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媛、作家、建筑师,风花雪月背后真实的林徽因什么样?

澎湃问吧
2021-05-06 21:27
来源:澎湃新闻

提起林徽因,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作为文艺界的“第一才女”,她的一句“你是人间四月天”至今婉转;身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她与梁思成把毕生献给了挚爱的中国建筑事业。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林徽因的认识总少不了风花雪月的逸闻轶事,用“玛丽苏”的剧情臆测她的一生,却选择性地对她的一腔热血视而不见。本期问吧邀请深圳行政学院副教授陈新华,一同还原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拥有文艺复兴式知识结构

@Margaret:林徽因难道不是所谓“文理科”的完美结合吗?既是才女又是建筑师。请问那时候的教育分文理吗?像她这样的人才,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

陈新华:林徽因个人的学术背景及学术路径,带着她所处的那个中西碰撞时代的强烈烙印和气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制度,文理分科及学科建设,正是在以林徽因为代表的民国知识人群体引进西学的努力下,才得以开始并推动。他们希望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找到当时中国的出路;希望以西方的学术工具,解决本土的社会问题,实现学科的本土化;希望在西方的科学和我们的传统之间找到平衡。因此,他们的尝试是全方位的,也因此造就了林徽因集中西、文理于一身的文艺复兴式知识结构。这也许就是阅读林徽因之于今天的意义,他们的探索于今天而言,仍不过时。

@夜里小白船: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林徽因跟当时许多留学知识分子比起来,更多了些传统的味道。您觉得她哪些生活方式,或者性格特点,能体现西式呢?

陈新华:林徽因其实不是简单纯粹的,而是有着复杂的维度。她是在中西文化剧烈碰撞冲突中成长起来的知识人,她的身上有着浓厚的传统色彩,也是站在那个时代最前沿的人。在情感和婚姻家庭关系中,她曾经表示自己的教育是旧的,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在学术研究和写作中,她热爱中国的传统,也说过自己最看不起一类人,就是没有喝过多少洋墨水,却认为西方什么都好。她情之所牵,在故土山河,在中国式亭台楼榭的一砖一瓦。

与此同时,她也是那个时代极少数接受过系统的西学训练,真正了解西方的一部分人。她喜欢和费慰梅用英语对话,她的英语水平让很多英语是母语的人都自叹不如。她把早年在英国养成的英式下午茶的习惯保持到终身,这才有了闻名北京的沙龙——太太的客厅。她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内心强大,有真正的独立自我,敢爱敢恨,嫉恶如仇,捍卫真理,这都是那个年代大多数传统中国女性所不具备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她绝对称得上一个先锋女性,是一个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女主”。

1937年林徽因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测绘唐代经幢

现代意义上的“大女主”

@披星戴月地吃哈密瓜: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故事有定论吗?

陈新华:从目前的史料来看,我更倾向于林徽因和徐志摩是文学上的知己。

徐志摩对林徽因重要吗?当然非常重要,他是林徽因文学的领路人,成就了诗人林徽因、作家林徽因。这些在她生命中的分量,与爱情相比,毫不逊色。徐志摩的离开,对于林徽因来说,相当于完整的生命世界出现了巨大的空缺。所以她从来无意于掩饰自己对徐志摩的思念,其实也可见林徽因的坦然。

林徽因在旧式大家庭中长大,又有庶出身份的经历,原生家庭的阴影已经决定了她不可能选择徐志摩。她曾经非常明确地跟自己的好朋友说过,自己决不做破坏别人婚姻的事。她说徐志摩不该抛弃张幼仪,还说自己曾经劝徐志摩和张幼仪和好。从这个角度而言,徐志摩对林徽因就像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林徽因的复杂维度。在精神特质上,她既是无问西东,站在时代最前端,同时也是亦新亦旧的。她的身上,有典型的过渡时代的印记。

@夏萌猫:如何看待网友对林徽因的各种诟病?

陈新华:目前网络上对林徽因的种种诟病,很多是一知半解,这些论断的得出多因公众话语营造的迷雾所遮蔽。作为一个接受过历史学学术训练的写作者,我希望大家的阅读,是基于严谨的,认真的文本,而不是追逐热点的即时满足。

另外,关于人性,林徽因曾经在给沈从文的一封信里面说,“反正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生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成丰富、宽大能优容,能了解、能同情种种‘人性’,不难自己所不能,也不难别人所不能。”这段文字特别真实地表达了林徽因对人性的认知,她希望把自己变得丰富、宽大,而且能了解种种“人性”。这其中有一种属于文学的优秀品质,那就是悲悯。这是林徽因基本的立场和态度。我一直希望我们的判断,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讨伐,而是能够抱持悲悯同情的理解,能让自己看到复杂的人性“两千图层的灰”。

林徽因毕业照 图片来源:宾夕法尼亚大学校档案馆,1927年2月24日。

@柒星:才华横溢的林徽因为何作品不多?

陈新华:其一,如果从文学作品来看,她始终以文学为副业和兴趣,常常是述而不作,兴之所至才会动笔,并没有稳定而长期的写作计划、发表计划,为数不多的作品中也有部分散佚不传。

其二,如果从建筑学来说,她也许成果不够丰厚,但却是梁思成建筑学研究的忠实同路人,灵感和勇气的来源,也是不可或缺的事业上的知己。某种程度上说,梁思成的研究成果实际上是他们二人所共有的。

其三,战争损耗。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说到林徽因,曾经说林徽因的时代是一个惊人浪费的时代,浪费掉了机遇、资源和生命。她1931年因为不耐东北苦寒染上肺病,落下病根,这以后又经历了南渡路上的颠沛流离,李庄六年缺医少药的苦苦煎熬,痼疾缠身。直到1945年终于有机会到重庆,好朋友费慰梅为她请了美国最有名的胸外科专家看诊,结果医生说诊断,最多还有五年的生命。种种遭际使得林徽因的一生,真正属于创作研究的黄金时期非常短暂。李健吾曾经写文章感叹道:“时时刻刻被才情出卖的林徽因,好像一切有历史性的多才多艺的佳人,薄命把她的热情打入冷宫”。尽管如此,林徽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建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仍旧值得被看见。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她的文学以及建筑学作品。个人以为林徽因值得追念的地方不仅仅在事功,也在于性情——她的真诚、热烈、对故土的热爱以及对学术价值的捍卫,在今天看来都是弥足珍贵的。

《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陈新华著,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1月。

    责任编辑:黄雅竹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