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华专栏:宋捷与“厚道的南通人”心灵对话

何建华
2021-05-23 12:08
来源:澎湃新闻

南通人——作为一个地域水土与人文品质集约而成的概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究其因缘,是这片江海大地哺育的儿女走出故乡,以厚道踏实、勤恳努力的人生奋斗花开四方,籍贯南通的成功人士遍布海内外、涉足各行业,作为一个独特群体渐入人们视野并一步步被加深认知与友好接受。仅以共和国南通籍将军(含副军职以上干部)为例,相关数据显示,建军90年之际达190多位,和平年代一个地级市诞生如此之众的将军群体格外引人瞩目。至于科教文卫体乃至于商界的南通籍精英更是人才辈出,可谓璨若星河。有朋友提出这样的谈论命题:你们南通人血脉里具有怎样的优良基因与生命密码?

心灵深处精神内涵与人品特质探究

这个命题多年来一直萦绕于心,直到近日喜获宋捷《激荡百年——世纪风云中的南通人口述史》一书,我大有眼前一亮、茅塞顿开之感。作为10多代世居崇州“六桥”之畔的地道南通人,宋捷怀着美好愿景,精选20位具有可识别标志性的杰出人物,以口述历史方式,讲述近百年来南通的风云流变,记录伟大瞬间,解密历史档案,给后人留下一个巨变时代中江海骄子的背影,留存南通人在这个时代巨变中的历史贡献。

进入宋捷视野的南通人,有富有爱国情怀的张謇先生嫡孙女张柔武、亲历浦东开发历史大潮的沙麟、“布衣部长”牵挂扶贫大业的张佑才、雷达将军演绎天眼风云的郭锡林、引领茅台登上国酒巅峰的季克良、一幅壁画何以成为“风向标”的袁运生、一篇激扬文字写就无悔人生的徐景熙、班主任连续做了64年的李庾南等。宋捷发挥“最懂南通”的资深媒体人优势,以“口述实录”与“采访手记”交互呈现、交相辉映的体例方式,彼此走进心灵深处,探究南通人的精神内涵与人品特质。

财政部原副部长张佑才曾任南通市市长,之所以被称为牵挂扶贫大业的“布衣部长”,口述发自心声——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农业、农村、农民永远牵挂在我的心头。记得我就任南通市市长不久,就去了当时南通西部高沙土地区的贫困乡——如皋县高井乡。走进第一个贫困户家里,当我听说一脸皱纹看上去像古稀之年的女主人才42岁时,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究竟是怎样的贫困穷苦,让一位中年女性看起来满面沧桑? 调研一结束,我立即召开担任市长后的第一个会议,专题研究“三农”问题。我在会上激动地说,农村还那么穷,农民富不起来,怎么体现社会主义,怎么体现地方官为人民服务?

情真意切的灵魂告白,使朴实亲民的市长形象跃然而出。合乎逻辑的是,张佑才迅速组织市区21个单位对口扶贫21个穷乡,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帮助一个又一个困难家庭脱贫致富。到北京工作以后,“三农”问题一直让他牵挂,去基层调研成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年中总有100多天奔跑在农村,从青藏高原到中原大地,遍及黔滇闽鲁等地区。

宋捷“采访手记”点评认为,熟悉张佑才的人都知道,平时他的话并不多,但只要讲到农村和农民,他的话匣子便一下子打开了。专业、勤勉、务实,清廉、谦和、厚道……这是张佑才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在不少家乡父老眼里,张佑才敏而好学、勤政廉政,流传的故事不少,但对他的教子观、学习观、生命观却知之不多。张老对晚辈要求很高,有个“三不”原则:不偷懒,不说谎,不占别人便宜。如果违反了,不仅要罚跪认错,还要罚不吃饭一顿。张老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平时不管是同事、亲友、战友、朋友,无论是上级和下级,一律不准带东西进门,一律不准串门谈事办事,谈工作一律去办公室。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正是依托干部勤奋和人民勤劳这两个重要条件,抓了三股力量形成万众一心开创改革崭新事业的洪流:一是真理力量;二是人格力量;三是表率力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风水酿万般情

对上海人来说,沙麟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可他却是地地道道的南通人,1936年出生在如皋沙家老宅。近代南通,有两位名扬大江南北的先贤:一位张謇,另一位沙元炳。沙翁出自书香门第,张翁起自田舍小户,尽管出身不同,但两人志同道合,一起沿着科举台阶不断攀登,同时金榜题名:一个进士及第,一个大魁天下。他们都进入当时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翰林院,一个被授修撰,一个受任编修。沙麟的父亲沙允祚是沙元炳的长房长孙,沙麟的血液中流淌着先辈开拓进取的基因。与沙麟有过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的一种开放、坦诚、自信、智慧、谦逊、勤恳的气息。在浦东起航阶段,可以用“朝领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来形容沙麟的工作状态,他和开发办团队把浦东开发的规划、政策具体化,组织协调浦东开发的起步工作,提出“须强调速度与效率”“开始就需注重结构”“恰当利用科技信息”等清晰思路。为了吸引五湖四海的外商到浦东投资,沙麟马不停蹄地在世界各地宣传浦东、招商引资,度过了一生中最忙碌、最充实也最幸福的岁月。

