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缉慈|河北童车产业调研:合作是解决产业分散难题的关键

王缉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2021-04-26 14:02
来源:澎湃新闻

在中国关于产业园区的媒体报道中,集聚、集群、集约往往不加区分地重叠在一起出现。实际上,产业集聚是经济地理学者和区域经济学者探讨了百余年的专业术语。产业集聚理论可分为两类,其一是集聚(agglomeration),包括增长极、中心-边缘、产业综合体、地域生产综合体等,往往以加工自然资源的较大企业为核心,其集聚优势是降低生产成本;其二是集群(cluster),包括产业集群、新产业区、创新集群、区域创新系统、地方生产网络等,集群理论伴随内生增长理论而生,其集聚优势是促进技术创新。集群理论有两大分支——美国学者波特(M. Porter)提出的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理论和意大利学者巴卡提尼(G. Bacattini)提倡的新产业区(New Industrial District)理论。

两类产业集聚理论的共同特点都是从自发的产业集聚现象认识推导至促进集聚的规划战略。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打造产业综合体和产业园区,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标,例如原苏联乌拉尔-库兹巴斯的煤炭冶金地域生产综合体、日本鹿岛的石油化工综合体、中国“一五”计划时期的哈尔滨动力区、洛阳涧西工业区,以及世界各种出口加工区等;后者是通过集群政策,促进官产学研合作的创新社区的形成,以创新驱动区域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在欧美出现的技术背景,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以及自动化设备下的柔性专业化,它使得垂直一体化的大企业得以在组织和空间上实现分离。中小企业集群的活力彰显,典型例子是意大利艾米莉亚-罗马涅大区、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美国加州的硅谷等地。在这些地方,地理上邻近、具有产业联系而且相互影响的企业和机构形成产业集群。在以下两个条件下,基于诚信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地理邻近可能促进产业融合和知识溢出: 一是集群里有行业协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能够促进企业合作和产学研合作;二是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使集群成为和谐的产业社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离岸外包(offshoring outsourcing)会导致发展中国家专业化产业区的形成,这种现象看似中小企业集群,但在企业之间往往存在追逐低成本的恶性竞争,这种集群是依赖型的“集聚陷阱”。为此,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以及研究发展中国家集群的专家一再强调,需要通过合作行动(joint action),提高集体效率(collect efficiency),使这类中小企业集群摆脱依赖,走向创新。

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属于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打造产业园区不一定能发展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不一定需要建设产业园区。

从产业组织来说,大型企业集团(尤其是机械和电子信息企业)需要优选供应商而建立供应商协作网络,包括局限于某个地域范围的供应商园区和远距离的供应商系统。由于大企业在技术或市场方面的强势,其供应商网络一般不需要地方政府干预。然而,对于势单力薄、孤立而且地理分散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何“抱团”合作,是地方政府需要重点关注并予以政策支持的。 

河北邢台市的平乡县、广宗县和邯郸市曲周县是相邻的三个县,都以生产自行车童车为特色产业。平乡县面积406平方公里,广宗县503平方公里,曲周县667平方公里;平乡县人口30万,广宗县人口34万,曲周县人口53万;从自行车和童车的产值来看,平乡县200多亿元,广宗县120多亿元,曲周县80亿元。这三个县都是在新一轮自行车产业地理转移的承接地,由于原有企业空间分布散乱,目前三县分别规划和投资建设了产业园区。

自行车产业在平乡县、广宗县和曲周县“野蛮生长”,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自发形成的自行车零件市场。由于假冒伪劣盛行,1983年该市场被政府取缔,不料在与广宗县一河之隔的冯马乡邓桥村,自行车零件市场又冒出来,再次被政府取缔后,零件市场又在邯郸市曲周县于子口村出现。民营企业和个体户发展自行车产业的欲望难以遏制。1997年平乡县政府建成“中国自行车零件城”,开业现场人声鼎沸。

图片来源:作者王缉慈翻拍自平乡县自行车博物馆展览

近日,我应邀参加了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的由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河北宏观经济研究院、河北社会科学院、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的专家组成的团队,实地考察了曲周县和平乡县的童车、自行车企业和公共服务平台,并与邢台、邯郸两市及曲周、广宗、平乡三县政府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

在平乡县了解到,来自江苏昆山的好孩子公司和来自天津的富士达公司显示出自行车龙头企业对本地供应商的引领作用。好孩子公司注重基础材料研究、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工艺管理,精益生产和自动化水平高;富士达公司在平乡县的工厂规模较大,该公司选出优秀供应商组建B-TEAM团队。这两家企业属于外来型企业,它们的生产规模和人员数量均在河北省处于领先位置,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高。

