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英山霸屏央视39分钟,和全国人民一起走进英山!

2021-04-22 10:01
湖北

4月18日

英山惊艳亮相

CCTV-10《中国影像方志》

并霸屏39分钟

英山的绝美风光

英山的悠久历史

英山的红色足迹

英山的文化与发展

……

让我们和全国人民一起走进英山!

华夏渊源,先贤一脉

数千载香火传延

山展英姿,水透灵秀

望不断大别胜境

这里有耕织生息的勤恳

这里有刀兵磨砺的坚韧

这里孕育过布衣巨匠的伟大发明

这里辉映过战旗漫卷的红色豪迈

缠花方寸织锦绣,黄梅鼓调唱丰年

这里是生态家园

湖北英山

地 名

大别山山脉,横亘华中,雄踞江淮,自古地理显要,人文厚重。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就处在大别山区中心地域,从远古耕织渔猎,至今数千年的繁衍生息,留下无数时空记忆。

英山县城向北约16千米,有一座并不显眼的皋陶山,清代《英山县志》记载,相传皋陶曾居于此。皋陶,尧舜时期的名贤,上古司法管理的开创者,《史记》记载,“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即今天的英山与六安一带。在英山,有多处新石器时代至西周的考古遗址,可与《史记》记述相印证。

秦末战乱,楚汉争霸,在汉营诸将中,英布因战功赫赫,被封为淮南王。天下既定,汉皇室开始清除异姓王,英布恨而起兵,却事败被杀。《史记》记载,“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据考证,英、六地域相接,当时英氏以地为姓,因而在败亡后,部下将其归葬于祖地,把这座山根据他的姓氏叫做英山。

英山尖,位于今英山县杨柳湾镇王家界村。尖,是当地常用于山之尖峰的通俗用语。据清代《英山县志》记载,当时英布坟茔残碑尚有留存,可惜后来被毁。此地山势雄峻、视野开阔,历代多为军事堡垒,至今留有明清时营寨遗址,一夫当关,呼应相连。

南宋乾道元年,抗金名臣虞允文到此布防,竟不知其所名。只见地势险要,山形如雄鹰振翅,于是命名为“鹰山”,并设立营寨。历史巧合,令人感叹。

到南宋末期,因防御蒙古战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朝廷批准在当地设立新的县域,沿用虞允文所取的“鹰山”为名。但首任知县段朝立是本地籍贯,力主恢复古称。自此,英山正式成为县级建制,延续至今。

名 人

1990年夏季的一天,当时的英山县地方志办公室接到电话,五桂墩村村民在参与水利建设时,发现一块石碑,上面有两个字引人注目:“毕昇”。这块碑上的名字,会是宋代家喻户晓的大发明家毕昇吗?县里为此成立了调查组。

碑刻上,毕昇和夫人以及四子三孙的名字都可辨认,但立碑时间的第一个字,只能看出上部是白字部首,第二个字完全缺失,后面是“四年二月初七日”。

调查组邀请省、市多位专家,首先要破解缺字的是时间谜团。经筛查,以白字为上半部首,且做过年号的只有“皇”字,再把统辖范围不在英山地区和不足四年的政权予以排除,最后符合条件的只剩一个,北宋仁宗时期的“皇祐”。皇祐四年,即公元1052年。

有关毕昇的史料,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庆历年号共八年,在皇祐之前,因而与墓碑时间完全吻合。

随着研究深入,更多佐证开始浮现。专家发现,墓碑的主体文字采用阳刻,技术难度大,在当时很罕见。随后几年,英山县又有宋代毕氏家族墓群出土,也有大量阳刻文字,还有反字模板,可见与雕刻印刷业有密切关系。另据史料,宋代英山所在的蕲州地区,确有征集雕工到江南从业的记载。墓碑上的“神主”二字,也说明墓主人是客死异乡,只能在家乡以灵位空葬。这恰与毕昇经历相符,由此形成具有说服力的线索链条。

1995年,以文物鉴定权威史树青先生为首的专家团,一致认可毕昇墓研究成果,国家文物局将毕昇墓碑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2019年,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英山毕昇墓赫然在列。

红 色

英山县革命烈士陵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首批建设的烈士陵园之一。两千五百六十个名字永镌于此,还有更多无名英灵早已融入这青山翠柏之中,铸就英山的光荣记忆和永久底色。

20世纪30年代,先后有八支红军部队转战英山,数次攻取县城,多次建立红色政权,浴血奋战,星火燎原,成为支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坚力量。

