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斯最珍视的近250件作品,明年亮相北京
澎湃新闻获悉,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将于2022年3月至6月,呈现中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亨利·马蒂斯(1869-1954)个展“马蒂斯的马蒂斯”,此次展览将与位于法国北部勒卡托-康布雷齐(Le Cateau-Cambrésis)的马蒂斯美术馆合作,从馆藏中精选将近250件包括油画、雕塑、素描、纸上墨水、版画、剪纸、书籍插画、织物等不同媒介的作品,涵盖马蒂斯的整个创作生涯。展览将于2022年7月至10月巡展至位于上海的UCCA Edge。
亨利·马蒂斯1869年12月31日出生于勒卡托-康布雷齐,其家族在此经营纺织业已经超过300年。在他去世前的两年,马蒂斯决定将自己保存的一批最珍视的作品捐给家乡,由此构成这座美术馆的馆藏核心。他亲自挑选展品,参与空间的规划梳理,精确到具体每一件作品的摆放,整个美术馆本身可被视为马蒂斯所留下的独一无二的艺术遗嘱——他的创作脉络、创作方法与艺术理念都在这里都得到了最为直观和近距离的展示。现正值马蒂斯诞辰150周年过去不久,马蒂斯美术馆闭馆整修扩建之际,这批珍贵的藏品得以离开艺术家的故乡来到中国。
“马蒂斯的马蒂斯”将按照时间线索分成10个章节,为观众们呈现一个充满马蒂斯个人印记的展览。从艺术家最初在学院时期的临摹作品与风格探索,到最早转向野兽派创作的代表作品,然后通过雕塑、素描、版画等不同媒介的作品展现马蒂斯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对于人体与人像的探索。展览还将呈现塔希提之旅为马蒂斯带来的灵感与影响,20世纪40年代标志性的色彩鲜艳的油画与墨水线条画,晚年的剪纸、书籍插画、织物,以及他在年近80岁时为旺斯教堂所作的玻璃彩窗设计的相关物件、手稿与模型。除此之外,UCCA策展团队还将在展览中增设一个区域,展示并探讨马蒂斯及野兽派对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现代绘画运动的影响。
UCCA馆长与首席执行官田霏宇表示:“这是一次珍贵而难得的展览,UCCA为能将20世纪艺术巨匠的作品带到中国和观众见面而倍感荣幸。此次展出作品的数量和类别都非常丰富,而且还是马蒂斯本人最珍视的一批作品,我们非常期待这个展览明年在北京和上海的呈现。”
“马蒂斯的马蒂斯”由马蒂斯美术馆馆长和首席策展人帕特里斯·德帕尔普(Patrice Deparpe)策划,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联合呈现,并且得到门艺文化公司的支持。
关于亨利·马蒂斯
1869年,马蒂斯生于法国诺尔省勒卡多镇的一位商人家里。20岁之前,他对艺术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天赋和兴趣。中学毕业到巴黎学习法律,回来后在律师事务所当了书记员。21岁时,因为做了一次阑尾炎手术,疗养期间,母亲送给他一套绘画材料作为消遣,不料,初试画笔的马蒂斯,竟体验到了从没有过的“自由、安宁和闲静”,从此一发不可收。
马蒂斯,《自画像》,1906年
他回到巴黎,先后在装饰艺术高等学校、朱利安艺术学院和巴黎美术学院系统学习。期间,经常到卢浮宫里认真临摹研习前辈大师们的经典画作。1896年,马蒂斯第一次参加国家美术联盟沙龙展,其传统风格的油画《读书的女人》,便被时任法国总统菲利克斯·佛尔买走了。此后不久,他便成为沙龙的永久会员,并获得了收入不菲的临摹工作。
《读书的女人》
但是,马蒂斯内心锐敏而奔放的色彩世界,却被当时颇受争议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唤醒了。他从塞尚的绘画中了解到结构法则的重要意义,宣称:“塞尚是我的老师,给了我力量和鼓舞,在我对自己产生怀疑的时候,在探寻中感到恐惧的时候,我就想‘如果塞尚是对的,我就是对的’,因为我相信,塞尚没有错。”
马蒂斯的色彩解放,缘于他1905年夏天的柯里欧尔之旅,面对南部海边强烈光照下的大自然,马蒂斯顿悟到鲜艳色彩构成的和谐,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感觉,画出了一批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他说:“我对色彩的探索不是从绘画作品中得到的,而是从大自然光中受到了启示。”马蒂斯反对“奴隶似地抄袭自然”,认为“要解释自然,使它服从画面的精神”。他说自己:“不是按照科学先验地选择颜色,而是让色彩完全凭本能地向我涌来。”回到巴黎后,马蒂斯在调色板上继续开拓着对色彩的鲜活感受,并用这种属于自己的新方法进行创作。
马蒂斯有过一段著名论述:“我所梦想的是一种纯粹、宁静、平衡、不含有使人不安或令人沮丧的题材的艺术,对一切脑力工作者,无论商人还是作家,它像一种镇静剂,或者像一把舒适的安乐椅,对心灵进行抚慰,使身体消除疲劳。”
