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艺 非遗名录 | 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包公故事

2021-05-12 10:30
北京

安微合肥素称“三国故地、包拯家乡”,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宋代的大政治家、一代名臣包拯就出生在这里。历史上的清官包拯因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勤政爱民,被后人尊称为“包公”,成为老百姓人们心目中的“包青天”。千余年来,有关包公的传说故事在安徽合肥地区的流传形式主要以民间百姓的口口相传为主,其次为散见于文字记载的各类书刊,以及以说唱、戏曲、书场等形式保存下来的演艺故事等。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元代的杂剧、明代的话本、清代的章回小说。合肥历代的地方史志中均有详尽的记载。

包公祠

据了解,目前《包公故事》已整理成册的有近百篇,可分为勤奋好学、执法如山、铁面无私、清廉正直、料事如神、为民伸冤、严惩贪官、不畏权贵等八个类别。这些故事在合肥周边地区世代相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无不寄托着家乡人民对包拯这一历史人物的崇敬和爱戴,寄托着人民对这位嫉恶如仇、体察民情的历史清官的敬仰与赞颂。

京剧中的包拯形象

包公既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又是宋元明清文学中经常表现的人物形象。历史上的包公,有着清廉似水的品德、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善断疑案的智慧。在文学作品当中,包公依然清廉正直,富有斗争智慧,但他的形象被神化了。清官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和积淀的一种文化现象,清官文化的形成是有他的原因的:一是封建社会所固有的阶级对立、阶级压迫而带来的下层社会民众的政治向往,对亲民政治的向往;二是因为封建社会缺少法制,下层社会民众在观念上只能求助于“人治”,从而从心理上求助于“清官”,希望清官能替自己做主,能为自己理冤;三是民间审美趣味激发了公案题材文艺作品的流行,带来了“清官”系列作品的不断繁衍。包公可以说是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以他的形象为核心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系列,即包公戏。历代包公题材的文学作品,仍然能够给我们以审美的享受。

2020年12月,《包公故事》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五批国家级非遗“民间文学”项目名单。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记者:李晓霞

责编:李扬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