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第奇家族︱出了两位法国王后,把艺术和时尚带入巴黎
1572年8月23日晚,法国传统的狂欢节圣巴托罗缪节前夕,快到凌晨的时候,教堂的钟声敲响了。
这时全副武装且戴有白色记号的暴徒涌现到巴黎的街头,他们事先做了充分准备,向还在睡梦中的新教徒发动了袭击。据不完全统计,当夜被杀的新教徒多达数千人,整个巴黎简直血流成河。屠杀持续了三天三夜,从巴黎蔓延到周围地区,约有数万人死伤,在巴黎就有八千人丧生。
时人的油画: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向前推移5天,8月18日,巴黎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婚礼。法国国王查理九世的妹妹玛戈与波旁公爵纳瓦拉的亨利结婚。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结合。因为自宗教改革从德国开始以后,法国也出现了胡格诺派,这些信仰加尔文主义的新教徒成为笃信天主教的国王的眼中刺。而这次婚姻在天主教的王室与新教的公爵之间产生,也意味着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斗争将结束。因此,各地的新教徒纷纷赶到巴黎,想要亲眼目睹这场盛典。
但是婚礼仅仅过去了4天,胡格诺派的领袖科利尼(Coligny)被刺,不过只是略微受伤。怀疑的焦点被集中在天主教极端派吉斯家族身上。玛戈此时也很矛盾,她的情人是吉斯家族的亨利,然而她又不得不从大局出发,与新教徒联姻。
事实证明,王室的摇摆不定反映了其中的矛盾。当时真正掌权的并不是查理九世,而是他的母亲凯瑟琳•德•美第奇。
凯瑟琳•德•美第奇:亲手葬送了瓦卢瓦王朝
凯瑟琳•德•美第奇(1519-1589年)是“豪华者”洛伦佐的曾孙女。但她很小时父母就去世了。她的祖父和父亲都因性格软弱而没能继承家族的事业,继承权最终落到了旁支的柯西莫一世手中。这个没落的美第奇嫡系,却出了不少重要人物,其中有两任教皇,分别是洛伦佐的次子利奥十世、洛伦佐的兄弟朱利亚诺的遗腹子克莱芒七世。面对衰落中的美第奇嫡系,他们也尽可能地提携一把。
对于同族这个无依无靠的小女孩,克莱芒七世很早就开始考虑她的婚事。教皇的女儿往往是各国国王都想攀上的亲缘,但是教皇也有自己的打算,嫁到哪国就说明要跟这国建立同盟了。152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纵使士兵劫掠了罗马,震惊整个基督教世界,也让教皇决定寻找神圣罗马帝国的仇敌结盟。法国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位)与帝国势不两立,针锋相对。于是,克莱芒七世与弗朗索瓦一世商量后,定下了这门亲事。
1533年凯瑟琳与法国王子亨利的婚事,中间为克莱芒七世,象征着教皇与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建立起盟友关系。1533年,14岁的凯瑟琳来到马赛,与弗朗索瓦一世的次子亨利结婚。这个年幼的意大利女孩胆怯地进入法国的宫廷。强权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在位时专断独行,凯瑟琳根本没有参与政治的机会,况且前十余年她的地位非常不稳,因为她的第一个儿子弗朗索瓦是她25岁才出生的,直到这时,她的地位才稍加稳固。
凯瑟琳的丈夫亨利二世(1547-1559年在位)有自己的情人戴安娜,并且允许她插手政治,凯瑟琳仍然没有机会。然而,亨利二世在出嫁女儿的筵席上因比武而死,留下了几个尚未成熟的儿子,使凯瑟琳有了干涉政治的机会。
凯瑟琳生有9个儿女,大儿子弗朗索瓦二世体弱多病,且受妻子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及吉斯家族摆布,较早去世。次子查理九世接任国王,但凯瑟琳更喜欢三儿子安茹公爵亨利(即亨利三世),本来希望他与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结婚的,但未成功。长女伊丽莎白嫁给了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三女玛戈嫁给了纳瓦拉的亨利(即后来的亨利四世,开创波旁王朝)。