在邯郸市曲周县了解到,县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主任谢秀立是深圳坐标跨界设计公司的返乡创业者,该中心开设有童车设计部门,潜力很大,为绿源童车公司设计的“LY-S600婴儿折叠手推车”等已获国家新型实用技术专利;本地龙头企业亿航公司和健儿乐公司的童车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代工产品出口,但模具费、材料费、设计费和时间成本都很高;在童车小微企业众多的河南疃镇投资建设了“自行车童车强村富民联营基地”,有7个生产车间,该镇有150多个童车品牌,用基地负责人的话来说,是“船小好调头”。 

自行车产业属于集中型产业,这么多小企业都要自己创品牌,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角度而言是不合理的。从全世界来说,自行车和童车产业的市场占有率集中在几个龙头大企业,例如捷安特公司和好孩子公司,大企业通过建立供应商联盟发展自行车产业。如果没有大企业,自行车产业很难真正发展起来,因此必须适当提高自行车产业的产业集中度。

现在这三个县的相关负责人坐在一起,探讨未来如何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关于“合作行动”的开端。首先要统一思想,即三县童车产业整合发展是趋势,也是三县的共同愿景,也是省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愿意看到的格局。“低小散扎堆”不是产业集群,而是集聚陷阱,如果不能持续创新而只靠低成本同质化竞争,是不可持续的。不过,因为龙头企业的供应商都并非必须在本地,所以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了解企业的市场定位和空间战略,深入调研企业到底在想什么。我们参观了好孩子公司未来向智能母婴家居多元化发展愿景的展馆,据相关负责人称,有些产品不一定会放在本地,因为本地产业基础不足。因此,我建议省级职能部门协助设立某种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协调机制,以引导产业方向,推动集体效率的提升。三县要形成一股劲,拧成一股绳,深耕童车制造业。 

关于产业集群协调的四点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协助童车中小企业疏通内外市场。例如,以两市三县的数百亿的产业能力,与互联网贸易平台如京东、淘宝、拼多多等,谈判建立集体品牌推广机制。一步步地,从质量保障、童车评价,到童车高质量创新,再到定制品质童车,逐步升级。在内外循环的框架中,可同步与国外电商渠道合作,进行集体品牌拓展,引导部分童车品牌积极开拓全球市场。

第二,三县的童车相关企业联合起来,建立童车行业协会。创新型的产业集群的核心机构是行业协会。正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文件里强调的IFC(Institution For Collaboration,促进合作的机构)。只有把三县的童车相关企业的主动性发挥起来,建立行业自律组织,才能加强相关企业的合作,避免恶性竞争,提高集体效率。行业协会不是政府人员组织的,而是核心企业组织的,要学习国内其他特色产业区的好经验,如深圳光明区的钟表、宁波宁海县的文具等,都十分重视行业协会的建设。童车行业协会的作用是引导和培育三县童车的隐性冠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通过企业标准与服务能力建设,以及组织会展、论坛和其他交流活动,支持集体品牌与童车特色品牌的共同升级。

第三,加强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的童车设计部门,并升级为“冀南”以替代“曲周”,使它服务于两市三县的童车相关企业;运用互联网零售平台的童车大数据进行定制设计,并在与企业联动方面,在推出适应市场的爆款童车方面,进行更多的设计合作、营销合作与推广合作;推动两市三县童车相关企业与大学合作,进行新材料等方面技术攻关与产业技术成果转移。在科技领域,可推动童车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以及运用揭榜制等积极开展产业公共技术研发。在此基础上,发展包括物流业、会展业、电子商务等在内的生产服务业。

第四,通过集体品牌的打造,争取使本地童车相关企业进入小米、西门子等数字化领先企业的合作伙伴生态圈,借助其全面的业务组合和实践能力,用数字化改造自行车童车产业。 通过企业的制造+服务以及数字化转型,将童车、玩具和儿童生活用品等做系统化重构,让其成为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为此,三县需要转变思想和观念,统一规划童车产业用地,优化营商环境与政府服务效率,组织共同的招商团队与服务团队,切实解决企业发展实际困难,抓住新一轮童车相关产业转移与聚集发展的机遇,在产业互联网营销、集体品牌建设、大数据设计与定制、检验检测功能平台建设、研发外包服务功能建设、童车跨境电商全球出口功能等方面积极探索新路。

(华南师范大学林涛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梅丽霞副教授、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先进制造发展研究所陈琛所长都参与了本文的补充和修改工作,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梅丽霞, 2010.全球化、集群转型和创新型企业——以自行车行业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

林涛, 2010. 产业集群合作行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王缉慈, 2010. 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王缉慈, 2019. 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王缉慈,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经济地理学教授,持续关注国内外产业园区和创新集群。本专栏以园区之思为主题,求索园区的初衷和未来。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