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陈行甲与他的时代

张明扬
2021-04-28 11:05
来源:澎湃新闻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陈行甲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1月版,296页,48.00元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读《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时,无数次想到这句话。

《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傅雷家书》都是陈行甲大学时代的枕边书,在他这本笔记体的新书里,你可以看到克里斯朵夫的影子,“这本书的主人公在他的每个人生阶段都充满不自信、惶恐和挣扎,同时也从未放弃爱和希望”,是不是让你想起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但是,读《在峡江的转弯处》让我更多想到的是《平凡的世界》,这同样是陈行甲的大学的枕边书。陈行甲说:“时代给我们那一代人最大的馈赠,就是我们那一代人都是草根”,“我们每一个人都心怀理想,即使人生起点低在尘埃,也可以怀着‘到中流击水’改变社会的梦想;也可以保持着不妥协的少年气,和生活近身肉搏;也可以不富贵,但是要高贵,不因为生活的苦难把我们变成苟且的人,坚持选择自己相信的那些东西。”

在陈行甲身上,可以看到孙少平的影子,他们甚至都在煤矿工作过,这或许就是他喜欢《平凡的世界》原因之一。但陈行甲远比孙少平幸运的是,孙少平永远失去了田晓霞,而陈行甲却得到了他一生挚爱的“霞”,已经一起走过了二十五年。

陈行甲在这本书的第二章回溯了他与霞的爱情史,正是从这一章开始,我像很多人一样彻底地进入了这本书。不是说怀念母亲的第一章不感人,而是说这段母子情早已深入人心,陈行甲正是凭《我的母亲》一题获得了“我是演说家”第五季的全国总冠军。

陈行甲与妻子是大学同学,他是农家子弟,妻子是出身城市的班花。 两人从大四左右开始情愫丛生,毕业后定情,但之后又几经波折,最后的结果是,霞竟然抛弃了城市的工作,到乡镇来投奔陈行甲,必须说,读到此处,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因为陈行甲的叙述极具“悬疑性”,你即使知道了这段感情的结果,过程中也还是为之牵挂在心。陈行甲自己也承认,“我和霞的故事,就是传说”,“一个我在青年的迷惘中不曾奢望过的传说,一个山村穷小子被命运眷顾将童话恩赐为现实的传说”。

甚至可以这么认为,霞才是陈行甲这本人生笔记的灵魂人物。她不仅是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也是当陈行甲在巴东县委书记任上患抑郁症时,带着丈夫闯过黑暗隧道的坚强女性;还是鼓励陈行甲与巴东贪腐势力作殊死一战的精神支持;当陈行甲决定弃官时,霞也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在我完成辞职的前前后后一年中,霞是我最亲密的军师和战友,帮助我最妥善地辞去公职投身公益”。

在妻子的眼中,陈行甲是一个“自由且温暖”的人,“我喜欢这种温暖的感觉……就算有时候,这温暖你不是给我的,是给别人的,我也愿意”。

陈行甲身上最耀眼的光环,就是他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而他身上最有争议的传奇,则是他在仕途一片光明时辞职投身公益。在光环与传奇背后,站着母亲和妻子这两位伟大的女性,这也就是,为何你按顺序读这本书后,也就是相继读完第一章母亲的故事和第二章爱情的故事,你会更加理解陈行甲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生转型:母亲告诉陈行甲要“干净”和“悲悯”,妻子告诉陈行甲要“自由”和“温暖”。做一名好官与做一名优秀的慈善家,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干净、悲悯、自由、温暖……而在儿子阿鱼眼中,父亲陈行甲代表着“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那一群人。

除了亲情与爱情,这本书最大的看点可能就是县委书记陈行甲的反腐之战。在反腐这一部分,陈行甲第一次详细公开了他从患上到迅速走出重度抑郁的经历,也披露了自己扭转全县政治生态背后的艰难和刀光剑影,甚至不讳言有来自州里的政治压力。

在陈行甲笔下,他在2015年3月县纪委全会上的那篇著名讲话成为了巴东反腐之战的分水岭 。陈行甲当众解剖了一个腐败工程,“300万的项目还没开工,就上下送出120万。”这段话后来成了热剧《人民的名义》中的经典台词。

据陈行甲回忆:“那天的会议现场反应很特别,8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我讲话的一个多小时期间,没有一声咳嗽声,气氛绷得很紧。当时坐在主席台下的乡镇和县直单位的一把手干部中,后来我亲自签字抓了9个。”

陈行甲是谁?这本书帮助我们以更多面向回答了这个问题。陈行甲不仅是网红县委书记,是恒晖基金会理事长,是《我是演说家》的全国总冠军;还是被母亲言行深刻影响,心怀贫弱的儿子;是与妻子相濡以沫25年,至今仍能看到“爱情的样子”的丈夫;是从抑郁症中艰难跋涉而出的曾经病人;是带着儿子访贫问穷的父亲,至今仍为儿子感念不已;是在清华脱产读研两年的学生,让他在这里看清了自己最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峡江的转弯处》出版之后,据说陈行甲最为之激赏的一篇书评出自他当年在巴东的秘书曾冰。在这篇名为《天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的书评中,曾冰坦言,当年陈行甲开始有辞职想法时,自己曾“明确而坚决地表示反对”,“您想做慈善,当县委书记就最好做,有权有资源,一呼百应,慈善的对像是几十万人,做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官,就是最好的慈善家”;但当他送陈行甲上车离开巴东时,他又看到“背影清新而明亮,所谓的悲哀啊,失败啊,可惜啊,不过是一些人在推已及人而已。”

但直到今天,即使像人民日报海外版前总编辑詹国枢这样的陈行甲老友,也还是忍不住对他发问:“你为什么要辞去公职从事公益事业,最主要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

在这本人生笔记中,陈行甲已尽可能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这个答案或许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探究心和好奇心。

儿子阿鱼似乎对这个问题没兴趣,但他至今记得十几年前的过年场景:大年三十,父亲带着他和表哥来到乡下,向一位腰部以下不能动弹,靠双手支撑上半身爬行的“向妈妈”拜年,“父亲不是为了对我进行教育而做的这件事,他做只是因为曾承诺把向妈妈当自家亲戚,而自家亲戚在春节就是会去拜年的”。

“在这样的地方,以这样的方式努力生存的人始终是我父亲的家人,也是我的家人”,阿鱼说,“他所做的事业尽管身份不同,都只是那次拜年的自然延伸”。

这就是所谓初心吧。

    责任编辑:黄晓峰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