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大陆余音:上海最后两家门店寻买家,暂留下北京一家店
来自台北的钱柜KTV曾经是大陆KTV行业的开创者和领头羊,它使“K歌”(卡拉OK)这种娱乐形式走进了城市的各个角落,而“去钱柜唱歌”一度也是都市青年们的重要娱乐和社交方式。
近几年,钱柜KTV在大陆市场上的业务量大幅缩减,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知情人士方面获悉,钱柜门店从原先的十七家骤减到三家,仅剩的三家店有两家在上海,这两家店钱柜也在转卖中,除了唯一盈利的徐汇店能卖个好一点的价格,剩下的八佰伴店的转让条件仅仅只需要帮钱柜还清欠款即可。除了门店的转卖,钱柜还以60万出卖钱柜品牌10年的使用权。
该知情人士还称,未来钱柜在中国大陆地区只会留下北京惠新东街一家门店,而这家店也只是作为办公地点,可以说,一旦上海的两家店卖出,在大陆KTV行业叱咤了20年的钱柜将正式退出大陆市场。
一时风头无两
1995年1月,大陆第一家钱柜KTV入驻上海静安寺。在那时,人们对卡拉OK的认识还停留在让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夜总会上,而钱柜的到来则打破了这一格局。虽然当时钱柜的消费也很高,每小时数百元的包厢费用,加上酒水则可能达到上千元。尽管如此,这种新颖的休闲方式依然受到热捧。
一名在钱柜工作了二十年的员工这样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形容当时的场景:“静安店开业后,生意异常火爆,大厅熙熙攘攘如菜场一般,高峰时段连等位都等不到。”
2000年,钱柜进军北京,第一家门店在朝外开业,“北京青年”们趋之若鹜。从1995年到2005年,钱柜已不仅是一个KTV的名字,更是时尚和品位的象征。2007年,时任总裁的刘英在KTV的基础上推出Party World自助餐和茶餐厅,大大拉动了生意。最鼎盛的时候,钱柜有自己的厂房专门供应的喇叭、音响,开设了钱柜培训学校,同时拥有一家时尚杂志,风头无两。
“现在80%的KTV都有钱柜前员工”
就在钱柜扩张的同时,整个大陆的KTV行业也在快速发展,大小KTV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同时,KTV的消费群体低龄化,唱K不再是白领的高端享受,成为了普通大众都会选择的娱乐方式。尤其当2008年后团购兴起,使得唱K花费大大降低,迎合了年轻的80后、90后,而一直走高端路线的钱柜在这方面完全没有优势。
“钱柜政变”又正好发生在这个当口上。
2008年,原董事长刘英被三位股东联合“逼宫”下台,钱柜易主练台生。练台生的经营思想与刘英完全不一样。上述员工称,“新老板不愿意投钱更新设备和系统,为了缩减成本大幅关店裁员,降低了产品和服务质量。失去了钱柜的核心竞争力,徒有高价格而没有好服务,把顾客越推越远。还好钱柜在台湾是有版权垄断的,所以还能赚钱,要是像大陆一样开放版权,估计早就撑不下去了!”
从2008年到2013年,钱柜大批骨干跳槽,有的自己创业,有的加盟其它KTV。“尤其是近两年崛起的台北纯K,有80%的骨干都是从钱柜跳过去的。除了纯K,市面上80%的KTV里都有曾经钱柜的员工。”该名员工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徐汇店是如今仅剩的三家店中生意最好的一家,但也风光不再。去年已经退了大堂和五楼,只剩下六楼,十几个老服务员勉力支撑。”
面对这样的颓势,老员工也不得不带着复杂的情感选择离开。“要是钱柜能一直开下去,我愿意一直在里面干到退休。”那名员工说。钱柜早期的员工都经历严格的选拔和培训,多年企业文化的熏陶,每一个细节的苛求,使得许多老员工对这个品牌非常认同。何况钱柜严谨的制度、规范的管理也让老员工有一定安全感,即使是关店裁员,还是会按照规定支付老员工的赔偿金。
KTV行业“没有龙头”
“钱柜是1990年代的创新者,但是现在它只能算是传统KTV。作为传统的台企,面对互联网思维的冲击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最终面临的也只能是淘汰。”KTV行业O2O平台“一起唱”创始人尹桑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其实不仅仅是钱柜,像上海歌城、好乐迪、台北纯K也都不像以前那么火了。钱柜这个品牌,在整体行业环境的变化下能支撑二十年,并且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而不是失败。”
如今的KTV行业,每天都有新店开张、旧店倒闭,每天都有人赚钱、有人赔钱,却没有一家能长青不衰,没有一家能做上行业龙头的位置。
“钱柜的衰落,不单单是自身运营的问题,也折射出整个行业的发展困境。年轻人有更丰富、更时尚、更有趣、更新颖的娱乐选择,KTV行业当然也在与时俱进,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新概念、新玩法来吸引顾客,Hello Kitty主题包厢等多种形式层出不穷。但传统KTV的转型只有其‘形’而无其‘神’,KTV本身体验不行,唱歌这种形式太单调。”尹桑告诉澎湃新闻:“或许有一天KTV这种形式会被淘汰,但是人们聚会的需求是肯定存在的,未来的KTV只能从根本上改变商业模式,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自我更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