神七伴我行。
吴杰曾说:
“神七如果擦肩而过,还是往后等,
神七、神八、神九,只要我没有脱离航天员队伍,
我就有这么一种希望,
我就会去尽我百倍的努力。”
06
李庆龙同样也在等待。
在航天员大队,
李庆龙与景海鹏既是同事,又是师徒。
李庆龙在空军飞行团当副大队长时,
景海鹏是他带的飞行学员。
景海鹏三次飞天,
李庆龙的嘱托每次都是那6个字:
“等你平安回来!”
李庆龙曾说,
“落选的人,不会把失落写在脸上,
你能感觉出来,在以后的训练中,
他会更加刻苦,始终憋着一股劲儿。”
可是,
一次次的等待,
换来一次次擦肩而过。
2013年,神舟十号发射,
可是吴杰和李庆龙清楚,
他们再也不用去准备了。
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航天员服役最高年限。
2014年3月13日,
我国首批五名航天员停航停训。
这一天,李庆龙、吴杰和他们的三位战友
赵传东、陈全、潘占春接受停航停训命令,
正式退出航天员大队。
由于年龄原因,
他们再也没有飞天的机会。
那天,他们抚摸着航天员纪念章时,
都不约而同留下了泪水。
默默准备几十载,
飞天终成遗憾。
07
在首批航天员中,
还有一名特殊的航天员,邓清明。
他是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
又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
22年来,这已是他第四次进入备份乘组,
虽然每次都完成了和主份同样标准的训练任务,
但却一次次遗憾落选。
“为什么别人可以执行任务,而我不行呢?”
“航天员是我的职业,
身为一名航天员却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
那不是我的失职吗?!”
但不管飞天之路多么艰难,
他从未想过放弃。
2016年神舟十一号任务,
他再次作为备份航天员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前一天,总指挥部召开会议,
宣布的结果是由景海鹏、陈冬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
邓清明和另一名航天员作为备份。
他转过身面向景海鹏,
紧紧地抱住他说:“海鹏,祝贺你!”
记得刚加入航天员大队时,
母亲来北京看望邓清明,
激动地对他说:
“你当上飞行员,我的第一个心愿实现了,
接下来我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你能飞到太空去。”
可是,母亲带着永久的遗憾离开了。
2014年1月,
在停航停训仪式上,
陈全握住他的手说:
“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老邓,你要继续努力,不要放弃。”
如今,55岁的邓清明依旧在训练、等待,
那个神秘的太空对他而言,
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
08
这次神舟十二号出征。
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
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他们将继续带着国人的梦想,
奔向星辰大海。
其中,年纪最大的聂海胜已经57岁,
出征前,他还特意染黑了白发。
刘伯明已经55岁,
最小的汤洪波虽然是首次飞天,
但也已经46岁了,
为了飞天梦,他更是等了11年。
在常人眼里,
他们已经到了父辈的年纪,
但为了能够飞天,
他们依然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聂海胜说:
“多年来,
不管是执行任务的航天员,
还是等待执行任务的航天员,
始终在努力着,准备着。
作为一名航天员,
我们的初心使命就是飞天,
只有飞行和准备飞行两种状态。
只要祖国需要,任务需要,
我们都会以最佳的状态,
最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挑战,履行使命。”
视频来源:看看新闻Knews
09
未来,
随着我们航天事业的发展,
空间站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航天员。
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所说:
“每名航天员都有着强烈的飞天愿望,
经过严格的综合评定都具备执行载人飞行资格,
但由于受任务密度和飞行人数的限制,
不可能每个人都有上天的机会,
只能按照综评成绩排名确定主备份人选。”
很多时候,
航天员之间的成绩相差非常微小,
小到只有一两分。
可就为了这微小的差距,
航天员们每天都要做接近生理和心理极限的训练,
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
如今,
我们已经有12位航天员登上了太空,分别是:
杨利伟、费俊龙、翟志刚、
刘伯明、聂海胜、景海鹏、刘旺、
张晓光、陈冬、刘洋、王亚平、汤洪波。
在首批航天员中,还有5位没有登天但已退役的航天员,分别是:
李庆龙、吴杰、陈全、赵传东、潘占春。
还有一位是我国唯一未执行过飞天任务的现役首批航天员邓清明。
视频来源:人民日报(视频发布于2021年4月12日)
还有太多太多航天员的名字需要我们记住。
不管是已经飞天的航天员,
等待飞天的航天员,
还是已经退役的航天员。
他们从韶光年华到鬓发染霜,
始终默默坚守,
只为有朝一日飞向太空。
正因为他们的坚守与付出,
才能守护着航天事业,
让我们一步步走向星辰大海。
参考资料:
新华军网:《致敬!向将退役的中国首批航天员们!》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中国退役航天员吴杰:飞天有梦 壮志无悔》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载人航天第一批航天员如何选拔?》
解放军报:《李庆龙:“我热爱这项事业胜过自己的生命”》
中青在线:《追梦20年,时刻等待祖国挑选》
长江日报:《中国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 6次载人航天11人飞天》
中国青年报:《致敬!他们是中国首批航天员,却无缘上天…》
科技日报:《天地英雄——记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英雄航天员群体(下)》
央广军事:《航天员邓清明:追梦太空第20年》
航天员杂志:《专访退役航天员陈全:飞行永不言怠》
来源: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描绘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春夏秋冬。转载请联系(ID:iiidaily)授权。
原标题:《等了22年,他的故事值得所有中国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