一个人、一座城,谈起南通与南通人,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被赞誉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与楷模”的张謇先生。可以说,张謇是近代南通人的杰出代表,他一生“以强毅之力行其志”所释放出的人文品格与精神血脉是南通人的特质体现。宋捷在与张謇先生嫡孙女、百岁名媛张柔武访谈中敞开心扉,不单单回忆起温馨甜蜜的家庭私密生活情境,更是聚焦展示张謇先生爱国爱乡、勤俭节约、造福乡里、经世济民的精神境界,既有对张謇先生一生事业的关键词“实业、教育、慈善、自治”的解读,也有从修身、立志、得学、为人、处事等方面告诫子孙的《家诫》格言的感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水酿万般情。宋捷和许多南通人一样,在人生旅途上,无论是读书求学,还是工作生活,都深受张謇先生的恩惠和影响。他回顾自己所受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几乎都是在张謇先生创办的学校里完成的,莫不浸润在先生构建的教育体系中。15岁入读高中,他在啬翁1909年创办的通中懵懵懂懂地诵读他亲拟的“诚恒”校训,对“诚于做人,恒于学问”这个经典之句,从一知半解的死记硬背到渐渐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奠定了人生向善、厚道向上的基础。高中和大学就读的学校,让他品读了张謇“父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走上工作岗位到报社当财经记者后,他获得更多机会品咂张謇先生“母实业”的宏大抱负和创新实践。宋捷说,当穿越历史长河游走于张謇的精神世界,沉浸于先生30年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御侮图强的实践时,他首先读到的是一个意气书生的家国情怀和担当。古往今来,多少先贤修齐治平的宏论汗牛充栋,而先生用毕生实践与担当做到了。从前,张謇是多少同时代人心中的传奇偶像;如今,他依然是许多中国人心中的不老男神。作为一个南通人,你我不妨静下心来给自己出一道思考题:如今我们应该怎样纪念张謇、读懂张謇?

让厚道成为激荡世界人品绿码通行证

正是源自于特殊情缘与观察思考维度,宋捷在与南通人进行心灵对话时,自觉不自觉地就会将张謇精神对应到访谈对象身上,发现并记录下南通人内心世界的闪光点。比如在《刘延淮:一生仰望父亲刘瑞龙》文中记载:父亲和南通这片土地有着血浓于水的感情。从我开始懂事起,父亲就经常用一口浓浓的南通牌普通话和我们讲家乡的风土人情。他在饭桌上常常教育我们要厉行节约,不要浪费,不能“搅(南通方言读gao)作”粮食。1981年他为子女写过一首诗《示诸儿》,教育子女“人生有真谛,为民服务多……勤奋攻学业,寸阴莫蹉跎。”

再比如,被中宣部选树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获得全国卫生最高奖“白求恩奖章”的“中国式控癌”时代先锋徐克成表露心迹:我生在南通,长在南通,在南通完成了从启蒙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深受家乡的道德滋润。离开故土已经30多年,我始终有一颗南通心。上世纪80年代末,我离开工作20多年的通医附院,南下到深圳特区工作,便以诚信、厚德、仁爱为先。创办广州肿瘤高新技术治疗中心(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前身)时,4个创办人签名立据,约法三章:不拿病人一针一线,如有违反,自动退出。后来,这一“规矩”演变为“院训”——厚德行医,医德共济。

品读穿越《激荡百年》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获得这样的认知:江海大地的一方水土培育了“厚道的南通人”。笔者曾与宋捷就这一认知做过多次畅谈,比较一致的解读是:南通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受阻于长江天堑“南通难通”,导致这片区域是典型的传统乡土中国相对封闭保守、稳定态的熟人社会结构,同时也滋润培育出勤劳节俭、小富即安,持中守正、耕读传家,好学上进、技能立世等民俗风尚。总体上,对南通人的诸多特征可以用“厚道”二字加以概括,南通长辈教育子孙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常常是:做人要厚道。

在宋捷的理解里,厚道,是一种做人的境界,是一种处世的智慧,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一个人难得的品质与最大的底牌。厚道,不是不知变通,而是一种坚守。厚道的人,更愿意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更能站在别人角度,替他人着想。厚道之人,也必有厚福。基于这一独到视角捧读《激荡百年》,就会对南通这片江海大地产生一种全新的认知,也会对“厚道的南通人”产生精神情感上的交流与认同。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演进,南通这片江海大地成为面向未来城市现代化建设一片热土,大型机场、海港码头、高铁枢纽、“八龙过江”等物理形态的落地布局,无疑将使南通与一江之隔的上海、苏州一样,改变延续千年的传统乡村中国社会形态,进入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序列。那么,在变与不变之中,什么是最珍贵值得传承与弘扬的?无疑是这方水土培育的人文精神,也就是一代代融入血脉的传统文化与民俗风尚。“南通好通”使江海大地变得越来越开放时尚,具有永恒价值的应该是“厚道的南通人”弥足珍贵的精神品质与人生价值。这也许是宋捷向读者奉献《激荡百年》一书的良苦用心,以及他所追求的人文审美的良好效果:让厚道成为这个激荡世界的人品绿码通行证!

是为序。

 

(何建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此文系南通市档案馆荣誉出品、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激荡百年——世纪风云中的南通人口述史》一书序言)

    责任编辑:韩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