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车︱跟领导外出,古人要靠哪边走?

李开周
2014-09-16 09:07
来源:澎湃新闻

        上回说民国时代政令多变,交通规则不统一,有的地方要求靠左走,有的地方要求靠右走,有的年份要求靠左走,过不几年又改成靠右走,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城市,必须遵循不同的交通规则,很容易把司机搞迷糊。

        那么古代中国的交通规则又是什么样子呢?听我慢慢道来。

        宋太宗时期,最高法院(大理寺)定了一项交通规则,“令两京诸州于要害处刻榜以揭之。”(《杨文公谈苑》之《榜刻仪字令四条》)从首都到地方,每个城市的父母官都得把这项交通规则悬挂出去,让天下臣民务必遵守。

        该交通规则很简单,就十二个字: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

        贱避贵,平头百姓见了上级领导得让路。

        少避长,年轻人见了老年人得让路。

        轻避重,空手走路的见了挑担子的得让路。

        去避来,出城的人见了进城的人得让路。

湖北警察史博物馆现存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复制品,《仪制令》便是古代的交通规则,古代的 “交通法”。


        上述规则只提让路,目的是为了“兴礼让而厚风俗”,让大家养成处处礼让的好习惯,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至于应该靠左走还是靠右走,一个字儿都没提。

        为什么不提?因为根本不需要提,从先秦到清末,中国人一直都是靠左走的,早已经形成共识。

        《周礼》有规定,国君驾着马车出巡,马车夫必须坐在前面靠右的位置。因为国君是在车厢的中间位置就座的,假如车夫坐在前面的中心位置,那就遮住了国君的视线,显得很不礼貌,所以必须坐在侧位。右边是侧位,左边也是侧位,干嘛非让车夫坐在右边的侧位呢?没别的,就是因为马车靠左行驶,车夫只有坐在右侧才便于驾驶和查看路况,避免跟对面驶来的马车相撞或者剐蹭。

        春秋以前,贵族要做到文武双全,得掌握六门手艺。哪六门?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仪,乐即奏乐,射即射箭,书即书写,数即计算,御即驾车。其中驾车又必须掌握五种技术: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鸣和鸾”是指驾车的时候能非常恰当地控制前面四匹马的节奏,让马脖子下面悬挂的铃铛发出悦耳的和鸣,而不是滴零当啷乱响一片;“逐水车”是指能在很陡的河滩上驾车,车速很高,看着很惊险,时不时来个漂移,却不会翻到水里去;“过君表”是指驾车经过国君身旁的时候,驾车人能迅速站起来向国君敬礼;“舞交衢”是指眼力超好、反应超敏捷,驾车通过闹市,不用减速也不会撞到人;“逐禽左”则是驾着马车去打猎,从猎物左边开过去,一箭射出,猎物应声而倒。为啥要从猎物左边开过去?难道猎物都是斜眼,从它左边过去不会被发现?当然不是,只因为当时驾车习惯靠左行驶,打猎的时候自然也从猎物左边开过去。

        秦始皇统一天下,书同文,车同轨,书写用一样的文字,马车按同样的宽度,全国各地大修官道,条条官道通咸阳,近似于现在的国道。现在的国道两边都有里程碑,秦朝也有,或用黄土堆成,或用砖块砌成,或用石头垒成,分布在官道两旁,统称为“堠”。堠跟堠不一样,一个人在官道上长途跋涉的旅客想看看自己走了多少里程,得查官道左侧的堠,之所以要看左侧的堠,完全是因为人们走路习惯于靠左。当然,左右是相对的,官道右侧也有堠,不过那是给对面来的行人看的。其实于对面的行人而言,他们要看的堠也是在官道左侧。

        秦朝以降,历代或以右为尊,或以左为尊,但不管以哪个方向为尊,主人迎接客人的时候都习惯站在路的左边,古代称之为“左迎”。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古人习惯靠左行驶,当被迎接者沿着路的左边缓缓驶来的时候,从迎接者的角度看,对方其实是从路的右边过来,于是迎接者就在路的左边等待,双方相遇时,刚好分别站在路的两边,中间留出一块地方,既方便行礼,又不妨碍行人通过。

秦皇古道距石家庄30公里,井陉县城向东5公里,是秦始皇“车同轨”历史的实物佐证。秦朝以降,历代或以右为尊,或以左为尊,但不管以哪个方向为尊,主人迎接客人的时候都习惯站在路的左边,古代称之为“左迎”。

        南宋时,大哲学家朱熹给门生和子孙制定礼仪,特别写下一句跟交通有关的话:“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凡是跟着长辈或领导一块儿出去,自己一定要走在他们的右侧。晚辈走在长辈右侧,并非因为右侧低贱而左侧高贵,只是因为大家同时靠左走,越靠右的地方就越靠近路中心,自然也就越危险,为了长辈和领导的安全考虑,自己必须走在右侧保护他们。这个规矩跟今天刚好相反:我陪领导出去,从来都是让领导走在我右边,因为现在流行靠右走,右侧才是安全地带,万一有人醉驾,让他先撞我,然后才有可能撞到尊敬的领导。

        总而言之,靠左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习惯,靠右走只是最近几代人刚学会的新规矩。新规矩是怎样形成的,上回已经说过,这回有必要说明老习惯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

        清朝末年,中国搞过一段新政,新政里包括一项“兴办警察、整饬道路”,满清朝廷师法欧洲,制定全新的交通规则,并破天荒地让警察站在城市街道上执勤。当时的交通规则主要是向欧洲学习的,鉴于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国家都靠右行驶,所以中国人也跟着开始靠右。

        新政推行的时间很短,而晚清以前咱们中国人一直是靠左行驶,老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变得过来的。变不过来,路上就乱,有的靠左,有的靠右,于是出现交通事故。晚清大报《新闻报》刊登过一则新闻,说是1908年3月17日,两个法国人驾驶汽车从上海去杭州观光,在杭州城外出了事儿:他们的汽车按照新交规靠右走,对面的人力车按照老习惯靠左走,砰地一声,迎面相撞,人力车夫当场死亡。

        社会学家老讲文化冲突,什么叫文化冲突?其实就是双方遵循的规则不一样,导致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