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之路|“金手指”裴永斌:36年老车工,钢铁化为绕指柔
最近,裴永斌正密切关注着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情况。这座世界在建最大水电工程预计今年5月实现大坝全线封顶,其中有裴永斌和团队生产的多种水轮发电机关键部件。他热切盼望着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能在“七一”顺利实现安全准点发电,庆祝建党100周年。
裴永斌是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师,进厂36年来,他的岗位都是车工,从普车车工到数控车工,裴永斌在数千件核心部件生产中磨练出了“金手指”的本领——仅靠着手指触摸钢铁,就能感知工件的壁厚的粗糙度。
不仅如此,裴永斌还在年近50岁时,开始学习数控机床编程,改变了数十年弹性油箱普车加工的传统,实现了数控机床的智能化生产。
获得“全国劳模”、“中国质量工匠”、“大国工匠” “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并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后,裴永斌仍然不离车间,很少休假,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每天做好手头的事”。
裴永斌在检查加工后的弹性油箱。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36年扎根生产一线,练就“金手指”
裴永斌和团队生产的主要产品之一是“弹性油箱”。
弹性油箱位于水电站水轮机与发电机之间,是保持整个机组运转稳定的关键部件,承载着发电机几千吨的重量,其品质关系到整座水电站的安危。裴永斌介绍,水轮发电机有几个主件的加工技术是公司的保密项目,弹性油箱就是其中之一。
裴永斌说,弹性油箱加工压力大、责任大,“必须一次成型,不能二次修补,件件都要做到100%合格。”更增加生产难度的是,加工油箱内部时,车刀刀架遮挡入口,注入的冷却液也会产生烟雾,操作者根本看不到走刀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裴永斌找来以前的废件,利用下班时间反复练习。他还自制专用刀具,改变传统的工艺方法。日积月累下来,他练就了凭手感“盲测”的绝活——他仅凭手摸就能知道油箱壁厚和表面粗糙度。因此,他也成了行业公认的“金手指”。
曾有人问他,你是怎么练出“金手指”这个绝活的?裴永斌说,“我是个笨人,摸了30多年年才能摸准,换了别人早就摸出来了。”裴永斌开了个玩笑,经历和经验告诉他,要想提高技术水平,就得靠不断地积累和摸索。
从1995年开始生产弹性油箱以来,裴永斌和团队已经加工了超过4000件弹性油箱,无一废品,裴永斌的机台也是电机公司的首批免检机台,他的徒弟们都已成为免检个人。
“我师父那一代,72个小时才能生产一件弹性油箱。我接手后,42个半小时就够了。”裴永斌说。
年近半百攻关数控机床,实现智能制造
在锤炼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裴永斌又向智能化生产发起了进攻。快50岁的时候,他开始研究数控机床。
2015年,公司的老领导到裴永斌的车间,在生产现场转了一圈,对他说,“老裴啊,你们这个工艺是不是得改一改,一到你们这就一股炸油条味。”
这种油渍味陪伴裴永斌已有30多年,味道来自车床的冷却液。裴永斌师傅那一代,用菜籽油冷却,到了他这一代,用上了豆油。油渍麻花的衣服成了车工们的常态,以前,裴永斌的衣服送出去洗,拿两张洗衣票别人都不愿意收。
这些年来,不是没人想过改革,负责车床编程的工艺技术部门在生产部门开过两次论证会,想把数控机床用于弹性油箱生产,但讨论下来,结果都是否定的,因为难度太大。
这次老领导的一席话,对裴永斌触动很大,他决心试一试,看能不能把工人们从“苦脏累”中解放出来。
裴永斌还是先从废料加工开始尝试,反复失败后,他明白得用同材质的材料试验才能有精准的控制数据。于此同时,在他的带领下,攻关团队还完成了多项突破,传统的正切刀改换成反切刀;普车操作经验转换成编程;冷却液淘汰、升级为风冷……
经过40多天的攻关,弹性油箱生产终于实现了数控机床生产。42小时的生产周期再次缩短近半,24小时就可完工一件。而且,智能化生产的弹性油箱,壁厚更加均匀。车工们终于摆脱了浑身的“炸油条味”,不再完全依赖纯人工的“笨床子”。
“全数控加工是我们几代操作者的梦想,到了我这代终于实现。”裴永斌的自豪溢于言表。
裴永斌在操作数控机床。
临危受命,奔赴非洲疫情重灾区抢修设备
2014年10月,远在非洲大陆的尼日利亚凯恩吉电站水轮机出现故障,机组被迫停机,裴永斌被派去现场抢修。当时尼日利亚正是埃博拉疫情的重灾区,家人担心他的生命安全,对他出差有顾虑,但裴永斌决心已定。
“得那么多荣誉的时候怎么不说退呢?这种时候我必须得去。”裴永斌说。
当他到达现场后,却发现问题比想象的更为复杂,当地基础条件实在太差了,全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旧设备,不但精度差,操作起来也费力,裴永斌只能靠自己的经验来弥补。
当时尼日利亚白天气温达到40多摄氏度,人一干活就汗如雨下。为了抢工期,裴永斌中午不停机,晚上也加班,4天就完成了任务,比预计提前了3天。任务完成后,业主代表对他说,“老裴,你不但是‘中国劳模’,也是‘非洲劳模’呀!”
可没想到的是,裴永斌刚一回国就发起烧来。当时医院一听说他是非洲回来的,就安排单间将他隔离,一个6平米的小房间,一个小窗,一张床,裴永斌一个人躺在里面,家人只能和他隔窗相望。他连续烧了近10天,每天高烧超过40度,只觉得整个楼都在晃。每天挂8瓶点滴也没能退烧。
后来经过专业机构化验,确认裴永斌得的不是埃博拉,而是恶性疟疾。“我特别感谢屠呦呦,青蒿素救了我的命,我吃了三次药就退烧了。”裴永斌无不感慨地说。
病愈后没多久,裴永斌很快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多年来,他很少休假,节假日都是在单位度过的。“有舍才有得,我一年基本休息不到3天,也没旅过游,但付出换来了劳动成果。”
在裴永斌看来,只要每天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总会有所收获。在公司的“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里,陈列着裴永斌的诸多成果:永斌QC小组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以及他参与编写的《OPL标准作业单点培训教材》等。该材料已经被下发到水电分厂各生产班组中,对哈电电机班组级技能培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看着我亲手加工的一件件产品,装备在世界各地的水电站上,看着中国装备一步步走向世界,我明白了什么是使命,什么是奉献,什么是传承。”进厂36年来,裴永斌从没换过岗,一直坚守在车工的岗位上。在他看来,工匠精神就是一句话,“一辈子只干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