凯瑟琳参与了亨利二世在世时挑起的胡格诺派斗争,她本希望扶持这个新教势力为己所用的,以制衡吉斯家族,但是没能有效控制复杂的党派,形势很快变得难以控制,酿成圣巴托罗缪大屠杀。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势所必然,也是由于当时腓力二世主导的西班牙帝国如日中天,而其天主教势力同法国新兴的新教势力明争暗斗。为了缓解矛盾,法国必须选择天主教,同西班牙站在一起。当时西班牙正在尼德兰同新教徒战争,法国的新教徒支持尼德兰新教徒,也就是同西班牙作对,因此法国必须剿灭国内新教徒。况且这时期西班牙国王领导的神圣罗马帝国三面包围法国,在尼德兰、意大利北部,因此法国必须明智地选择站在西班牙一边。从个人的角度看,这场屠杀不是凯瑟琳下令的,但她毕竟是始作俑者,正是她极强的权力欲导致了这场悲剧。
凯瑟琳给巴黎带来了意大利的时尚,佛罗伦萨的服装、美食、香水、首饰,让处在欧洲北部的巴黎贵族为之惊讶,她的一举一动引领着巴黎的时尚潮流。她的岳父弗朗索瓦一世本来就是著名的文艺复兴君主,她也继承了美第奇家族热衷于赞助艺术的传统,是法国王室中的重要赞助人,尤其是建造了杜伊勒里宫。
19世纪中叶的杜伊勒里宫(被焚毁之前)。从西向东看去,依次为杜伊勒里花园、杜伊勒里宫和毗邻的卢浮宫,向西则直到凯旋门,形成一条东西中轴线。1559年亨利二世受伤去世,凯瑟琳决定搬出伤心之所卢浮宫,选择在西边不远处建造新的宫殿,取名杜伊勒里宫。宫殿南北走向,西面则建造了杜伊勒里花园,宫殿的西立面都朝向花园,东立面则朝向卢浮宫,使这座新宫殿看上去似乎是卢浮宫的延伸。宫殿样式仿照凯瑟琳的家乡佛罗伦萨的花园样式,尤其是参考了皮蒂宫,讲究布局对称。这里成为波旁王朝前几任君主乐于居住的地方,因为这里比卢浮宫更为开敞,直到1682年宫廷移往凡尔赛宫这里才成为离宫。
杜伊勒里宫和卢浮宫建筑群在16世纪后经历了若干次改造。但是巴黎公社时期,这里被焚毁,一直是断壁残垣。直到1882年这片废墟才被彻底拆除,使卢浮宫成为开放式的庭院,即今天的样子。杜伊勒里宫再也没有被重建,作为一个公园保留至今。然而杜伊勒里宫的建筑风格极大影响了后来的法国建筑。
最初的杜伊勒里宫结构,后世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美第奇家族不仅对佛罗伦萨和意大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嫁到法国的王后,还深刻影响了法国的历史和文化。然而,她们身上都有美第奇家族擅长宫廷斗争的基因。
凯瑟琳需要操纵宫廷中的两股力量,一个是野心勃勃的吉斯家族,一个是对查理九世影响日益增强的科利尼,这两股力量又分属于天主教和新教,矛盾错综复杂。而科利尼对查理九世的影响使凯瑟琳非常嫉妒,据说1572年8月22日科利尼被刺是受她的指派。
在她的安排下,女儿与新教徒波旁家族联姻,她想借此将新教徒势力招至麾下。然而,一切都超出了她的预料和控制。到23日晚,吉斯公爵亨利挑头,天主教徒对新教徒疯狂屠杀,酿成了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惨剧。
查理九世并不想出此下策,他其实很软弱。他是凯瑟琳的第二个儿子,一直活在母后的阴影之下,所作的政治决策受到母后的影响很大,而他自己又犹豫不决、懦弱无能,两年后便郁郁而终。凯瑟琳更喜欢第三个儿子,即亨利三世(1574-1589年在位)。他具有凯瑟琳其他儿子所没有的天赋:优雅、健谈、敏捷、勇敢,以及对艺术的鉴赏力,这些美第奇家族的典型特征使他最为母后宠爱。然而亨利三世猎艳无度,本身又是同性恋,他的无嗣导致统治将近三百年的瓦卢瓦王朝最终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波旁王朝。
凯瑟琳死在亨利三世遇刺的半年前。但可以说,是她亲手葬送了瓦卢瓦王朝。
凯瑟琳对子女的控制极严,也许是为了王室的未来,也许是为了填补个人的私欲,却毁了她的儿女。她的女儿玛戈本来钟情于吉斯家族的亨利,却被她命令嫁给了波旁公爵亨利。传说玛戈王后此后放荡不羁,这与凯瑟琳的插手不无关系。玛戈与丈夫貌合神离,十年后便分居,而后是十余年无休止的争吵,直到1599年二人离婚。
离婚后的亨利四世又娶了美第奇家族的一名女子——玛丽•德•美第奇。
玛丽•德•美第奇:与儿子及首相抗争到死
凯瑟琳•德•美第奇见证了瓦卢瓦王朝的灭亡,但同样出自美第奇家族的另一个法国王后玛丽•德•美第奇(Maria de’Medici,1575-1642年)则经历了新的王朝——波旁王朝的兴起。