陶家河,英山东北端的边缘山乡,在红军战史上写下过浓重一笔。1934年4月,经过第三次整编的红二十五军转战英山,军长徐海东经冷静判断,放弃强攻县城的原计划,9月转入陶家河一带开辟根据地,赢得了长征前宝贵的修整期。

牛背脊骨山,位于陶家河村西北,因形如卧牛而得名,1934年10月底,面对数倍敌人的“围剿”,红二十五军在这里进行了一场生死阻击战,最终跳出包围圈,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红二十五军是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部队,为中央红军会师陕北做了至关重要的接应。毛泽东为此评价徐海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而英山陶家河也因这支英雄部队长征前的关键一战而彪炳史册。

段氏老宅,青砖黛瓦,已历百年。苏维埃红四军区政府曾在这里成立,这里也曾是抗日游击队的修整地、刘邓大军的后勤驻地,可以说为各个时期的红色斗争都提供了支持,成为历史的全景式见证。

1949年之前,英山人口不足18万规模,而参军人数却高达10万以上,超过两万名英山儿女英勇捐躯,令人震撼敬佩!

发 展

山为根,水为魂,行走英山,深潭飞瀑、涌泉清溪随处可入眼帘。“华中第一谷”龙潭河谷是大自然在地质时间里的杰作。2019年5月11日,英山县大别山主峰风景区迎来重要时刻,湖北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正式揭牌开园。

英山森林覆盖率超过70%,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原始生态,还有一种特殊的水资源——温泉。清代《英山县志》记载,“温泉春景”是英山八景之首。

据勘察,英山温泉的地热资源日开采量超过三千吨,占湖北省地热资源近40%,在全国名列前茅。近年来,英山县建设了地热集中供应工程,入户率达70%。日常洗浴、健康理疗、热带养殖,惠及寻常百姓家。

英山水资源丰富,但山区夏季多雨,加之河道曲折难以疏浚,自古山洪和旱灾频发。那是20世纪70年代,英山人民决心用双手改变命运。这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了那段愚公移山般的历程。水电站设计员彭湃保留的一张张泛黄图纸,也是那个岁月的珍贵见证。

在峭壁峻岭间兴修水利,难度是平原地区难以想象的。数万英山儿女肩扛手抬,风餐露宿。筚路蓝缕,坚定不移,在坚固的花岗岩山区,英山修起八十多座水库,整修上百千米河道,防洪减灾,改造良田,供水发电,发挥出巨大作用。

文 化

一方水土一方人,根植大别山麓,地处吴楚文化交汇地,孕育出英山勤恳而开放的人文脉络。黄梅戏的悠长、花鼓戏的高亢、武当拳的苍劲、竹木雕的质朴,众多文化遗产,凝结丰厚底蕴。

巧手轻捻间,飞丝叠锦绣,被称为“立体刺绣”的缠花,是英山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它用当地盛产的蚕丝,以精巧手法缠制出丰富造型。花鸟鱼虫,祈愿吉祥,婚寿年节,尽添喜庆。

这里的原创黄梅戏曾数次进京演出,其中影响最大的剧目《铁面金光悌·审和珅》是以英山籍历史名人金光悌为原型,结合廉政教育主题而创作的,发人深思。

这里涌现出以“茅盾文学奖”得主熊召政、刘醒龙为代表的英山籍作家群体。从脚下乡土到历史纵深,笔耕不辍,为英山文化再写下饱满一页。

当 代

英山之山,奇峰陡立。英山之水,飞流叠瀑。仅龙潭河谷景区,就有九潭十八瀑,总落差800米,是国内罕见的天然漂流胜地。如此众多的优越景观,成为英山旅游业的基础优势。

2015年,英山一道新的封山令,引起不小震动。以往只是在主要保护区,而这次是全县域内封山育林。全境封山,是为了放眼长远,以更优美的环境带动全面发展,一个打造全产业链生态体系的新布局逐步展开。

这里空气清新,环境宜人。康养山庄有专供运动员标准的健康餐饮,有生态农业体验营地,目前已规划纳入200多家企业,带动近两万贫困户增收脱贫。

在康养产业带动下,桑茶采摘、保健养生、生物制药等项目也日渐发展。英山经受过千百年的贫困,而今,英山人用辛勤与智慧写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物华人聚,气爽心怡,小康愿景,已在眼前。

这里山清水秀天高气爽

这里缠花锦簇茗茶醇香

今日英山,秀美家园

温馨提示:疫情防控不放松,安全旅游记心中。出游在外,做好个人防护,全程都要佩戴口罩,积极配合景区的防疫要求登记身份信息、行程码健康码登陆、测量体温等疫情防控工作。

原标题:《厉害了!英山霸屏央视39分钟,和全国人民一起走进英山!》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