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传统文化资源,上海召开当代工艺美术批评论坛

澎湃新闻记者 范佳来
2021-05-24 18:22
来源:澎湃新闻

嘉定黄草编、刺绣、银饰、海派黄杨木雕......工艺美术品一度被认为是只有富人才能购买的奢侈品,如今,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愈加重视,这些凝聚匠人心血的工艺美术品正逐渐飞进寻常百姓家。

5月22日,当代工艺美术批评论坛在上海召开,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工艺美术在新时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理论和批评建设至关重要。”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唐廷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当代工艺美术批评论坛面向行业发展需求,为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搭建交流平台,建设工艺美术批评学科,推进工艺美术学术批评和展览、策划实践,助力新时代工艺美术繁荣发展。

工艺美术批评亟待发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表示,工艺美术在国内的发展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真正的工艺美术批评体系,至今尚未完全建立,造成行业一些乱相出现,这是挑战,亦是机遇。“古代工艺美术达到的高度与匠师和文人之间的深度交流密不可分,工艺美术成为承载、表现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展现传统文化中最精彩的力量。”他提到,随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被挖掘和重视,如今人们对工艺美术的热情十分高涨,工艺美术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批评和价值引导,批评对文艺创作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以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关系为例,当时的文学批评家对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一个好的工艺美术批评家应具有理论修养、历史眼光、审美素养和学术良心,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推动文化事业为己任。”

“比如,工艺美术行业目前的潮流是复古为主,但是我们不是在为古人制作艺术品,而应该和中国传统的文脉、当代的体系结合,完全复古的是不行的。”尚刚提到。“建立良好的批评体系,首先需要从业者愿意批评,愿意被批评,这是较为困难的,通过组织的力量,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声音,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马敏从多年来在文博系统工作的观察出发,认为在目前,将工艺美术推向大众市场,以及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评论是缺失的。同时,一些批评家远离市场,批评人才远离项目,导致话语权和相关资源的缺失。另外,工艺美术现在不缺深入的研究,但存在很多空白的领域和分野。要培养综合性的批评人才,就要去搭建不同的平台,也需要民间和企业项目的推动。

工艺美术背后体现文化传承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晶表示,“工艺美术”的概念可以追溯至《考工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工艺美术的繁荣背后,既有匠人的精工细作,亦有文人的文脉昌盛。例如,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明清缂绣艺术”展览中,可以看到不少明清缂丝的精品,这与上海自宋、元、明以后的文风鼎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张晶提到,在朱鹤笔雕的竹刻上,乾隆曾题词“高技必先高事”,这说明要有高超的技艺必先有高的人品,形似必因神似。这些工匠吸取了文人艺术中的精华,再加上高尚的人品,才能制作出优质的艺术精品。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闵俊嵘则提到,随着时代发展,古代常用的漆器已经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各种各样的新材料取代了,比如陶瓷、玻璃、不锈钢、塑料等,这对保护和传承漆器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当代工艺美术发展的瓶颈可能是和日用品市场的消失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要想实现工艺美术的复兴,离不开高、中、低端市场的全面繁荣,希望工艺美术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让工艺美术走入日常生活

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滕晓铂提到,如今,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在文创市场蓬勃发展背后,校园美育仍有缺失,对于审美意识、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该从学校开始耳濡目染地熏陶。同时,市场普遍的文创设计更多是贴纸图式的,缺乏情感化和参与性的体验。消费者买文创产品,不仅应该是购买产品本身,更多是为了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付费,这在当前市场是缺失的。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雕刻专业主任于洋提到,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文化产业逐渐成为重要的支柱型产业。作为工艺美术从业者,应该更注重自己的设计和创意能力,发挥学校在工艺美术保护传承的积极性作用,坚守工艺美术的文化和立场,传承工艺美术的文化基因。

“前几年,收藏品市场的狂热使得工艺美术行业一度走向不理性,某些收藏家们不顾作品质量,随意炒作,乱象丛生。”唐廷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现在随着整个行业趋于冷静,可以洗去一些浮躁的泡沫,让学术界沉下心来去思考、创造一些真正优秀的作品,“高端的艺术品永远是少数,更多的还是大众化、平民化的艺术品市场,这个市场还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和打开。”

他也提到,作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国际化城市,上海为工艺美术行业提供了文化交融、沟通的重要场所:“全国各地的传统工艺文化来到上海,互相辉映、借鉴、吸收,让上海形成自己独特的海派文化,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城市。”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