托斯卡纳公爵柯西莫一世有两个儿子,先后继承公爵之位,长子弗朗切斯科一世(Francesco I de' Medici,1574-1587年在位)早逝,但他的女儿玛丽成为美第奇家族的第二个法国王后。1600年,玛丽嫁给了法国波旁王朝的首任国王亨利四世,成为其第二任妻子,次年生下路易十三(1610-1643年在位)。亨利四世1610年遇刺,玛丽成为儿子的摄政,由此登上了法国的政治舞台。
亨利四世、玛丽与孩子们在一起。
玛丽与幼年时的路易十三
玛丽成为摄政不久,便与首相黎塞留(Richelieu, 1585-1642年)产生了冲突。黎塞留很有政治天分,他获得路易十三的信任,担任了近二十年的首相职务,也是红衣主教,他一生都致力于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然而,与太后之间的斗争持续了很久,甚至兵戈相见。
1619年,玛丽的小儿子奥尔良公爵加斯东同吉斯公爵一道起兵支持太后,但都被黎塞留挫败。路易十三受黎塞留的影响很大,甚至将母亲流放到卢瓦尔河边的昂热城堡。后来玛丽企图再次对抗黎塞留,还是失败,不得不流亡各处,先后到过法国北部、布鲁塞尔、德国、英国,一直都在筹划反对黎塞留,但1642年7月,她在科隆黯然离世。在她去世之后一年内,黎塞留和路易十三也相继去世。这段漫长的斗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玛丽的女儿大都嫁给了欧洲的王室,积极推动法国的外交。长女伊丽莎白嫁给了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二女儿嫁给了萨伏伊公爵,小女儿玛丽亚(Henrietta Maria,1609-1669年)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值得一提的是,玛丽亚嫁与查理一世,正好经历了英国内战,而她自始至终不屈不挠地支持查理一世,也颇有传奇色彩,可见身上存留着美第奇家族的血液。
玛丽也继承了美第奇家族的传统,热衷于建筑和艺术。
从1612年开始,她花了十余年时间在巴黎左岸的近郊圣日耳曼区建造卢森堡宫,与东边的圣热纳维耶芙山及先贤祠正好相对。这座宫殿建筑完全仿照佛罗伦萨的皮蒂宫,也是位于城市南面的近郊地带。玛丽不惜重金进行豪华装修,并称其为“美第奇宫”。卢森堡宫的正立面中央是带有两层立柱的楼台,顶部是圆形屋顶,中央楼台的两侧各有一座翼楼,练成一体。宫殿连结的花园也是模仿皮蒂宫后面的波波里花园,成为怡人的散步场所。法国大革命后,卢森堡宫被改造成一座监狱,直到拿破仑时才将其改作参议院的办公楼,宫殿的花园部分改为卢森堡公园。
巴黎卢森堡宫对着花园部分的立面。佛罗伦萨皮蒂宫朝向波波里花园的景观卢森堡宫及其花园玛丽还大力赞助艺术。
她同弗兰德尔画家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年)关系非常好,也是他的赞助人。从1621年开始,她邀请鲁斯本到巴黎为其作了很多巴洛克风格的画像,甚至将其绘成神话中的人物。玛丽体态肥胖,而鲁本斯正好擅长画充满肉欲的女性,这无形极大美化了玛丽。他为玛丽作了一个系列,共24幅画像,统称“玛丽•德•美第奇的一生”,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美第奇家族的两位女性,先后入主法国的宫廷,并且都积极参与政治斗争,分别给其带去了意大利式的政治混乱,都见证并参与了法国政权从瓦卢瓦王朝向波旁王朝的过渡。她们也都为法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她们将法国的王宫一个向西拓展,一个向南拓展,极大地丰富了巴黎的宫殿建筑,尤其是杜伊勒里宫成为后世法国式建筑最为推崇的标准。这两位女性为法国和北欧带去了佛罗伦萨的艺术传统,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潮流推向阴暗的欧洲北部,因此,她们在文艺复兴的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当然,对艺术的赞助也是出于自身的考虑。玛丽与她的同族凯瑟琳一样,有着极强的权利欲,她请鲁本斯绘制的系列油画之一《国王的荣耀》中,凸显国王地位的同时,也将自己摆在了国王的身旁,以此表明自己与国王共天下。然而,玛丽与儿子路易十三充满矛盾,她被儿子软禁和流放,至死都没能得到儿子的原谅。然而,在鲁本斯的另一幅油画中,玛丽与儿子在天国重归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