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知道经向地图和纬向地图的区别,该学习了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2014-10-21 19:26
来源:澎湃新闻

2009年10月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的路线,在CCTV1的这张地图上呈现“8”字形,但在南半球版《世界地势图》上,能看出来是环线。

        能想象吗?世界地图不以经线分割,而以纬线分割?2014年9月,湖北省地图院、湖南地图出版社编制了这样一版《世界地势图》,在其中的纬向地图上,地球被“横着切”了。10月15日,这版地图的主编、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郝晓光做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全球通用至少400年以上的以经线分割的两版世界地图(“亚太版”和“美洲版”)讲到他以纬线分割的新版世界地图(“南半球版”和“北半球版”)。他说,绘制地图这么理工科的事儿也和哲学有关,他重绘世界地图的源头与“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原则中的“对立统一”。

世界地图从“竖着切”变成“横着切”

        郝晓光介绍说,首版中文世界地图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年-1610年)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在肇庆绘制,从此传入我国,那时的世界地图就是按“经向投影”。从那之后,全球通用的世界地图格局要么以180°经线、要么以西经30°为“分割经线”。于是,在人们的观念中,世界地图似乎就该是地球被“竖着切”。

在郝晓光看来,经向地图比较适于描述东、西半球的地理关系。        

        “400年来,少有人想到,传统经向世界地图只适用于描述东、西半球与世界的地理关系,不适用于描述南、北半球与世界的地理关系。”郝晓光举例,南极洲本像“孔雀”,面积为澳大利亚的1.8倍,但在经向世界地图上却成了“长城”,是澳大利亚的3.8倍。“要想表达南北半球的地理关系,就得有纬向世界地图。”

        于是,郝晓光新编的世界地图就有四版,分别是东、南、西、北半球版,投影方法为“双经双纬”。所谓“双经”,就是东半球版和西半球版地图按“经向投影”;“双纬”则是南半球版和北半球版地图按“纬向投影”。在纬向地图中,“分割纬线”同经向地图中的“分割经线”一样,尽量不切割到陆地,同时是15°的倍数。在郝晓光重绘的纬向地图中,南半球版的分割纬线为北纬15°,北半球版的分割纬线为南纬60°。《中国国家地理》主编单之蔷曾评价这样的地图绘制,打破了人们过去只有一个角度看世界的惯性思维模式,这“不只是地图的革命,更是认识的革命,思维的革命”。

        郝晓光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地图学中的经向和纬向,就像数学中的Y轴和X轴,都是“正交”的。“我们重绘的世界地图,采用了两种相互垂直的视角来观察和描述世界。在绘制的具体过程中,哲学的作用是‘经’与‘纬’的对立统一。”他具体解释说,“说它对立,是因为‘经向’和‘纬向’相互‘垂直’,是两个‘对立’的视角;说它统一,是因为只有‘经向’或只有‘纬向’都是不全面的。当‘双经双纬’在一起,世界地图才是完整的,看地图的人才能有完整的‘世界观’。”

        而这四版世界地图对于读者观察世界也各有作用。郝晓光介绍,西半球版(美洲版)适用于时区研究、东半球版(亚太版)适用于航海、南半球版适用于南极科考、北半球版适用于航空。

郝晓光重绘的《世界地势图》有四张,其中南半球版和北半球版的地图为纬向图。

有什么样的世界地图,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郝晓光相信,有什么样的世界地图,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代利刚看来,从经向地图想到纬向地图,这转变体现的却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地图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他坦言自己去听这场充满“理工味”的有关新地图的讲座,是想了解还能用哪些新的方式看待世界和人。

        而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亮总结道,“当我们面对旧版世界地图的时候,原先采用的分割方案、各个板块之间的构造形势等已经深深镶嵌在思维框架中,人们不会再去想另外一种可能。”他告诉澎湃新闻,哲学思维的介入带来新的可能,一旦打开了这个可能,接下来就是靠一个“事件”推动一个“事件”的扎实研究,来完成这个“可能性世界”的模样。

        而哲学和地图的关系也得到了地图学者的肯定。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ICA理论地图学专业委员会主席杜清运在每学年研究生的第一堂《地理信息科学》上总要先谈哲学。“地图和哲学的关系毋容置疑。”他认为,地图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又包含制图人对世界的主观认识。

伦敦到东京的四条轮船航路的距离、位置、优劣,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势图》上一目了然。

        “一张地图中可以包含很多哲学理念,比如对立统一、整体与部分、发展观等。”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期刊中心主任、《测绘科学》执行主编牛汝辰告诉澎湃新闻,重绘世界地图最大的哲学意义在于换一种角度去看世界。在10月9日的2014首届中国地图文化节暨地图文化论坛上,牛汝辰说,一门成熟的学科成长可分为技术、文化和哲学三个阶段。“目前我们的地图学一直在技术层面,远远没有达到哲学层面。”

        在牛汝辰看来,这样的结果源于中国教育长期强调的“文理分家”。理工科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就是“纯技术”的专业,这样的看法在教授和学生中都不罕见,“有的理工学生连写篇文章都很痛苦。但真正的大家是文理兼顾的。”牛汝辰说,中国地图有五年多年的历史沉淀,比如地图使用习惯、审美品味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现在研究地图文化的只有零星几篇,地图文化尚未有系统的阐述。” 杜清运也表示地图有承载历史的功能,也有很浓的文化色彩:“地图学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

(文中插图除注明出处外,皆选自郝晓光主编,湖北省地图院绘制、湖南地图出版社出版,《系列世界地势图》(东、西、南、北),比例尺1:6000万,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