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文章好在哪:“数字”的冷与“人心”的暖

袁敏
2021-04-26 07:45
来源:澎湃新闻

苏轼(1036-1102年)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为官曾任职中央(如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翰林知制诰等职)及地方(如杭州、密州、徐州等任),在京曾为国选材,在地方则兴水利明刑责,得到中央和地方的广泛赞誉;为学则在21岁就进士及第,流传下来的数千首诗词有很多入选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为大家所耳熟能详,甚至在2000年被法国的《世界报》称为“1000年的英雄”,给予其极高赞誉。

苏轼的故事很多,有些真假难辨,更有很多学者为其立传,影响较大的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等,为人们了解这位巨人提供了很多的素描。相信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从他文采斐然的诗词、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或者是豁达恬淡的生活态度中汲取营养。

史书记载,苏轼一个重要的论点是“为政当容清议”,认为做领导的,能够依赖的就是“人心”,听得进意见。据说当年的神宗皇帝在吃饭的时候经常会看文字,如果看到神宗的筷子停在半空不动,旁边的人就知道,这肯定是苏轼写了什么。连后来主政的太后,也经常听到神宗皇帝称赞苏轼:奇才、奇才!

当年的神宗看到了什么,已经很难考证。不过从一些流传下来的小故事,可以依稀看出,苏轼“文以载道”的功力确实非凡,尤其“数字”解读能力令人啧啧称奇。

1092年,苏轼在外放扬州时,曾有运用数字思维,劝说朝廷改变策略以减少漕运损失的故事。在宋代,军队的士兵需要有粮食,考虑到成本问题,这些粮食的运输大都有赖于漕运。在嘉祐以前,每年朝廷通过漕运所运输的粮食总额在600万石左右,最终的短缺不过是百分之一即6万石左右。而到了苏轼外放之时,发现短缺的数量和比例都大大增加,如上年全年的粮食载运量是450万石左右,但盘存下来短缺的总数超过了30万石,折损比例高达8%。

调查下来发现,原来负责漕运的归口责任部门发运司,会放任具体负责运输的船夫们搭载一些私人货物,而负责征税的人员则不得为难这些船夫,这样就会让船夫们通过帮助富商搭载私货来赚取一些“外快”,结果是船上的工作人员都很富裕,从而有很强的归属感,视官府运粮食的船为自己的家一样,会很好地保护粮食的安全。即使有一些折损,他们也会自觉地查漏补缺,货物也能够很快运达目的地且欠缺的数量会很少,正是因为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而这些利益是附着在漕运的准时、足额的“主业”上,所以船夫们会主动把主业做好,从而实现双赢。

但自熙宁以来,执掌漕运的主管部门,包括隶属户部的“金部”官吏和转运使,都要对船上的物资进行点检,让负责运输的船夫们失去了搭载私货赚取额外收益的机会。船夫们如果要继续“走私”,就需要给那些官员一些好处费(留难需索),这样就把船夫们的好处分走了一大块(敲诈得穷困骨立),而原来会委托带货的富商们也不再冒险将货物交给漕船运输。这种情况下,船夫们为了生活就来偷盗官米,导致漕运的粮食欠缺的数量和比例连年增加。因此苏轼上奏请求恢复原来的做法,并得到中央的许可。

显然,苏轼是通过粮食运输折损率的逐年上升——从历史上的不足1%上升至当时的8%,进而探寻数字背后的根源——对船夫们夹带私货的“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请复旧”,最终得到“从之”的处理结果,让公私两方面受益,“双赢”的背后是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百姓的爱。

类似的例子,也出现在苏轼早期任职大理评事签凤翔府判官之时。当时的北宋,面临辽国和西夏的威胁,尤其是西夏的李元昊叛乱之后,老百姓面临的差役更加繁重。而苏轼主政的地方,需要每年从岐山下输送到南山的木筏,在从渭河进入黄河时,因路经险要的砥柱,结果导致官府履职的一些役人相继破产。苏轼则通过亲力亲为的访查并分析其利弊,通过修订衙规,让责任人员自行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最终实现了“害处减少一半”的治理效果。

苏轼之所以能够发现漕运军粮及木筏运输中的问题,显然与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关,进而从人性、客观规律的视角来“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我们如果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公私两便”实现双赢,就更能激发干活的人的积极性,业务就容易开展,“数字”也会好看起来。

现代企业的价值链、商业模式日益复杂,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新应用、新挑战,企业的治理层和管理层通常会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竞争战略并开展相应的经营活动,最终通过包括财务数据在内的“数字”体现出来。数字本身是冷冰冰的,但通过分析和洞察,我们会发现数字也是会说话的,里面包含着客观的规律和管理的水平,尤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产生这些数字的背后的“人”的态度和努力程度。如果能善用这些“数字”,则推动变革就水到渠成。

苏轼实事求是、顺其自然的做法,既实现了“官家”安全、及时运输物资的目标,又兼顾了干活的基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真正体现了为国为民的理念,朝野爱戴不是无由的。管理人员应该学习苏轼实事求是的精神,有一双“慧眼”能够发现数字上的异常,进而从理解业务着手,通过调查研究,整理出战略催生业务、业务产生数据、数据揭示风险的逻辑链条,在业务研究、数据分析、风险监控、创造价值等方面多下功夫,将业务、数据、异常、调查、建议整合起来,更好地解决问题并为组织提供增值。

领导日理万机,旁边说啥的都有,能用冷冰冰的文字,让领导连饭都忘了吃,那是水平,更是抓住人心的能力。学会“数字”说话很重要;“心里美”更容易让人记住。学学苏学士,先建立领导的信任,再说兼济天下的事;以事实为依据,以爱为根基;一旦心中有情,自然妙笔生花。

(作者袁敏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会计学博士,研究方向:内部控制、资信评级等,出版有《资信评级的功能检验与质量控制研究》、《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案例》等著作。)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