马蒂斯深受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的启发,他说:“我的灵感来自东方的艺术”,东方的线条绘画“显示出了广阔的空间,它帮助我走出写生的局限。”1908年,马蒂斯在发表的《画家笔记》一文中,明确提出了表现的问题:“我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现……我认为的表现,并不是指人脸上的表情,也不是通过某个激烈动作显示出来,而是整个画面安排,如人物所占的位置、他们周围的空白、比例,都起着表现的作用。所谓构图,就是画家把表现情感的各种不同的元素,以富有装饰意义的方法安排在一起的艺术。”而在1906年前后,马蒂斯开始收集非洲的雕塑和面具,并于此后发展出一种全新的人体表现形式,与传统的规范相悖而行。1906年秋,马蒂斯在一家巴黎商店购买了第一尊非洲雕塑:来自刚果的维利族(Vili)雕像。
维利族雕像,来自刚果的收藏,20世纪初
《站立的裸体》(Standing Nude,1906-07年)是此后马蒂斯向非洲艺术致敬的又一件开山之作。它借用了法国流行绘本杂志上的一幅裸体照片,融入非洲雕塑的抽象元素,成为20世纪艺术史上最让人瞠目结舌的裸体画之一。同期的《带石膏像的静物画》(Still Life with Plaster Figure,1906年)呈现出马蒂斯的青铜雕塑“站立的裸体”未烧制之前的模样,后者经过极力简化、修改,带上了浓厚的表现主义效果。
马蒂斯,《站立的裸体》,1906-07年
马蒂斯,《带石膏像的静物画》,1906年
在马蒂斯眼里,无论风景还是人物,都是组成画面的线条和色块。他的创作摆脱了表象世界的束缚,建立起更加自由纯粹的艺术语言架构。他说:“描绘一幅秋天的风景,我不考虑什么样的色彩适合这个季节,我只画这个季节激起我的那种感觉。”并提出:“准确的描绘不等于真实。”
1930年代中期,马蒂斯的艺术经历了一场巨变。他开始用素描速写来表现人与物,使他们毫无重量地飘在纸上的抽象空间中。这种线性与图形的绘画语言越来越精妙,最后,马蒂斯要表达的物体或人体都转变为极简的图标。
马蒂斯,《花束》,1953年
1941年底1942年初,马蒂斯创作了一系列素描——大部分是女性,经常与植物图案一起出现——后编为图集:《亨利·马蒂斯:主题与变奏》(Henri Matisse: Themes and Variations)。这本图集包含17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有一个相应的字母,项下还有许多变体。此次展览包括G主题下的一个变体,可以看出马蒂斯正在为物体寻求可替代的图标。
图集完成几个月后,马蒂斯开始将剪贴纸当作严肃的绘画媒介。他的第一本剪贴画集叫做《爵士》(Jazz,1947年)。对于马蒂斯来说,剪纸的过程是“用剪刀绘画”,“直接将鲜活的颜色剪出来”。这给了他一种新的自由:将物体从具体空间中拿出来,然后将其转变成平面图标,例如《爵士》里面名为“Forms”的极其凝练的图标就源自于他收藏的希腊女人躯干雕像。马蒂斯明确地表示,他确实是将那尊蓝白色的雕像换了种形式,减轻了它的重量,同时创造了不同的视角。
马蒂斯,《爵士》,1947年
早期的很多剪纸作品是按照网格布局的,比如1947年的《带面具的画板》(Panel with Mask),背景是五个矩形分区。顶部的水平分区中有一只正脸面具,底部的两个分区是植物的图样。水平分区下面的两个垂直分区最让人讶异,里面是高度抽象的动物:左边是一只几乎无法辨认的驯鹿,只能通过鹿角看出大概;右边是同样抽象的头盖骨,隐约可看出下颌骨和牙齿。
马蒂斯,《带面具的画板》,1947年
对马蒂斯来说,剪纸无异于绘画,只不过画笔换成了剪刀,画笔换成了着过色、绘有形的纸。当剪刀裁过蓝色或白色的纸,所要留下的依然是光线的痕迹。
透过其剪纸作品,观者能更好地了解马蒂斯晚年的创作。在马蒂斯所著的《晚年技法》中这样写道:那仍然是绘画,只不过是一种延伸的绘画。《蓝色的裸女1、2、3号》完成得很快,几乎是创意刚产生,作品就能完成,而《蓝色的裸女4号》的创作则耗费了马蒂斯数个星期。
马蒂斯《蓝色的裸女》
1948年后,马蒂斯没有重要作品面世,但仍笔耕不辍,并表现出对笔墨的浓厚兴趣。1951年,Philippe Halsmann拍摄的照片中,艺术家在尼斯家中的卧室兼工作室,正坐在床上剪纸,头顶是一幅中国清代的字画。每个字下面对应一幅简笔素描,画中是站立的模特。受到中国书法的影响,马蒂斯晚年的作品既表现出用墨的极度控制,又显示出自然的流畅,因此绘画的对象仍然异常生动。1948年后,马蒂斯没有重要作品面世,但仍笔耕不辍,并表现出对笔墨的浓厚兴趣。1951年,Philippe Halsmann拍摄的照片中,艺术家在尼斯家中的卧室兼工作室,正坐在床上剪纸,头顶是一幅中国清代的字画。每个字下面对应一幅简笔素描,画中是站立的模特。受到中国书法的影响,马蒂斯晚年的作品既表现出用墨的极度控制,又显示出自然的流畅,因此绘画的对象仍然异常生动。
马蒂斯工作室,1951年,摄影:Philippe Halsmann
虽然马蒂斯的作品常常是疯狂的,但他以其作品诠释了幸福,正如艺术史学者皮埃尔·施奈德在为马蒂斯所著的传记中所写:“马蒂斯的作品都是成功的作品,它们能减轻和治愈创作者生活中的痛苦和疾病。”而在“马蒂斯的工作室”中诉说着艺术家的创作根植于对所见事物的细微观察与研究。
(本文根据UCCA资料、《光明日报》以及澎湃新闻过往报道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