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研|造车新势力存安全隐忧,产品验证周期需加长

刘文婷  高宏 
2021-04-23 15:22
来源:澎湃新闻

2021年上海车展正如火如荼进行,电动汽车安全的问题也引起社会关注。安全是电动汽车发展的生命线,如何促进电动汽车安全健康发展需要深思。

 一、安全是电动汽车开发和应用的底线

为促进电动汽车全产业链健康发展,今年2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与网信办、工信部、交通部、应急部等共五部门集体约谈特斯拉,凸显了政府监管部门对电动汽车安全性的高度重视。此次约谈给正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时期的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释放出明确信号:安全是电动汽车开发和应用的底线。汽车生产企业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应强化主动预防、源头控险,把自己置于政府和社会的监管之下。

一是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政府通过强化监管职责,将安全监管由原来事故管理为主前移到了安全风险防控环节,促使企业主动强化安全管理,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调企业需从研发设计源头开始反复测试论证和严格控制,建立安全质控常态化、规范化长效机制。

二是,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引导公众理性消费。当前许多以完全自动驾驶、超长续航能力、瞬间加速等为卖点的电动汽车,由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加上企业有意宣传引导,很容易误导消费者过分相信宣传而在实际使用时导致事故发生。在事故发生后,监管部门除了尽快展开调查外,还必须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对公众发布相关信息,正面回应社会关切,确保消费者全面了解产品的真实性能,进行理性消费。

 二、中国电动汽车安全发展存在的问题

锂电池安全仍是电动汽车发展的一大瓶颈。大多数车企使用的锂电池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特斯拉、比亚迪、北汽等都发生过多起起火事件。据统计,在2020年上半年的20余起起火事故中,充电中起火的有7起,行驶中起火的有6起。并且,在对电动汽车的投诉中,排名前三的问题均与锂电池质量有关,包括电池故障、充电故障以及续航能力不准确等。锂电池安全存在故障,除了与自身易燃易爆特性有关外,部分车企过度追求高电池密度和长时间续航指标也是重要诱因,这就导致电池生产商在研发时采用了一些极端措施。比如,为了降低电池重量而减小薄膜的厚度、为简化电池结构取消了电池间的缓冲泡棉等,这些都是电动汽车重要的安全隐患。

电动汽车质量标准及控制体系与传统车企存在差距。与大众、通用等拥有百年技术沉淀的传统车企不同,造车新势力业务更倚重创新,而在传统的零部件质量认可、供应商质量控制以及整车质量认可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质量管理、标准化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比如,传统车企基本都有自己的“材料部门”,负责选择和验证性价比更高的材料,但新造车企业几乎没有,其更注重软件的研发和打磨。此外,造车新势力更崇尚互联网的“迭代开发”概念,但过快的产品迭代速度很难保证充足的研究、开发、验证周期。

政府监管体系尚不完善。一是信息不对称,监管难度较大。目前,中国动力电池制造企业、电动汽车制造企业以及充电运营企业之间数据不共享、信息不畅,事故发生后,监管部门难以获取车辆状态的有效信息,直接影响了对故障原因的准确判断。二是“自动驾驶技术”存在监管盲区。在无国家标准出台、未经权威部门检验的情况下,造成新势力将“自动驾驶”技术投入市场,并接连发生恶性交通事故。三是汽车三包新规仍有“空白”。2020年4月最新版《汽车三包规定》对于最近车企出现的安全问题覆盖范围非常有限,比如,车辆远程升级、异常加速以及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的起火问题,都需更严格细致的条款进行管控。

经济利益驱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忧。当前,中国电动汽车产能正处于“大跃进”时期。在财政补贴等一系列强政策激励下,部分企业为尽快拿到补贴开始降低生产标准,短期内迅速推出众多车型,甚至部分电动汽车车型是燃油汽车的改造版,并盲目扩大产能。不少企业的电池技术和制造工艺明显不足,也未建立内部电池安全测试标准和电池安全测试能力,导致生产出来的电池质量不过关,存在引发车辆安全事故的风险。比如,中国2016年前后上市的车辆因电池质量原因被召回的比例非常高。

 三、发展建议

依靠核心技术提高电池的安全性。高比能量电池是全球趋势,在提高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同时如何保证其安全性,需要准确把握“度”。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近期内可以通过优化多种技术来保障,比如引导电池企业开发更高安全性隔膜,使用阻燃型电解液降低发热量、通过电池管理系统和热蔓延抑制来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等。但从长期看,仍需不断加强前瞻性的科学研究以保障安全,比如着力强化固态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电池的研发储备和产业化发展。另外,企业在研发阶段需预留足够的时间和周期进行产品试验验证,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能量密度的新材料、新配方使用,持续提高安全性能。

生产企业需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一是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以技术保安全,努力开发先进适用的电动汽车产品;加强供应商管理,严格把控零部件质量,并对零部件质量问题负责;严格车辆出厂检测,确保生产一致性和整车质量安全。二是提高售后服务能力。信守产品质保承诺,建立与市场规模相匹配的售后服务网络,做好电动汽车定期安全检查和保养等工作。三是严格执行《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等国家强制性标准,通过标准化为产品质量的提高、安全认证工作打好基础。

加强电动汽车安全监管。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监管部门必须平衡严格监管与鼓励创新的关系,实现科学监管。一是基于安全事故专项调查结论,提出可供全行业吸取教训的技术建议,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二是加强电动汽车制造和测试环节的监督检查,尤其是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检测和鉴定,要制定明确的规范和行业标准,防止虚假宣传,引导公众理性消费。三是建立健全各级电动汽车在线安全监控系统,并通过与销售补贴和建设补贴挂钩等方式,激励整车厂、电池企业、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将与安全相关的数据上传至该系统。四是完善电动汽车召回、三包等各项制度,加大对违规企业惩罚力度。

优化创新电动汽车安全发展的扶持政策。一是保持补贴政策的技术条件适当稳定。电动汽车准入和补贴等指标的设定要符合技术发展规律,不宜频繁变更,如果变动,应给企业至少两年的时间进行开发、设计、验证新产品。二是动态调整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倾向。改变单纯补贴整车企业的方式,将补贴重点向锂电材料、制造工艺、成组技术及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倾斜。三是加强与保险行业合作。尽快出台电动汽车专属保险,特别是车用动力电池专属保险,建立电池事故率与电动汽车保险费率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管控和事故预防作用。

(作者刘文婷、高宏均来自赛迪智库)

    责任编辑:王琳杰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